京叶商机网

绿酷一直都很“冷”

作者:手板模型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如果不是进入科龙电器,绿酷的名字几乎不会在一夜之间被人知晓。如果不是科龙的运作成功“脱帽”,绿酷董事长顾将被一大群怀疑的目光和大量质疑的声音紧紧跟随。然而,最令人信服的是事实。科龙的表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以至于今年6月1日绿酷在合肥重演接管科龙的场景时,无论是顾,还是在场的媒体都表现得极其冷静理性。

事实上,正是在绿酷浮出水面之后,中国家电行业,尤其是制冷行业,才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现在海尔的科龙、美菱,科龙、新飞、美菱都被绿酷接手,绿酷在此期间完成了对吉诺耳冰箱和尚领冰箱生产线的收购。绿酷吞下美菱后不久,就在7月下旬掉头南下,“吃”下了“冷世界”老将杭州西菱70%的股份。虽然在收购小天鹅的过程中落后了(相关报道见本期14页封面文章),但绿酷称霸国内制冷行业的“野心”已经让世人一目了然。

事件

[一名消防队员进入美玲]

“在整个制冷产业链中,绿酷处于源头,通过下游产业的并购,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同时,绿酷制冷剂也不再局限于工业制冷领域,从此可以进入更广阔的家用制冷市场。”这是顾2001年底进入科龙时的说法。对于那次合并,顾曾多次强调:“是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合并,不是证券市场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博弈。”

一年半后的5月30日,合肥首家上市公司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菱”)宣布,其控股股东合肥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菱集团)已于5月29日与顺德绿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酷)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8285.2683万股国有股权转让给

与当初收购科龙类似,绿酷以闪电般的速度完成了收购。顾和合肥的领导表示,双方讨论收购重组合作已经一年多了,但行业内几乎没有什么风声。就在美菱公告前一天,仍有消息称,粤美与广东另一家电上市公司美菱的收购谈判已接近尾声。

根据美菱公告,绿酷的收购方式为现金收购207,380,266元,获得美菱20.03%的股权。由于美菱70%以上的股份为流通股,由顾全资控股的绿酷成为美菱股份的单一控股大股东,而美菱集团原持有美菱股份29.83%的大股东已退居美菱股份9.8%的第二大股东。

转让方同时签订协议,约定了美菱电气的生存发展、美菱电气中介机构的聘用、员工的安置、“美菱”商标的使用、美菱集团子公司与美菱电气的关系、横向竞争等。绿酷同意不变更美菱电器的主营业务、企业名称、注册地址、品牌;同等条件下,继续聘用原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安置原职工;同意在被许可使用人未故意损害美菱电器商标的前提下,继续履行原美菱电器签订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同等条件下,美菱集团下属企业继续为美菱电气提供配套服务;合理安排横向竞争。

美菱表示:格林酷之所以能在众多谈判的中外公司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格林酷作为全球第三大制冷剂供应商,不仅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更是一家致力于无氟环保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其次,国资系统美菱引入民营资本作为第一大股东,有利于实现企业机制转型,打造美菱可持续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新收购的主要控股股东将对美菱电器进行董事会重组。据悉,顾将接替王担任美菱电器董事长,同时提交另外三名候选人担任美菱电器新一届董事会成员。据报道,美菱新一届董事会将由7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4名绿酷成员、2名美菱成员和1名独立董事。

据悉,资源整合后,科龙和美菱将独立发展,合作占60%,竞争占40%。顾声称,进入美菱后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快速降本增效空,为绿酷全面占领市场做好充分准备。

第1页

阴影声

【绿酷在哪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芪格指出,通过合并竞争对手成为巨头公司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纵观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几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经济实体、每一个行业,在其发展的初期,在产品种类和数量上都迅速扩张。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进入买方市场,竞争加剧,于是开始自发调整,调整的方式是通过并购。这其实是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则要求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则需要通过协同管理(如统一采购、交叉销售等)来实现。),从而增加市场份额,最终成为产品价格的制定者。中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部矛盾凸显,而外部原因则是中国加入WTO后来自各国产业巨头的现实冲击。

[打开“M&A现代版”]

光大证券M&A部经理、资深M&A专家高建明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像绿酷这样的收购活动在中国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标志着以产业融合为重要特征的M&A大幕正在拉开。

高建明表示:目前,绿酷的收购活动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因此,如果我们放眼证券市场,就会发现一个真正基于产业融合的盈利模式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

高建明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的案例数不胜数。虽然期间也有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收购(如德龙模式),但多为以短期投机为目的的炒作,收购重组不败庄股的神话贯穿整个90年代。

因为旧收购模式的主要动机在于:在一级市场买壳重组,在二级市场发大财,从差价中获取利润;或者通过低价收购净资产较低的上市公司,再高价增发股票,每股净值将大幅提升并盈利;或者,收购人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控股股东的资产评估增值利用控制权支配地位投入上市公司,资产套现,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猖獗、证券市场效率低下等不良后果。因此,为收购活动提供主战场的证券市场,不仅未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功能也被严重扭曲,甚至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高建明指出,所谓的现代版M&A是一种基于产业融合实现价值再造的M&A模式。现代版的出现,标志着证券市场的规范和成熟,也标志着庄股不败神话的破灭。绿酷式的收购,只是中国证券市场现代版收购的最佳素材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并购,可以为更多的客户提供不同需求的产品,发挥规模优势效应,有效降低成本。收购科龙、美菱后,绿酷冰箱年产能约700-800万台,超越韩国、日本成为亚洲第一。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年产1000万台冰箱,居世界第一。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是最快的方式。

通过资源互补,可以达到1+1 > 2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包括静态协同效应和动态协同效应。

静态协同是指:销售协同,利用彼此的营销和分销网络增加收入;采购协调,通过统一采购降低原材料成本;管理协调,避免重复生产、研发或其他活动,在规模扩大的情况下降低管理费用。

动态协同效应以提升公司创新能力为目标,对被并购公司低成本运营、增加市场份额、增强发展创新能力具有长期积极影响。相比之下,动态合作更重要。

Greencool处于制冷行业的上游。收购下游企业,不仅将充分发挥自身在制冷技术方面的优势,还将直接面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垂直产业链的构建也让科龙和美菱因为自身的核心技术,比其他企业更具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此外,绿酷有海外运营经验、背景和强大的国际营销网络,科龙空和美菱集团有国内营销网络。资源共享、交叉销售带来的增值效应,是绿酷收购模式的重要亮点之一。

【纵横结合的“冷”门奇迹】

客观来说,通过并购实现产业融合是一个奇迹,但能像绿酷一样在香港上市三年左右,连续收购两家国内老牌制冷企业。对此,高建明认为,绿酷持续收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Greencool拥有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技术。在纵向收购下游企业后,绿酷专注于通过横向并购整合重组整个冰箱行业,收购美菱是其横向并购的重要一步。

虽然业内对绿酷的业绩增速提出了质疑,但至少从财务角度来看,1999年获得十大营销策划奖项的绿酷“零风险零成本”营销模式是一种双赢模式。

收购美菱电器后,绿酷宣布将利用自身制冷技术改造现有产品的制冷系统,美菱集团也强调与合作伙伴共享销售网络资源。这意味着,利用之前的营销模式布局和安排现有的营销网络,发挥协同效应,将是未来重组工作的重点。

“当然,虽然绿酷目前的持续收购活动较为成功,但后续的产业整合能否成功实现最终成功,还有待市场的检验和时间的证实。”高建明说。

【核心技术的胜利】

在战略转型期,绿酷的大M&A对中国企业有什么意义?战略管理学者刘认为:

绿酷的M&A不仅是行业中的横向M&A,也是产业链中的纵向M&A。那么,对于这种以上游为核心、下游横向一体化的模式对中国企业的现实意义,刘认为:

在中国企业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无论是哪个行业,大部分都是从低端向高端吃力前行。比如:联想从代理产品开始,开始一步步向制造业迈进;再比如:汽车行业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处于引进国外核心技术、消化国外核心技术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长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完全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谈不上战略运营,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受制于人。

然而,格林科尔的持续并购完全不同。从行业的上游到下游,是纵和联恒的合并。如果单看绿酷的角度,其持续的M&A行为可能只是企业的战略一步,但如果站在中国企业大局的高度,绿酷的收购预示着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从而进入一个战略运营的时代。

评论

这只是开始。这只是开始。

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比如著名的巨头如通用电气、微软、花旗银行都很了解这种方式。事实上,在中国,虽然产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但通过并购实现产业融合并不是一个新课题。新疆德龙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这么做了,但德龙走的是非行业投资者的产业整合之路,而绿酷则是行业内自发的收购整合。与拥有资本运营优势的德龙相比,绿酷拥有产业运营优势。

通过Greencool的收购模式可以发现,在当前中国经济背景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如果说中国经济早期改革的特点是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那么在告别短缺经济、整个经济进入买方市场之后,新时期的改革将呈现出控制权转移、产业融合的特点。因此,市场竞争格局将重新建立,中国经济发展将迈出新的一步。

如果不是进入科龙电器绿酷的名字几乎不会在一夜之间被人知晓。如果不是科龙的运作成功“脱帽”,绿酷董事长顾将被一大群怀疑的目光和大量质疑的声音紧紧跟随。然而,最令人信服的是事实。科龙的表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以至于今年6月1日绿酷在合肥重演接管科龙的场景时,无论是顾,还是在场的媒体都表现得极其冷静理性。

事实上,正是在绿酷浮出水面之后,中国家电行业,尤其是制冷行业,才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现在海尔的科龙、美菱,科龙、新飞、美菱都被绿酷接手,绿酷在此期间完成了对吉诺耳冰箱和尚领冰箱生产线的收购。绿酷吞下美菱后不久,就在7月下旬掉头南下,“吃”下了“冷世界”老将杭州西菱70%的股份。虽然在收购小天鹅的过程中落后了(相关报道见本期14页封面文章),但绿酷称霸国内制冷行业的“野心”已经让世人一目了然。

事件

[一名消防队员进入美玲]

“在整个制冷产业链中,绿酷处于源头,通过下游产业的并购,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同时,绿酷制冷剂也不再局限于工业制冷领域,从此可以进入更广阔的家用制冷市场。”这是顾2001年底进入科龙时的说法。对于那次合并,顾曾多次强调:“是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合并,不是证券市场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博弈。”

一年半后的5月30日,合肥首家上市公司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菱”)宣布,其控股股东合肥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菱集团)已于5月29日与顺德绿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酷)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8285.2683万股国有股权转让给

与当初收购科龙类似,绿酷以闪电般的速度完成了收购。顾和合肥的领导表示,双方讨论收购重组合作已经一年多了,但行业内几乎没有什么风声。就在美菱公告前一天,仍有消息称,粤美与广东另一家电上市公司美菱的收购谈判已接近尾声。

根据美菱公告,绿酷的收购方式为现金收购207,380,266元,获得美菱20.03%的股权。由于美菱70%以上的股份为流通股,由顾全资控股的绿酷成为美菱股份的单一控股大股东,而美菱集团原持有美菱股份29.83%的大股东已退居美菱股份9.8%的第二大股东。

转让方同时签订协议,约定了美菱电气的生存发展、美菱电气中介机构的聘用、员工的安置、“美菱”商标的使用、美菱集团子公司与美菱电气的关系、横向竞争等。绿酷同意不变更美菱电器的主营业务、企业名称、注册地址、品牌;同等条件下,继续聘用原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安置原职工;同意在被许可使用人未故意损害美菱电器商标的前提下,继续履行原美菱电器签订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同等条件下,美菱集团下属企业继续为美菱电气提供配套服务;合理安排横向竞争。

美菱表示:格林酷之所以能在众多谈判的中外公司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格林酷作为全球第三大制冷剂供应商,不仅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更是一家致力于无氟环保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其次,国资系统美菱引入民营资本作为第一大股东,有利于实现企业机制转型,打造美菱可持续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新收购的主要控股股东将对美菱电器进行董事会重组。据悉,顾将接替王担任美菱电器董事长,同时提交另外三名候选人担任美菱电器新一届董事会成员。据报道,美菱新一届董事会将由7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4名绿酷成员、2名美菱成员和1名独立董事。

据悉,资源整合后,科龙和美菱将独立发展,合作占60%,竞争占40%。顾声称,进入美菱后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快速降本增效空,为绿酷全面占领市场做好充分准备。

第1页

阴影声

【绿酷在哪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芪格指出,通过合并竞争对手成为巨头公司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纵观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几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经济实体、每一个行业,在其发展的初期,在产品种类和数量上都迅速扩张。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进入买方市场,竞争加剧,于是开始自发调整,调整的方式是通过并购。这其实是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则要求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则需要通过协同管理(如统一采购、交叉销售等)来实现。),从而增加市场份额,最终成为产品价格的制定者。中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部矛盾凸显,而外部原因则是中国加入WTO后来自各国产业巨头的现实冲击。

[打开“M&A现代版”]

光大证券M&A部经理、资深M&A专家高建明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像绿酷这样的收购活动在中国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标志着以产业融合为重要特征的M&A大幕正在拉开。

高建明表示:目前,绿酷的收购活动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因此,如果我们放眼证券市场,就会发现一个真正基于产业融合的盈利模式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

高建明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的案例数不胜数。虽然期间也有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收购(如德龙模式),但多为以短期投机为目的的炒作,收购重组不败庄股的神话贯穿整个90年代。

因为旧收购模式的主要动机在于:在一级市场买壳重组,在二级市场发大财,从差价中获取利润;或者通过低价收购净资产较低的上市公司,再高价增发股票,每股净值将大幅提升并盈利;或者,收购人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控股股东的资产评估增值利用控制权支配地位投入上市公司,资产套现,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猖獗、证券市场效率低下等不良后果。因此,为收购活动提供主战场的证券市场,不仅未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功能也被严重扭曲,甚至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高建明指出,所谓的现代版M&A是一种基于产业融合实现价值再造的M&A模式。现代版的出现,标志着证券市场的规范和成熟,也标志着庄股不败神话的破灭。绿酷式的收购,只是中国证券市场现代版收购的最佳素材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并购,可以为更多的客户提供不同需求的产品,发挥规模优势效应,有效降低成本。收购科龙、美菱后,绿酷冰箱年产能约700-800万台,超越韩国、日本成为亚洲第一。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年产1000万台冰箱,居世界第一。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是最快的方式。

通过资源互补,可以达到1+1 > 2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包括静态协同效应和动态协同效应。

静态协同是指:销售协同,利用彼此的营销和分销网络增加收入;采购协调,通过统一采购降低原材料成本;管理协调,避免重复生产、研发或其他活动,在规模扩大的情况下降低管理费用。

动态协同效应以提升公司创新能力为目标,对被并购公司低成本运营、增加市场份额、增强发展创新能力具有长期积极影响。相比之下,动态合作更重要。

Greencool处于制冷行业的上游。收购下游企业,不仅将充分发挥自身在制冷技术方面的优势,还将直接面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垂直产业链的构建也让科龙和美菱因为自身的核心技术,比其他企业更具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此外,绿酷有海外运营经验、背景和强大的国际营销网络,科龙空和美菱集团有国内营销网络。资源共享、交叉销售带来的增值效应,是绿酷收购模式的重要亮点之一。

【纵横结合的“冷”门奇迹】

客观来说,通过并购实现产业融合是一个奇迹,但能像绿酷一样在香港上市三年左右,连续收购两家国内老牌制冷企业。对此,高建明认为,绿酷持续收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Greencool拥有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技术。在纵向收购下游企业后,绿酷专注于通过横向并购整合重组整个冰箱行业,收购美菱是其横向并购的重要一步。

虽然业内对绿酷的业绩增速提出了质疑,但至少从财务角度来看,1999年获得十大营销策划奖项的绿酷“零风险零成本”营销模式是一种双赢模式。

收购美菱电器后,绿酷宣布将利用自身制冷技术改造现有产品的制冷系统,美菱集团也强调与合作伙伴共享销售网络资源。这意味着,利用之前的营销模式布局和安排现有的营销网络,发挥协同效应,将是未来重组工作的重点。

“当然,虽然绿酷目前的持续收购活动较为成功,但后续的产业整合能否成功实现最终成功,还有待市场的检验和时间的证实。”高建明说。

【核心技术的胜利】

在战略转型期,绿酷的大M&A对中国企业有什么意义?战略管理学者刘认为:

绿酷的M&A不仅是行业中的横向M&A,也是产业链中的纵向M&A。那么,对于这种以上游为核心、下游横向一体化的模式对中国企业的现实意义,刘认为:

在中国企业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无论是哪个行业,大部分都是从低端向高端吃力前行。比如:联想从代理产品开始,开始一步步向制造业迈进;再比如:汽车行业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处于引进国外核心技术、消化国外核心技术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长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完全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谈不上战略运营,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受制于人。

然而,格林科尔的持续并购完全不同。从行业的上游到下游,是纵和联恒的合并。如果单看绿酷的角度,其持续的M&A行为可能只是企业的战略一步,但如果站在中国企业大局的高度,绿酷的收购预示着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从而进入一个战略运营的时代。

评论

这只是开始。这只是开始。

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比如著名的巨头如通用电气、微软、花旗银行都很了解这种方式。事实上,在中国,虽然产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但通过并购实现产业融合并不是一个新课题。新疆德龙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这么做了,但德龙走的是非行业投资者的产业整合之路,而绿酷则是行业内自发的收购整合。与拥有资本运营优势的德龙相比,绿酷拥有产业运营优势。

通过Greencool的收购模式可以发现,在当前中国经济背景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如果说中国经济早期改革的特点是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那么在告别短缺经济、整个经济进入买方市场之后,新时期的改革将呈现出控制权转移、产业融合的特点。因此,市场竞争格局将重新建立,中国经济发展将迈出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