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中国乳业,不断膨胀的泡沫

作者:kingsensor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乳制品行业背景信息:

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2002年,中国乳业企业超过1600家,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462家,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这462家企业总资产310亿元,员工11.6万人,产品销售收入340.29亿元,利润总额19.73亿元。

今年1-6月,我国乳制品企业液态奶及乳制品行业总产值191.23亿元,同比增长36.82%;销售收入为220.31亿元,同比增长39.35%;实现利润14.98亿元,同比增长65.98%;乳制品产量68.1万吨,同比增长30.87%;液态奶产量246.07万吨,同比增长63.27%。

作者认为“增长”不能代表“繁荣”,而只能代表“数字”。

问题一:没有“奶”怎么做妈妈?

目前我国存栏奶牛约566万头,但单位面积鲜乳平均产量每年不足2000公斤。在中国现有的奶牛总数中,品种较好的奶牛约有200万头,不到一半。

问1600多家乳企:真正给你供应牛奶的奶牛有多少?有多少磅优质鲜奶送给你?

我国奶牛的年增长率只有10%,而乳制品的年销售增长率高达30%。随着中国奶牛的自然增长,国内奶牛的数量将很难支撑近几年30%(甚至50%)的年增长率。

我也问过1600多家乳企:你们的产量在增加,你们的销量在增加,你们的利润在增加,但是奶源稀缺。你的成长从何而来?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报道,这样那样的乳企有自己的奶源基地,这样那样的乳企建自己的牧场园区等等。笔者认为“自有奶源基地”的真正含义是拥有奶牛的数量和鲜奶的质量,而不是押一匹马。

问问1600多家乳企: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方圆“基地”里有多少头牛?你自己的奶源基地里供应给谁的牛奶是新鲜的?

问题2:生牛奶什么时候才不掺假?

据新疆媒体报道,新疆牛奶掺假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农民拒绝接受大工厂的牛奶,然后将牛奶与水混合,卖给小工厂或牛奶摊贩以获取利润。在新疆石河子,有一则卖“假牛奶配方”的广告。

中国奶业的奶源大部分是农户放养的,奶企上门收购或养牛户集中到奶站供货的情况屡见不鲜。不仅仅是养牛场的人在原奶中掺假,一些农场也在原奶中掺假。

业内人士也呼吁:“收奶真的很重要,包括对农民的教育,包括建立收奶站。这些问题必须解决。”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对饮用奶的抽检结果不尽如人意,但生奶的标准实际上是相当于“基本小康”水平的低标准。

有专家关切地表示,“中国的一级奶在很多国家都被判定为液态奶的原料。这样的质量标准对促进中国乳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而且国内第三方的质量监控基本没有开展。

第1页

问题3:是奶牛还是送奶工?

中国奶牛每年挤出的牛奶量,与中国企业的加工能力相差甚远。

一方面,乳制品行业快速增长,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乳制品加工快速发展,乳制品产量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国内奶业不发达,奶牛场奶牛供给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乳制品加工企业给奶农或养殖场打白条,并一再压低价格,极大地损害了奶农的利益。据悉,很多地方也出现了奶农倒奶、宰牛、卖牛的现象。

这些都是乳制品行业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能反映出乳制品行业从现在开始的非理性趋势。

在奶牛养殖市场不景气、原奶供应不足的前提下,谁来满足快速增长的乳品加工市场?很多牛奶从哪里来?

笔者认为,一些乳品企业不是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奶源,而是在欺骗、愚弄消费者。

问题4:生产方式会落后多久?

目前,我国奶牛主要由小农和分散农户饲养。一般每个农民养三五头牛,多养二十头左右。

生产规模小,必然导致成本高。有了规模,就可以购买挤奶设备进行安全生产。一位行业专家说,“你不能保证千家万户的奶业质量”。

目前,我国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有12家,年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企业有359家。而超过一半的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能力不足20吨鲜奶。

国外乳品企业产销高度一体化,从乳品喂养、乳品加工到市场营销都是一体化的。

目前,我国奶源基地与乳品加工企业之间尚未真正建立起一条有机、完整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

在这种生产现状下,乳制品行业能跑多快?我能跑多远?

30%的增长率是马拉松式的坚持?还是暂时的冲刺?

问题5:名声在哪里?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牛奶是指不添加任何辅料、不提取任何成分的鲜奶。

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国内一些企业长期以来采用还原奶作为鲜奶的做法,以获取高额利润。

虽然国内产品质量管理部门并没有明确禁止这种做法,但并不意味着是合法的。

据悉,还原奶主要是指由奶粉制成的液态奶,其成本比鲜奶低20%左右。加到鲜奶中,使营养成分比鲜奶少,口感相对较差。还原奶与鲜牛奶在维生素、微量元素、生物活性等方面存在差距,消费者在选择时处于“模糊消费”的境地。

现在,哪个乳品公司敢站出来说“我公司从来没有用过奶粉”?

现实是很多企业从国外进口廉价奶粉,生产“还原奶”,贴上“纯鲜牛奶”的标签出售。更有甚者,一些乳品公司偷偷将鲜奶的生产日期倒着标注几天甚至十天。

笔者认为:现在乳品企业一味追求利润,非理性趋势非常明显。乳品企业的口碑从何而来?乳业的名声从何而来?

第2页

问题6:你用“概念”欺骗谁?

近年来,乳制品行业的一系列概念炒作也带来了市场动荡。

消费者关心的是“消过毒的牛奶”和“消过毒的牛奶”哪个更好。专家指出,“灭菌乳”和“灭菌乳”是两种工艺不同的产品,但灭菌工艺和灭菌过程都是以最大程度杀灭原料乳中的细菌,最小程度改变原料乳的理化和感官指标为原则设定的。同样,“酸奶”和“乳酸菌乳饮料”在业内也存在争议。也有关于牛奶概念的猜测,比如“无抗奶”、“高钙奶”、“特浓奶”。

对乳品企业概念的争议是为了欺骗消费者。乳制品企业宣传的“产品概念”不仅与国家强制性标准不一致,甚至根本没有标准。

比如有的企业把奶酪贴上“奶酪”“奶酪”的标签,把黄油贴上“黄油”“黄油”的标签,把灭菌奶贴上“纯鲜奶”“鲜奶”的标签,把含乳饮料贴上“巧克力奶”“草莓奶”的标签,把乳酸菌饮料贴上“活性奶”“酸甜奶”的标签。

也有一些厚脸皮的乳品公司,敢在包装袋上印“100%纯牛奶”。你从哪里得到纯牛奶的?你有多少纯牛奶?为什么不先骗自己再骗消费者?

我认为:在中国乳制品消费市场不成熟的今天,乳制品企业不应该用你的理念欺骗消费者。你的概念能活多久?

问题7:“降价”背后隐藏着什么?

以Xi安市场为例,有19个品牌的纯牛奶,从5月底开始降价,6月中旬降到4.8元/升的最低价。各品牌1升纯牛奶降价情况如下:伊利7.5元降至5.8元,光明特强牛奶7.7元降至5.8元,完达山6.2元降至4.8元,是这个重量级的最低价。

除了乳制品明显降价,变相降价也随之而来。蒙牛500 ml“买三送一”,夏津500 ml“买二送一”,维维一直在送雨伞;银桥也跟进“买三送一”。达能品牌圆杯特浓酸奶产自上海,买4送1,卖9元;最便宜的酸奶是宁夏产的西峡牌果味酸奶,2.9元只卖8袋。

为什么降价?这是厂家的目的,先不说了。

降价背后隐藏着什么?

据了解,一吨进口奶粉可以恢复8到10吨鲜奶。很多企业从国外进口廉价奶粉生产“复原奶”,贴上“纯鲜牛奶”的标签出售。

这种巨大的利润空,即使降价,乳品企业哪个骨头和肌肉能受伤?否则,这30%的年均增长率从何而来?

问题8:资本整合会有规模优势吗?

今年,伊利、光明乳业、新希望集团、娃哈哈、维维等都在乳业投入巨资。此外,三元、三鹿正在申请股票发行,完达山一度搁浅的上市计划也开始重启。

以新希望为例,去年以来,通过收购、控股、合并等方式对10余家乳品企业进行了重组。仅仅一年时间,新希望就闯进了乳业第一团队,显然得益于资本的力量。

鄂尔多斯进入乳业与伊利结盟,雀巢收购云南叠泉后,果汁老板汇源集团也进入乳业。资本大亨德龙集团的下一个目标是乳业,与乌鲁木齐农垦乳业集团共同发起成立新疆冰迪天乳业有限公司,目标是“中国乳业十强”。

中国乳业“诸侯割据,演绎春秋”的序幕似乎已经拉开。

但问题是:无论是联合连横还是收并,如何做到“强者必强”?你的基础(基础设施)扎实吗?你有足够的弹药(奶源)吗?你的策略(营销)有效吗?你的总经理(人力资源)在哪里?

第3页

问题9:为什么要处理“洋”奶?

目前,全球前20大乳品品牌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4家国际乳品巨头在中国设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三资”乳业产值约占去年中国乳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利税总额占比超过40%。

据悉,全球三大乳业巨头已经在中国部署了军队。瑞士雀巢、日本森永、意大利帕尔马拉等跨国公司先后在黑龙江建立了自己的奶源基地和生产基地,通过合资、收购、租赁、委托加工等方式间接控制当地奶源。

借助资本实力,有可能通过并购的方式在更高层次上占领中国乳业资源;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的降低,许多外国乳制品企业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固体乳。

中国乳企如何在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是继续“概念战”“价格战”,还是防御工事已经完成?

乳品企业能否扪心自问:如果达不到国内强制性乳品标准,为什么要用国际乳品标准与国外品牌打交道?更何况你知道国外品牌会打哪张牌吗?

问题10:标准体系何时完成?

中国关于乳制品的“最新”法规是在1986年制定的。现实是,中国乳业近年来发展非常快。17年前的标准已经难以满足新的行业要求,政府管理的发展跟不上乳制品行业的发展。

根据鲜牛奶国家收购标准GB6914-86,牛奶中微生物指标一级奶应低于50万片/ml,二级奶应低于100万片/ml,四级奶应低于400万片/ml。在国外,美国和加拿大甚至规定,如果牛奶中的微生物超过5万个/毫升,就要严惩。

微生物指标过高,主要是因为原奶受到污染,原奶的污染主要来自人工挤奶。如果奶头清洗不干净,容器等卫生条件差,会直接污染原料奶。此外,牛奶从手挤到桶,桶挤到大桶,大桶挤到奶车,期间原奶直接暴露在空气体中,会造成原奶二次污染。此外,牛舍设施差,粪便清理不及时。一些杂菌、大肠菌群和异味可从空气体进入挤奶设备和原料奶,这也是原料奶污染的重要来源。

因此,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奶牛品种监管、奶牛养殖和收奶工艺规范、乳制品成分指示、乳品添加剂管理等方面尽快出台完整系统的标准体系。

乳制品行业背景信息:

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2002年,中国乳业企业超过1600家,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462家,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这462家企业总资产310亿元,员工11.6万人,产品销售收入340.29亿元,利润总额19.73亿元。

今年1-6月,我国乳制品企业液态奶及乳制品行业总产值191.23亿元,同比增长36.82%;销售收入为220.31亿元,同比增长39.35%;实现利润14.98亿元,同比增长65.98%;乳制品产量68.1万吨,同比增长30.87%;液态奶产量246.07万吨,同比增长63.27%。

作者认为“增长”不能代表“繁荣”,而只能代表“数字”。

问题一:没有“奶”怎么做妈妈?

目前我国存栏奶牛约566万头,但单位面积鲜乳平均产量每年不足2000公斤。在中国现有的奶牛总数中,品种较好的奶牛约有200万头,不到一半。

问1600多家乳企:真正给你供应牛奶的奶牛有多少?有多少磅优质鲜奶送给你?

我国奶牛的年增长率只有10%,而乳制品的年销售增长率高达30%。随着中国奶牛的自然增长,国内奶牛的数量将很难支撑近几年30%(甚至50%)的年增长率。

我也问过1600多家乳企:你们的产量在增加,你们的销量在增加,你们的利润在增加,但是奶源稀缺。你的成长从何而来?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报道,这样那样的乳企有自己的奶源基地,这样那样的乳企建自己的牧场园区等等。者认为“自有奶源基地”的真正含义是拥有奶牛的数量和鲜奶的质量,而不是押一匹马。

问问1600多家乳企: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方圆“基地”里有多少头牛?你自己的奶源基地里供应给谁的牛奶是新鲜的?

问题2:生牛奶什么时候才不掺假?

据新疆媒体报道,新疆牛奶掺假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农民拒绝接受大工厂的牛奶,然后将牛奶与水混合,卖给小工厂或牛奶摊贩以获取利润。在新疆石河子,有一则卖“假牛奶配方”的广告

中国奶业的奶源大部分是农户放养的,奶企上门收购或养牛户集中到奶站供货的情况屡见不鲜。不仅仅是养牛场的人在原奶中掺假,一些农场也在原奶中掺假。

业内人士也呼吁:“收奶真的很重要,包括对农民的教育,包括建立收奶站。这些问题必须解决。”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对饮用奶的抽检结果不尽如人意,但生奶的标准实际上是相当于“基本小康”水平的低标准。

有专家关切地表示,“中国的一级奶在很多国家都被判定为液态奶的原料。这样的质量标准对促进中国乳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而且国内第三方的质量监控基本没有开展。

第1页

问题3:是奶牛还是送奶工?

中国奶牛每年挤出的牛奶量,与中国企业的加工能力相差甚远。

一方面,乳制品行业快速增长,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乳制品加工快速发展,乳制品产量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国内奶业不发达,奶牛场奶牛供给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乳制品加工企业给奶农或养殖场打白条,并一再压低价格,极大地损害了奶农的利益。据悉,很多地方也出现了奶农倒奶、宰牛、卖牛的现象。

这些都是乳制品行业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能反映出乳制品行业从现在开始的非理性趋势。

在奶牛养殖市场不景气、原奶供应不足的前提下,谁来满足快速增长的乳品加工市场?很多牛奶从哪里来?

笔者认为,一些乳品企业不是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奶源,而是在欺骗、愚弄消费者。

问题4:生产方式会落后多久?

目前,我国奶牛主要由小农和分散农户饲养。一般每个农民养三五头牛,多养二十头左右。

生产规模小,必然导致成本高。有了规模,就可以购买挤奶设备进行安全生产。一位行业专家说,“你不能保证千家万户的奶业质量”。

目前,我国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有12家,年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企业有359家。而超过一半的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能力不足20吨鲜奶。

国外乳品企业产销高度一体化,从乳品喂养、乳品加工到市场营销都是一体化的。

目前,我国奶源基地与乳品加工企业之间尚未真正建立起一条有机、完整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

在这种生产现状下,乳制品行业能跑多快?我能跑多远?

30%的增长率是马拉松式的坚持?还是暂时的冲刺?

问题5:名声在哪里?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牛奶是指不添加任何辅料、不提取任何成分的鲜奶。

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国内一些企业长期以来采用还原奶作为鲜奶的做法,以获取高额利润。

虽然国内产品质量管理部门并没有明确禁止这种做法,但并不意味着是合法的。

据悉,还原奶主要是指由奶粉制成的液态奶,其成本比鲜奶低20%左右。加到鲜奶中,使营养成分比鲜奶少,口感相对较差。还原奶与鲜牛奶在维生素、微量元素、生物活性等方面存在差距,消费者在选择时处于“模糊消费”的境地。

现在,哪个乳品公司敢站出来说“我公司从来没有用过奶粉”?

现实是很多企业从国外进口廉价奶粉,生产“还原奶”,贴上“纯鲜牛奶”的标签出售。更有甚者,一些乳品公司偷偷将鲜奶的生产日期倒着标注几天甚至十天。

笔者认为:现在乳品企业一味追求利润,非理性趋势非常明显。乳品企业的口碑从何而来?乳业的名声从何而来?

第2页

问题6:你用“概念”欺骗谁?

近年来,乳制品行业的一系列概念炒作也带来了市场动荡。

消费者关心的是“消过毒的牛奶”和“消过毒的牛奶”哪个更好。专家指出,“灭菌乳”和“灭菌乳”是两种工艺不同的产品,但灭菌工艺和灭菌过程都是以最大程度杀灭原料乳中的细菌,最小程度改变原料乳的理化和感官指标为原则设定的。同样,“酸奶”和“乳酸菌乳饮料”在业内也存在争议。也有关于牛奶概念的猜测,比如“无抗奶”、“高钙奶”、“特浓奶”。

对乳品企业概念的争议是为了欺骗消费者。乳制品企业宣传的“产品概念”不仅与国家强制性标准不一致,甚至根本没有标准。

比如有的企业把奶酪贴上“奶酪”“奶酪”的标签,把黄油贴上“黄油”“黄油”的标签,把灭菌奶贴上“纯鲜奶”“鲜奶”的标签,把含乳饮料贴上“巧克力奶”“草莓奶”的标签,把乳酸菌饮料贴上“活性奶”“酸甜奶”的标签。

也有一些厚脸皮的乳品公司,敢在包装袋上印“100%纯牛奶”。你从哪里得到纯牛奶的?你有多少纯牛奶?为什么不先骗自己再骗消费者?

我认为:在中国乳制品消费市场不成熟的今天,乳制品企业不应该用你的理念欺骗消费者。你的概念能活多久?

问题7:“降价”背后隐藏着什么?

以Xi安市场为例,有19个品牌的纯牛奶,从5月底开始降价,6月中旬降到4.8元/升的最低价。各品牌1升纯牛奶降价情况如下:伊利7.5元降至5.8元,光明特强牛奶7.7元降至5.8元,完达山6.2元降至4.8元,是这个重量级的最低价。

除了乳制品明显降价,变相降价也随之而来。蒙牛500 ml“买三送一”,夏津500 ml“买二送一”,维维一直在送雨伞;银桥也跟进“买三送一”。达能品牌圆杯特浓酸奶产自上海,买4送1,卖9元;最便宜的酸奶是宁夏产的西峡牌果味酸奶,2.9元只卖8袋。

为什么降价?这是厂家的目的,先不说了。

降价背后隐藏着什么?

据了解,一吨进口奶粉可以恢复8到10吨鲜奶。很多企业从国外进口廉价奶粉生产“复原奶”,贴上“纯鲜牛奶”的标签出售。

这种巨大的利润空,即使降价,乳品企业哪个骨头和肌肉能受伤?否则,这30%的年均增长率从何而来?

问题8:资本整合会有规模优势吗?

今年,伊利、光明乳业、新希望集团、娃哈哈、维维等都在乳业投入巨资。此外,三元、三鹿正在申请股票发行,完达山一度搁浅的上市计划也开始重启。

以新希望为例,去年以来,通过收购、控股、合并等方式对10余家乳品企业进行了重组。仅仅一年时间,新希望就闯进了乳业第一团队,显然得益于资本的力量。

鄂尔多斯进入乳业与伊利结盟,雀巢收购云南叠泉后,果汁老板汇源集团也进入乳业。资本大亨德龙集团的下一个目标是乳业,与乌鲁木齐农垦乳业集团共同发起成立新疆冰迪天乳业有限公司,目标是“中国乳业十强”。

中国乳业“诸侯割据,演绎春秋”的序幕似乎已经拉开。

但问题是:无论是联合连横还是收并,如何做到“强者必强”?你的基础(基础设施)扎实吗?你有足够的弹药(奶源)吗?你的策略(营销)有效吗?你的总经理(人力资源)在哪里?

第3页

问题9:为什么要处理“洋”奶?

目前,全球前20大乳品品牌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4家国际乳品巨头在中国设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三资”乳业产值约占去年中国乳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利税总额占比超过40%。

据悉,全球三大乳业巨头已经在中国部署了军队。瑞士雀巢、日本森永、意大利帕尔马拉等跨国公司先后在黑龙江建立了自己的奶源基地和生产基地,通过合资、收购、租赁、委托加工等方式间接控制当地奶源。

借助资本实力,有可能通过并购的方式在更高层次上占领中国乳业资源;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的降低,许多外国乳制品企业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固体乳。

中国乳企如何在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是继续“概念战”“价格战”,还是防御工事已经完成?

乳品企业能否扪心自问:如果达不到国内强制性乳品标准,为什么要用国际乳品标准与国外品牌打交道?更何况你知道国外品牌会打哪张牌吗?

问题10:标准体系何时完成?

中国关于乳制品的“最新”法规是在1986年制定的。现实是,中国乳业近年来发展非常快。17年前的标准已经难以满足新的行业要求,政府管理的发展跟不上乳制品行业的发展。

根据鲜牛奶国家收购标准GB6914-86,牛奶中微生物指标一级奶应低于50万片/ml,二级奶应低于100万片/ml,四级奶应低于400万片/ml。在国外,美国和加拿大甚至规定,如果牛奶中的微生物超过5万个/毫升,就要严惩。

微生物指标过高,主要是因为原奶受到污染,原奶的污染主要来自人工挤奶。如果奶头清洗不干净,容器等卫生条件差,会直接污染原料奶。此外,牛奶从手挤到桶,桶挤到大桶,大桶挤到奶车,期间原奶直接暴露在空气体中,会造成原奶二次污染。此外,牛舍设施差,粪便清理不及时。一些杂菌、大肠菌群和异味可从空气体进入挤奶设备和原料奶,这也是原料奶污染的重要来源。

因此,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奶牛品种监管、奶牛养殖和收奶工艺规范、乳制品成分指示、乳品添加剂管理等方面尽快出台完整系统的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