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跨国公司公共关系:先打“政治牌”

作者:qaz7585512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在思科,美国总部的所有高管都知道“三个代表”的具体含义,思科这样做有着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任何跨国公司都不应该忽视对当地各种特殊文化的研究."被誉为“跨国企业本土化大师”的思科中国总裁杜嘉斌,用一句话道出了跨国公司的良苦用心。

事实上,思科远不是唯一一家强调“政治意识”的公司。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在对中国的研究中,从一开始就没有绕过政治领域。

柯达是打政治牌的好手。因为最后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中国政治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上,最终柯达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才得以一举扭转富士绿旗。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富士是柯达在中国的强劲对手。和美国一样,人们认为富士胶片比柯达胶片具有更好的色彩还原能力,所以富士在中国市场比柯达更有优势。

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富士胶片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70%。到了2002年,当富士在中国重见天日时,柯达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攀升到60%,富士只能和乐凯、日本的柯尼卡、比利时的爱克发竞争剩下的40%。

同时,柯达在中国的加盟店已经达到7000家,是富士店的3.5倍,甚至超过了中国邮电局的数量。1993年,柯达只有300家门店,是当时富士门店数量的1/10。

谁给了柯达翻身的权力?就是中国政府。

当然,中国政府帮助柯达而不是富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柯达善于打政治牌。

柯达之所以能说服中国政府接受独家“98协议”,是因为他知道中国政府需要什么,尤其是政治上需要什么样的王牌来消除国内矛盾。

柯达市场的失败迫使柯达打开了第二战场,这个战场不在市场,而在中国政治。

当时富士和柯达在市场上不断地进攻城市和土地,直接导致了中国感光行业的全行业亏损。

90年代中后期,感光行业七大企业整体陷入困境,其中80年代中期利用巨额贷款引进彩膜生产线的厦门达夫厂和汕头宫媛厂,在短暂的辉煌后陷入严重亏损和资不抵债的境地。同时,感光行业的无序竞争也让整个行业面临严峻的考验。近百亿的累计亏损和负债,让中央下定决心整合整个感光行业。

但富士拒绝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只愿意提供设备。柯达敏锐地感受到了中国政府的困境,并深刻分析了这一局面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含义。

柯达深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感光行业的失败不仅仅是投资失误。可以说,它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感光市场的整体下滑。这种局面的形成,必然会使人们对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产生怀疑和恐惧。同时,大量人口失业也会带来社会动荡,从而危及对外开放的大局。

毕竟,很难想象邀请女婿饿死儿子的后果。

因此,柯达提出了世界经济自由竞争史上前所未有的要求,为了给中国感光企业提供先进技术,投资12亿美元挽救几家濒临破产的合资企业,以换取政府承诺外国企业三年内不得在中国设立同样的感光工厂。

柯达与各企业的谈判并不顺利。由于利益分歧很大,缺乏必要的沟通,谈判经常陷入僵局,直到有一天叶颖出现在谈判桌上。叶颖的高明之处在于让合作伙伴知道合作后巨大的政治意义。她表达了如此坚定的立场,以至于中国政府鼓励柯达进入中国,实现全行业合资,拯救中国的摄影行业。

备受国内外关注的“98协议”终于浮出水面。除乐凯外,中国政府对国内六家感光企业实施了不同的政策。厦门达夫、汕头AD、无锡阿尔美已与柯达建立合资公司,而上海、天津、辽阳在合资公司三年基本建设期内未与其他外商合作。在此协议的基础上,柯达成功获准投资12亿美元在中国建立感光材料生产基地,创造了轰动一时的“柯达模式”。

最终达成“98协议”,重振了国内感光工厂。厦门海沧工厂自三年前投产以来,创造了70亿元的产值。达夫工厂改造投产后,短短几个月的纳税额相当于14个月老厂的总和。要盘活一些死气沉沉,可能也没有前途的国企。如何让它有第二春和再生,同时又能继续发展,不断发展,走向世界舞台。"

柯达模式的成功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996年,中国是柯达胶卷的第17大市场,2001年上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柯达高管预测,五年后中国将成为柯达全球最大的市场。

柯达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中国市场,因为它满足了政府的需求。

当然,跨国公司的政治情感并不总是被恰当地利用。

最有意思的是奔驰对消费者连续“砸、冲”动作的处理。消费者砸第一辆奔驰时,奔驰认为消费者是“极端的、不必要的行为”、“不理智的、无意义的行为”、“不必要的、侵犯我公司权益的行为”;第二辆奔驰被砸时,奔驰提高了政治基调:“希望王先生的行为不会对正在国际化的中国造成不利影响。”

很显然,奔驰也深谙政治牌,但在这样的场合说出来,却是极其不协调和荒谬的。

政治牌是不能乱用的关键牌,公关中的政治意识总给人会动全身的感觉。

欢迎与作者讨论您的观点,邮箱:wuchang123@vip.etang.com

在思科美国总部的所有高管都知道“三个代表”的具体含义,思科这样做有着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任何跨国公司都不应该忽视对当地各种特殊文化的研究."被誉为“跨国企业本土化大师”的思科中国总裁杜嘉斌,用一句话道出了跨国公司的良苦用心。

事实上,思科远不是唯一一家强调“政治意识”的公司。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在对中国的研究中,从一开始就没有绕过政治领域。

柯达是打政治牌的好手。因为最后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中国政治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上,最终柯达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才得以一举扭转富士绿旗。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富士是柯达在中国的强劲对手。和美国一样,人们认为富士胶片比柯达胶片具有更好的色彩还原能力,所以富士在中国市场比柯达更有优势。

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富士胶片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70%。到了2002年,当富士在中国重见天日时,柯达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攀升到60%,富士只能和乐凯、日本的柯尼卡、比利时的爱克发竞争剩下的40%。

同时,柯达在中国的加盟店已经达到7000家,是富士店的3.5倍,甚至超过了中国邮电局的数量。1993年,柯达只有300家门店,是当时富士门店数量的1/10。

谁给了柯达翻身的权力?就是中国政府。

当然,中国政府帮助柯达而不是富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柯达善于打政治牌。

柯达之所以能说服中国政府接受独家“98协议”,是因为他知道中国政府需要什么,尤其是政治上需要什么样的王牌来消除国内矛盾。

柯达市场的失败迫使柯达打开了第二战场,这个战场不在市场,而在中国政治。

当时富士和柯达在市场上不断地进攻城市和土地,直接导致了中国感光行业的全行业亏损。

90年代中后期,感光行业七大企业整体陷入困境,其中80年代中期利用巨额贷款引进彩膜生产线的厦门达夫厂和汕头宫媛厂,在短暂的辉煌后陷入严重亏损和资不抵债的境地。同时,感光行业的无序竞争也让整个行业面临严峻的考验。近百亿的累计亏损和负债,让中央下定决心整合整个感光行业。

但富士拒绝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只愿意提供设备。柯达敏锐地感受到了中国政府的困境,并深刻分析了这一局面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含义。

柯达深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感光行业的失败不仅仅是投资失误。可以说,它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感光市场的整体下滑。这种局面的形成,必然会使人们对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产生怀疑和恐惧。同时,大量人口失业也会带来社会动荡,从而危及对外开放的大局。

毕竟,很难想象邀请女婿饿死儿子的后果。

因此,柯达提出了世界经济自由竞争史上前所未有的要求,为了给中国感光企业提供先进技术,投资12亿美元挽救几家濒临破产的合资企业,以换取政府承诺外国企业三年内不得在中国设立同样的感光工厂。

柯达与各企业的谈判并不顺利。由于利益分歧很大,缺乏必要的沟通,谈判经常陷入僵局,直到有一天叶颖出现在谈判桌上。叶颖的高明之处在于让合作伙伴知道合作后巨大的政治意义。她表达了如此坚定的立场,以至于中国政府鼓励柯达进入中国,实现全行业合资,拯救中国的摄影行业。

备受国内外关注的“98协议”终于浮出水面。除乐凯外,中国政府对国内六家感光企业实施了不同的政策。厦门达夫、汕头AD、无锡阿尔美已与柯达建立合资公司,而上海、天津、辽阳在合资公司三年基本建设期内未与其他外商合作。在此协议的基础上,柯达成功获准投资12亿美元在中国建立感光材料生产基地,创造了轰动一时的“柯达模式”。

最终达成“98协议”,重振了国内感光工厂。厦门海沧工厂自三年前投产以来,创造了70亿元的产值。达夫工厂改造投产后,短短几个月的纳税额相当于14个月老厂的总和。要盘活一些死气沉沉,可能也没有前途的国企。如何让它有第二春和再生,同时又能继续发展,不断发展,走向世界舞台。"

柯达模式的成功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996年,中国是柯达胶卷的第17大市场,2001年上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柯达高管预测,五年后中国将成为柯达全球最大的市场。

柯达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中国市场,因为它满足了政府的需求。

当然,跨国公司的政治情感并不总是被恰当地利用。

最有意思的是奔驰对消费者连续“砸、冲”动作的处理。消费者砸第一辆奔驰时,奔驰认为消费者是“极端的、不必要的行为”、“不理智的、无意义的行为”、“不必要的、侵犯我公司权益的行为”;第二辆奔驰被砸时,奔驰提高了政治基调:“希望王先生的行为不会对正在国际化的中国造成不利影响。”

很显然,奔驰也深谙政治牌,但在这样的场合说出来,却是极其不协调和荒谬的。

政治牌是不能乱用的关键牌,公关中的政治意识总给人会动全身的感觉。

欢迎与作者讨论您的观点,邮箱:wuchang123@vip.et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