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如何“高效”地拖延?

作者:商机交易网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如何“高效”地拖延?

一直以来,我们对拖延的理解,基本都是***的。尤其是将事情拖延到 deadline 前***一刻,才开始行动。尽管同样能搞定任务,但我们总会认为:

这种「临阵抱佛脚」是不对的,靠的主要是运气,如果一开始就着手去做的话,会好整以暇,做出来的效果也会更好……

我们会觉得,很多***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有自控力,能更快地将事情付诸行动。

但真的是这样吗?

组织心理学家 Adam Grant 在他的 TED 演讲「The surprising habits of original thinkers」中,提出一个观点:

那些***的「原创者」(比如画家,作者,电影人等),其实,大多数都是拖延症患者。

他把拖延症患者分成三类:零拖延者(总是立刻行动),中度拖延者(总是先把任务拖一阵子,再去行动),以及重度拖延者(拖到不得不做)。经过实验和观察,他的结论是:在许多领域,那些拔尖的***,往往不是零拖延者,而是中度拖延者。

为什么呢?

他认为,立刻行动的人,总是处于一种匆忙的状态中,他们的行动往往是欠缺思考的;重度拖延者则处于压力和焦虑之中,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表现。只有中度拖延者,有足够的时间和闲暇去检验他们的想法,找到更好的方向,从而做出更好的作品。

正如时间管理***阿兰·拉金所说:你以为我在拖延,其实我是在思考。

这个观点,是有理论支撑的。

2005 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Angela Hsin Chun Chu 和麦吉尔大学教授 Jin Nam Choi,在一篇论文中指出:传统对于拖延的认知,其实是片面的。拖延其实有两种,一种叫做「积极拖延」,另一种叫做「消极拖延」。只有「消极拖延」会对效率造成损害,「积极拖延」不但不会降低工作效率,反而是有利的。

他们认为:积极拖延者并不是真的在「拖延」,他们只是特别喜欢在压力之下工作。换言之,他们享受那种肾上腺素狂飙的感觉。当手头上的工作紧张、迫切、时效性强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会更加出色、专注,产生的正反馈和快感也会特别强烈。

因此,当手头上的任务不够紧迫时,他们去完成的动力就会非常低。他们会倾向于先去做别的事情,比如发呆啦,玩游戏啦,闲逛啦,哪怕这些事情都不重要,也要把任务拉到 deadline —— 只是因为他们喜欢那种「在 deadline 前赶工」的感觉。

我身边很多拖延症患者,其实都是这样。

无论手头上有多少事情,总要等到 deadline 前才开工。不是因为不愿意做,而是因为,一来,高度的压力会迫使他们更专注、更投入,他们得以摒弃平时容易分心和走神的状态,做出来的效果更好;二来,在相同的效果之下,这样耗费的时间更短,节省下的时间,就是赚到了。

对他们来说,拖到 deadline 再开工,有种长跑时跑过极点的感觉:虽然非常疲劳,但精神上却有着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我自己就深有体会。

拖延,本质上是大脑的一种天生缺陷:大脑本来就是喜欢安逸的,不喜欢消耗资源。那么,既然拖延无法避免,为何不与拖延和解?

只要自己能够将工作掌控在手中,能够保证不出篓子,适当的「积极拖延」,其实是有利的。这可以使我们发挥出比平时更好的能力,将结果推上更高的层级。

实际上,许多效能***和企业高管,都论述过「积极拖延」对工作的正面影响。

总结起来,主要有下面三点。

1. 积极拖延,能帮你用「发散思维」,找到更好的想法

「发散思维」是《学习之道》(芭芭拉那本,不是乔希那本)中提到的一种思维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专注思维」。如果你全神贯注在眼前的事务中,按部就班地进行思考和执行,你用的就是「专注思维」。反之,如果你让大脑放空,让碎片化的思绪和念头在脑海里漂浮,经过,让它们自行组合,构造出一个个联系和模块,你用的就是「发散思维」。

很多时候,把一件事情做好,用专注思维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发散思维。

这是因为,专注思维,可以帮你理清事物的逻辑,帮你对事物进行剖析,关注细节,按照流程去执行。但是,它也同样会带来***效果:将你局限在「现有」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中,束缚你的视野。

只有当你将思维放空,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个节点,找到它们之间新的联系,你才能发现之前所看不到的可能性。

如同 Adam 所举的例子:有位电影编剧看着她手上的剧本——超过半个世纪以来,它都是一个老套的模式:故事的主角是个邪恶的女王,***被争正义打败了。但这位编剧不满足于这个模式,她开始思考:能否有一些不同的东西?经过思考,她重写了故事大纲,把女王写成一个悲剧英雄。

于是,《冰雪奇缘》诞生了,一举拿下了12亿的票房。

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这样做。每次写作的时候,我会先写下梗概,列出信息点。然后,我不会马上开工,而是先把它放一放,利用碎片时间,不断地在脑海里思考:我还可以写点什么?如何论证我的观点?如何使文章结构更严密?如何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

将所有相关的信息点,在脑海里过一遍,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发掘新的链接。

等到时机成熟,再一气呵成,把文章写出来,效果往往会更好。

写书的时候,也是这样。好几次,不知道如何安排信息点之间的脉络、结构,迟迟未能动笔,一拖就是许久。某天,突然翻到某本书,瞬间得到启发,打通了所有障碍,于是兴冲冲地将它记下来,重新梳理。这样的经历有过许多次,每一次,都觉得自己的书稿又完善了不少。

当我们脑海中带着一个念头时,会在潜意识中将它跟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联系起来。有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得以打破陈规,找到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你会感到紧闭的大门打开了,所有想不通的东西全部被贯穿,带着一种电击般的颤栗。

所以,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障碍,不妨先放一放,将它暂存在大脑里,让它慢慢酝酿,翻滚,发散。也许,一条更好的路径,将就此开启。

2. 积极拖延,能有效提高你的投入产出比

一个事实是:有些事情,无论我们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它的结果都不会有很明显的波动。

举个例子。有研究表明,对于数十个企业家的采访得出,大多数战略和市场决策,其实都是短时间内快速作出的 —— 结果表明,它们都是正确的。

原因是,这些企业家的脑海中,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种高度详细的数据库。对于外界的关键信息,他们能够在数据库之中进行对比、计算,迅速找出可能性***的情况,并作出应对 —— 这种现象,我们就称为「商业嗅觉」。

对他们来说,进行严密的分析和推演,以及凭借嗅觉进行应对,选对的可能性,其实是差不多的。但如果是后者,他们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的事情上面,实现更高的效益。

当然,这是指在他们熟悉的领域而言。不熟悉的领域,这种嗅觉很容易失灵。

对我们而言,也一样。花费一星期写一份报告,跟花一天时间写一份报告,质量的差距往往不会太大。原因就是,写报告跟商业决策一样,更多的是依赖内在的积累、逻辑和分析。对于论据和数据,我们往往已经了然于心,只是需要将它们整合组织成文而已。

这种情况下,与其提前开工,让自己一直处于工作的压力和忙碌之中,不如留到 deadline 之前,保证充足的时间,用***专注的状态,一气呵成将它解决。

这不但能有效节省你的时间,让生活更加高效、从容,也可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现阶段***紧迫和重要的事情上,帮助我们优化事项的优先级。

3. 积极拖延,能提高任务的效果

前面已经讲过,积极拖延者,往往是什么样的人呢?大多数,是压力偏好者。面对适当的压力,他们不但不会崩溃,反而会更容易激发起兴奋,提高唤醒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做出来的成果,很可能比时间宽限的情况下,质量还要好。

心理学家 Sophie Leroy 对此也有过研究:在时间压力较强的情况下,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往往会更佳。他们对自己的决策和选择会更自信,更不容易感到后悔,同时,对手上即将进行的下一项工作,也会有更好的状态。

他做过一项对比:在较强的时间压力下,人们会更加专注,「认知残余」和「多任务负载」的情形会更少,受到的干扰也会相应减少,或者说对干扰的抑制能力会大大增强。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任务的效果。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上面讲的这些,亦即「积极拖延」和「消极拖延」***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呢?

在于:积极拖延,只是把「完成任务」的期限往后延,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它需要做到两点:

***,对任务有确切的把握和掌控,确保自己能够完成;

第二,它需要对任务进行前期的规划和思考,以期在***终执行时,能够摒除一切干扰,直接上手。

也许你会有疑问:许多讲拖延的文章(包括我自己的文章),都会提到,对抗拖延,***的方法就是立刻行动。这跟「积极拖延」是不是矛盾了呢?

其实并不矛盾。这里,「对任务进行前期的规划和思考」,其实就是一种行动。它并不直接执行任务,但要求你将任务纳入考虑,为「发散思维」提供原材料,也让自己得以***掌握任务的概况。这样,等到 deadline 临近时,才能够毫不犹豫,立刻动手。

如果你完全不去思考,只是等到***一刻,才着手开工,连任务要怎么做都不清楚 —— 这就不是「积极拖延」,而是「消极拖延」了。

这里面***关键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强调过很多次的「掌控感」。你一定要了解任务的不可控性,想办法去降低和减少这种不可控性,确保你是可以掌控它的。

这就是「积极拖延」***重要的前提。

到了这里,也许你已经松了一口气。你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拖延,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它也许在无意之中,为你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但是,让我们再深入思考:「积极拖延」是不是***的?是不是所有的任务,都能用「积极拖延」去对付?

显然不是。

积极拖延无法应对的,就是没有明确时间截止的任务。

举个例子:背单词,读书,写作,健身……有多少次,你写下这些计划,言之凿凿,也践行了两三次,但***依然坚持不下去?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计划,没有时间压力。

你会在心里想着:就算不做好像也没关系嘛,明天再做好像也没事,反正又不会死人……

那么,如何用「积极思维」的原理,应对这些没有明确期限的任务,避免自己***期地将它们拖延下去?

1. 创造一个足够有诱惑力的前景

积极拖延的本质是什么呢?

对于被分配到的任务,人会有两种动力: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Angela 和 Jin 认为,「积极拖延者」的特征是:具备很高的外在驱动力,但内在驱动力很低。

这导致他们不断地把事情搁置。随着时间推移,两者慢慢上升,直到超过警戒线时,他们才会去做。

相比之下,「消极拖延者」,则是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都很低。因此,他们拖延的目的是「不去做」。

即使***终不得不做,在缺乏足够驱动力的前提下,效果往往会不如「积极拖延者」。

所以,我们能够介入的,就是通过创造一个美好的前景,来强化内在驱动力,从而将「愿意去做」的信念提前。

为什么在项目立项的时候,都要开一个动员大会,并在会上向大家描绘未来图景?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通过描述未来的期望,提高士气,强化整个团队的内在驱动力,让每个人将目标调适到跟团队一致,从而能够齐心协力地为项目奋斗。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攒钱去旅行,可以把对于目的地的一切美好想象视觉化,把海报、照片、街景等打印出来,贴在房间里、手账上,时时翻阅,让这种美好期望,成为你去攒钱和开源的支撑。这就是一种通过强化内在驱动力,来迫使我们采取行动的方法。

2. 找到令你兴奋的东西,将它们跟任务联结起来

我***常用的方法,是问题导向。亦即问自己一个问题,然后尝试去解决它。

遇到缺乏动力的事情时,我会将它转化成问题,向自己提问。这样一来,我的行动就从「完成任务」,变成「去解决这个问题」。

而「解决问题」,是人天生的兴奋点。意识到问题存在时的不稳定感,解决一个问题、将不确定变成确定的满足感,都会成为强有力的驱动力。

同样,如果工作涉及一些我不熟悉的领域,我就会对自己说,这是一个学习新领域、获取新知识的好机会。无论是搜集信息,还是请教别人,抑或是通过项目执行去做尝试和摸索,都能使我去了解和深入接触这个新领域。

这样一来,就能将不熟悉的工作、亦即「舒适区」之外的工作,转化成「学习」,从心态上降低阻力,提高内在驱动力。

3. 让计划触手可及,离你的目标再近一些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看作「动力」和「阻力」的角力——当一件事情的动力超过了阻力,我们就会去做;反之,我们就倾向于不去做。

「动力」包括哪些呢?物质奖励,精神上的满足感,成就感,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权力感,对不良状态(比如挂科)的规避,对预期的乐观信念和强烈需求,诸如此类。

「阻力」包括什么?自己的体力投入,时间投入,精力投入,其他事情的即时反馈、感官愉悦,等等。

当阻力超过动力,我们就很容易裹足不前。这时,即使用意志力强迫自己去行动,也多半会事倍功半。

所以,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减少阻力,以期当我们的状态位于高点时,可以用***短的路径去进入状态。

简单来说,当你做好计划之后,想一想:

按照这个计划操作时,需要经过什么样的步骤,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这其中,有哪些步骤可以提前准备好,哪些材料可以放在***顺手的地方?

尽量把这部分工作在规划的时候搞定。这样一来,当你准备行动的时候,你随手就可以拿到需要的东西,立刻开工,***一切不必要的拖延和低效。

举个例子:如果你突然之间产生兴趣想去跑步,二跑鞋、运动服、腰包放在衣柜里,你需要打开衣柜,从旧衣服里把它们翻出来,是不是就感觉没那么有动力了?

而如果它们就挂在门口的衣架上,挑逗你的视线,结果是不是会完全不一样?

如果你喜欢读书,你就应该把书放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以抓起一本来看。节省去书架上翻找的时间。

如果你想锻炼写作,***一个运行***流畅的软件,放在桌面***显眼的位置。节省找到软件、打开的时间。

不要小看这几秒钟,很多时候,正是这不起眼的几秒钟,导致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念头:「下次吧。」

而反复多次的「下次」,积累起来,就是质的区别。

简化一切操作的步骤,让自己可以***时间、下意识地进行行动,是培养良好习惯***核心的方法。

***提一点,如何跟拖延和解?

在对付拖延的过程中,***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良好心态。千万不要把拖延看得太重,不要对自己产生***想法 —— 诸如自控力差啦、一事无成啦……

记住,拖延并不可怕,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状态,甚至是对效率有利的。

***简单的调整心态方法,就是让自己看到拖延的正面效果。

张佳玮提到过这种方法。他说:我那么多短文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其实都是拖延拖出来的。当我面对一个约稿,突然犯懒,不想写的时候,为了给自己一个借口,我就会去写点别的,让自己处于「一直都有事情做」的状态中……这样拖着拖着,约稿没出来,短文倒写出了好几篇。

这是一个非常行而有效的方法。

当我不想写稿的时候,为了减轻这种罪恶感,我就会去读书、查资料……常常半天过去,稿子没动笔,记了一大堆笔记。这些笔记,后面经过梳理、加工、内化,都会成为新的创作源泉。这些,就是可视化的「拖延的正面效果」。

如果你时常拖延,不妨问问自己:拖延的时候,都在做些什么?有没有一些能够让自己安心的成果?

如果没有,就调整一下状态和行动,让拖延成为你的另一种动力。

凯钻闪点磨砂贴纸/家居翻新贴膜PVC

凯钻闪点磨砂贴纸/家居翻新贴膜PVC

关于价格:5.2元/米,260元/卷产品信息:名称:环保PVC自粘墙纸产地:中国(广东)材料:***氧化PVC树脂规格:1.22米宽*50米长,61平方/卷厚度:约0.23-0.35mm优点:零甲醛,不翘边,***,防潮透气,即装即住,耐刮耐磨,防水防霉,自粘免胶。适用年限:10年(正常情况)是否带胶:背面带胶(无需刷胶)关于色差:所有商品均为***摄影师实物拍摄,由于不同灯光,不同显示器等客观因素,实物和显示器之间存在微小色差。施工步骤:测量好被贴位置的高度和宽度,依据测量好的规格裁剪出贴纸(上下左右需多预留一些)手持贴纸先比划一下,将贴纸铺于被贴位置的表面,四边要与被贴位置对齐(这一步很重要),对齐2后撕开背面保护膜,将贴纸固定在被贴位置上。一边撕开背面的保护膜,一边使用软毛巾或者刮板等工具,由贴纸的中央轻轻向两侧铁平,将气泡排出。如果贴了出现皱褶,可以慢慢撕开再贴平,如果有气泡可以用针扎一下再用软布将客气挤出来,***就完工了。

¥ 5.2/米|点击购买


如何“高效”地拖延?

一直以来我们对拖延的理解,基本都是***的。尤其是将事情拖延到 deadline 前***一刻,才开始行动。尽管同样能搞定任务,但我们总会认为:

这种「临阵抱佛脚」是不对的,靠的主要是运气,如果一开始就着手去做的话,会好整以暇,做出来的效果也会更好……

我们会觉得,很多***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有自控力,能更快地将事情付诸行动。

但真的是这样吗?

组织心理学家 Adam Grant 在他的 TED 演讲「The surprising habits of original thinkers」中,提出一个观点:

那些***的「原创者」(比如画家,作者,电影人等),其实,大多数都是拖延症患者。

他把拖延症患者分成三类:零拖延者(总是立刻行动),中度拖延者(总是先把任务拖一阵子,再去行动),以及重度拖延者(拖到不得不做)。经过实验和观察,他的结论是:在许多领域,那些拔尖的***,往往不是零拖延者,而是中度拖延者。

为什么呢?

他认为,立刻行动的人,总是处于一种匆忙的状态中,他们的行动往往是欠缺思考的;重度拖延者则处于压力和焦虑之中,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表现。只有中度拖延者,有足够的时间和闲暇去检验他们的想法,找到更好的方向,从而做出更好的作品。

正如时间管理***阿兰·拉金所说:你以为我在拖延,其实我是在思考。

这个观点,是有理论支撑的。

2005 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Angela Hsin Chun Chu 和麦吉尔大学教授 Jin Nam Choi,在一篇论文中指出:传统对于拖延的认知,其实是片面的。拖延其实有两种,一种叫做「积极拖延」,另一种叫做「消极拖延」。只有「消极拖延」会对效率造成损害,「积极拖延」不但不会降低工作效率,反而是有利的。

他们认为:积极拖延者并不是真的在「拖延」,他们只是特别喜欢在压力之下工作。换言之,他们享受那种肾上腺素狂飙的感觉。当手头上的工作紧张、迫切、时效性强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会更加出色、专注,产生的正反馈和快感也会特别强烈。

因此,当手头上的任务不够紧迫时,他们去完成的动力就会非常低。他们会倾向于先去做别的事情,比如发呆啦,玩游戏啦,闲逛啦,哪怕这些事情都不重要,也要把任务拉到 deadline —— 只是因为他们喜欢那种「在 deadline 前赶工」的感觉。

我身边很多拖延症患者,其实都是这样。

无论手头上有多少事情,总要等到 deadline 前才开工。不是因为不愿意做,而是因为,一来,高度的压力会迫使他们更专注、更投入,他们得以摒弃平时容易分心和走神的状态,做出来的效果更好;二来,在相同的效果之下,这样耗费的时间更短,节省下的时间,就是赚到了。

对他们来说,拖到 deadline 再开工,有种长跑时跑过极点的感觉:虽然非常疲劳,但精神上却有着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我自己就深有体会。

拖延,本质上是大脑的一种天生缺陷:大脑本来就是喜欢安逸的,不喜欢消耗资源。那么,既然拖延无法避免,为何不与拖延和解?

只要自己能够将工作掌控在手中,能够保证不出篓子,适当的「积极拖延」,其实是有利的。这可以使我们发挥出比平时更好的能力,将结果推上更高的层级。

实际上,许多效能***和企业高管,都论述过「积极拖延」对工作的正面影响。

总结起来,主要有下面三点。

1. 积极拖延,能帮你用「发散思维」,找到更好的想法

「发散思维」是《学习之道》(芭芭拉那本,不是乔希那本)中提到的一种思维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专注思维」。如果你全神贯注在眼前的事务中,按部就班地进行思考和执行,你用的就是「专注思维」。反之,如果你让大脑放空,让碎片化的思绪和念头在脑海里漂浮,经过,让它们自行组合,构造出一个个联系和模块,你用的就是「发散思维」。

很多时候,把一件事情做好,用专注思维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发散思维。

这是因为,专注思维,可以帮你理清事物的逻辑,帮你对事物进行剖析,关注细节,按照流程去执行。但是,它也同样会带来***效果:将你局限在「现有」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中,束缚你的视野。

只有当你将思维放空,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个节点,找到它们之间新的联系,你才能发现之前所看不到的可能性。

如同 Adam 所举的例子:有位电影编剧看着她手上的剧本——超过半个世纪以来,它都是一个老套的模式:故事的主角是个邪恶的女王,***被争正义打败了。但这位编剧不满足于这个模式,她开始思考:能否有一些不同的东西?经过思考,她重写了故事大纲,把女王写成一个悲剧英雄。

于是,《冰雪奇缘》诞生了,一举拿下了12亿的票房。

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这样做。每次写作的时候,我会先写下梗概,列出信息点。然后,我不会马上开工,而是先把它放一放,利用碎片时间,不断地在脑海里思考:我还可以写点什么?如何论证我的观点?如何使文章结构更严密?如何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

将所有相关的信息点,在脑海里过一遍,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发掘新的链接。

等到时机成熟,再一气呵成,把文章写出来,效果往往会更好。

写书的时候,也是这样。好几次,不知道如何安排信息点之间的脉络、结构,迟迟未能动,一拖就是许久。某天,突然翻到某本书,瞬间得到启发,打通了所有障碍,于是兴冲冲地将它记下来,重新梳理。这样的经历有过许多次,每一次,都觉得自己的书稿又完善了不少。

当我们脑海中带着一个念头时,会在潜意识中将它跟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联系起来。有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得以打破陈规,找到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你会感到紧闭的大门打开了,所有想不通的东西全部被贯穿,带着一种电击般的颤栗。

所以,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障碍,不妨先放一放,将它暂存在大脑里,让它慢慢酝酿,翻滚,发散。也许,一条更好的路径,将就此开启。

2. 积极拖延,能有效提高你的投入产出比

一个事实是:有些事情,无论我们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它的结果都不会有很明显的波动。

举个例子。有研究表明,对于数十个企业家的采访得出,大多数战略和市场决策,其实都是短时间内快速作出的 —— 结果表明,它们都是正确的。

原因是,这些企业家的脑海中,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种高度详细的数据库。对于外界的关键信息,他们能够在数据库之中进行对比、计算,迅速找出可能性***的情况,并作出应对 —— 这种现象,我们就称为「商业嗅觉」。

对他们来说,进行严密的分析和推演,以及凭借嗅觉进行应对,选对的可能性,其实是差不多的。但如果是后者,他们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的事情上面,实现更高的效益。

当然,这是指在他们熟悉的领域而言。不熟悉的领域,这种嗅觉很容易失灵。

对我们而言,也一样。花费一星期写一份报告,跟花一天时间写一份报告,质量的差距往往不会太大。原因就是,写报告跟商业决策一样,更多的是依赖内在的积累、逻辑和分析。对于论据和数据,我们往往已经了然于心,只是需要将它们整合组织成文而已。

这种情况下,与其提前开工,让自己一直处于工作的压力和忙碌之中,不如留到 deadline 之前,保证充足的时间,用***专注的状态,一气呵成将它解决。

这不但能有效节省你的时间,让生活更加高效、从容,也可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现阶段***紧迫和重要的事情上,帮助我们优化事项的优先级。

3. 积极拖延,能提高任务的效果

前面已经讲过,积极拖延者,往往是什么样的人呢?大多数,是压力偏好者。面对适当的压力,他们不但不会崩溃,反而会更容易激发起兴奋,提高唤醒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做出来的成果,很可能比时间宽限的情况下,质量还要好。

心理学家 Sophie Leroy 对此也有过研究:在时间压力较强的情况下,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往往会更佳。他们对自己的决策和选择会更自信,更不容易感到后悔,同时,对手上即将进行的下一项工作,也会有更好的状态。

他做过一项对比:在较强的时间压力下,人们会更加专注,「认知残余」和「多任务负载」的情形会更少,受到的干扰也会相应减少,或者说对干扰的抑制能力会大大增强。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任务的效果。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上面讲的这些,亦即「积极拖延」和「消极拖延」***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呢?

在于:积极拖延,只是把「完成任务」的期限往后延,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它需要做到两点:

***,对任务有确切的把握和掌控,确保自己能够完成;

第二,它需要对任务进行前期的规划和思考,以期在***终执行时,能够摒除一切干扰,直接上手。

也许你会有疑问:许多讲拖延的文章(包括我自己的文章),都会提到,对抗拖延,***的方法就是立刻行动。这跟「积极拖延」是不是矛盾了呢?

其实并不矛盾。这里,「对任务进行前期的规划和思考」,其实就是一种行动。它并不直接执行任务,但要求你将任务纳入考虑,为「发散思维」提供原材料,也让自己得以***掌握任务的概况。这样,等到 deadline 临近时,才能够毫不犹豫,立刻动手。

如果你完全不去思考,只是等到***一刻,才着手开工,连任务要怎么做都不清楚 —— 这就不是「积极拖延」,而是「消极拖延」了。

这里面***关键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强调过很多次的「掌控感」。你一定要了解任务的不可控性,想办法去降低和减少这种不可控性,确保你是可以掌控它的。

这就是「积极拖延」***重要的前提。

到了这里,也许你已经松了一口气。你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拖延,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它也许在无意之中,为你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但是,让我们再深入思考:「积极拖延」是不是***的?是不是所有的任务,都能用「积极拖延」去对付?

显然不是。

积极拖延无法应对的,就是没有明确时间截止的任务。

举个例子:背单词,读书,写作,健身……有多少次,你写下这些计划,言之凿凿,也践行了两三次,但***依然坚持不下去?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计划,没有时间压力。

你会在心里想着:就算不做好像也没关系嘛,明天再做好像也没事,反正又不会死人……

那么,如何用「积极思维」的原理,应对这些没有明确期限的任务,避免自己***期地将它们拖延下去?

1. 创造一个足够有诱惑力的前景

积极拖延的本质是什么呢?

对于被分配到的任务,人会有两种动力: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Angela 和 Jin 认为,「积极拖延者」的特征是:具备很高的外在驱动力,但内在驱动力很低。

这导致他们不断地把事情搁置。随着时间推移,两者慢慢上升,直到超过警戒线时,他们才会去做。

相比之下,「消极拖延者」,则是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都很低。因此,他们拖延的目的是「不去做」。

即使***终不得不做,在缺乏足够驱动力的前提下,效果往往会不如「积极拖延者」。

所以,我们能够介入的,就是通过创造一个美好的前景,来强化内在驱动力,从而将「愿意去做」的信念提前。

为什么在项目立项的时候,都要开一个动员大会,并在会上向大家描绘未来图景?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通过描述未来的期望,提高士气,强化整个团队的内在驱动力,让每个人将目标调适到跟团队一致,从而能够齐心协力地为项目奋斗。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攒钱去旅行,可以把对于目的地的一切美好想象视觉化,把海报、照片、街景等打印出来,贴在房间里、手账上,时时翻阅,让这种美好期望,成为你去攒钱和开源的支撑。这就是一种通过强化内在驱动力,来迫使我们采取行动的方法。

2. 找到令你兴奋的东西,将它们跟任务联结起来

我***常用的方法,是问题导向。亦即问自己一个问题,然后尝试去解决它。

遇到缺乏动力的事情时,我会将它转化成问题,向自己提问。这样一来,我的行动就从「完成任务」,变成「去解决这个问题」。

而「解决问题」,是人天生的兴奋点。意识到问题存在时的不稳定感,解决一个问题、将不确定变成确定的满足感,都会成为强有力的驱动力。

同样,如果工作涉及一些我不熟悉的领域,我就会对自己说,这是一个学习新领域、获取新知识的好机会。无论是搜集信息,还是请教别人,抑或是通过项目执行去做尝试和摸索,都能使我去了解和深入接触这个新领域。

这样一来,就能将不熟悉的工作、亦即「舒适区」之外的工作,转化成「学习」,从心态上降低阻力,提高内在驱动力。

3. 让计划触手可及,离你的目标再近一些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看作「动力」和「阻力」的角力——当一件事情的动力超过了阻力,我们就会去做;反之,我们就倾向于不去做。

「动力」包括哪些呢?物质奖励,精神上的满足感,成就感,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权力感,对不良状态(比如挂科)的规避,对预期的乐观信念和强烈需求,诸如此类。

「阻力」包括什么?自己的体力投入,时间投入,精力投入,其他事情的即时反馈、感官愉悦,等等。

当阻力超过动力,我们就很容易裹足不前。这时,即使用意志力强迫自己去行动,也多半会事倍功半。

所以,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减少阻力,以期当我们的状态位于高点时,可以用***短的路径去进入状态。

简单来说,当你做好计划之后,想一想:

按照这个计划操作时,需要经过什么样的步骤,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这其中,有哪些步骤可以提前准备好,哪些材料可以放在***顺手的地方?

尽量把这部分工作在规划的时候搞定。这样一来,当你准备行动的时候,你随手就可以拿到需要的东西,立刻开工,***一切不必要的拖延和低效。

举个例子:如果你突然之间产生兴趣想去跑步,二跑鞋、运动服、腰包放在衣柜里,你需要打开衣柜,从旧衣服里把它们翻出来,是不是就感觉没那么有动力了?

而如果它们就挂在门口的衣架上,挑逗你的视线,结果是不是会完全不一样?

如果你喜欢读书,你就应该把书放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以抓起一本来看。节省去书架上翻找的时间。

如果你想锻炼写作,***一个运行***流畅的软件,放在桌面***显眼的位置。节省找到软件、打开的时间。

不要小看这几秒钟,很多时候,正是这不起眼的几秒钟,导致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念头:「下次吧。」

而反复多次的「下次」,积累起来,就是质的区别。

简化一切操作的步骤,让自己可以***时间、下意识地进行行动,是培养良好习惯***核心的方法。

***提一点,如何跟拖延和解?

在对付拖延的过程中,***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良好心态。千万不要把拖延看得太重,不要对自己产生***想法 —— 诸如自控力差啦、一事无成啦……

记住,拖延并不可怕,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状态,甚至是对效率有利的。

***简单的调整心态方法,就是让自己看到拖延的正面效果。

张佳玮提到过这种方法。他说:我那么多短文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其实都是拖延拖出来的。当我面对一个约稿,突然犯懒,不想写的时候,为了给自己一个借口,我就会去写点别的,让自己处于「一直都有事情做」的状态中……这样拖着拖着,约稿没出来,短文倒写出了好几篇。

这是一个非常行而有效的方法。

当我不想写稿的时候,为了减轻这种罪恶感,我就会去读书、查资料……常常半天过去,稿子没动笔,记了一大堆笔记。这些笔记,后面经过梳理、加工、内化,都会成为新的创作源泉。这些,就是可视化的「拖延的正面效果」。

如果你时常拖延,不妨问问自己:拖延的时候,都在做些什么?有没有一些能够让自己安心的成果?

如果没有,就调整一下状态和行动,让拖延成为你的另一种动力。

凯钻闪点磨砂贴纸/家居翻新贴膜PVC

凯钻闪点磨砂贴纸/家居翻新贴膜PVC

关于价格:5.2元/米,260元/卷产品信息:名称:环保PVC自粘墙纸产地:中国(广东)材料:***氧化PVC树脂规格:1.22米宽*50米长,61平方/卷厚度:约0.23-0.35mm优点:零甲醛,不翘边,***,防潮透气,即装即住,耐刮耐磨,防水防霉,自粘免胶。适用年限:10年(正常情况)是否带胶:背面带胶(无需刷胶)关于色差:所有商品均为***摄影师实物拍摄,由于不同光,不同显示器等客观因素,实物和显示器之间存在微小色差。施工步骤:测量好被贴位置的高度和宽度,依据测量好的规格裁剪出贴纸(上下左右需多预留一些)手持贴纸先比划一下,将贴纸铺于被贴位置的表面,四边要与被贴位置对齐(这一步很重要),对齐2后撕开背面保护膜,将贴纸固定在被贴位置上。一边撕开背面的保护膜,一边使用软毛巾或者刮板等工具,由贴纸的中央轻轻向两侧铁平,将气泡排出。如果贴了出现皱褶,可以慢慢撕开再贴平,如果有气泡可以用针扎一下再用软布将客气挤出来,***就完工了。

¥ 5.2/米|点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