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企业危机下的营销之路:冬季制造业的启示

作者:授人以茶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从2008年春节暴风雪、汶川地震、南方洪灾,到北京奥运会和神舟七号走台空;现在,中国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挑战:制造业的寒冬。

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网络媒体,都在讨论一个话题: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经过这一系列打击,中国制造业如何脱颖而出?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才能顺利过冬?

一、2008年制造业的寒冬

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新劳动法下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次贷危机、出口退税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中国制造业似乎一下子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数千家鞋厂破产;超过1万家台资和港资工厂倒闭。自2008年1月起,“全公司低价转让”的广告就贴在东莞当地一些工厂附近的电线杆上。春节过后,一些工厂的大门被法院封了,很多无法还债的老板利用节日的钱逃之夭夭。4月份,中小企业倒闭、倒闭、摆摊、退市的消息时有发生。6月,连一些知名制造企业都无法维持生计。其中,全球最大的沃尔玛烧烤架供应商宣布将停产。与此同时,大量制造企业开始外迁。比如一些日本制造企业正在或准备回国在中国建厂,使中国原有配套企业的具体投资遭受沉没损失。

我们渐渐感到寒意:冬天来了,制造业的冬天真的来了。

二、企业的反应

中国企业“过冬”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88年价格突破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宏观调控,仍然让很多企业家心有余悸。紧缩的货币政策、三角债的盛行、全国市场的疲软,使得大量刚萌芽的企业没能挺过这个“寒冬”。然而,美好的时光似乎在2007年再次达到了门槛。从2007年到现在,很多企业已经从“危机意识”转变为“防御战”。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好的策略。

有专家建议,冬天来了,企业可以找棉袄,也就是找更强的资金,这才是度过冬天最温暖的“棉衣”。

有学者报道,随着冬天的到来,企业可以避免更糟糕的情况,直接进入冬眠,即暂停营业,等待市场好转后再继续营业。

有资深名人推荐,冬天来了,企业也可以“猎食”,在自身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冬天”是他们猎食的好机会。

然而,企业应对“寒冬”的最大危险是忽视“寒冬”的存在和到来。这一点值得阿里巴巴的马云先生和万科的王石先生学习。因为马云先生不止一次强调“过冬论”。今年2月,马云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员工会议上表示,上市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准备更多的粮食和牧草,并提出阿里巴巴今年要“深挖大坑,多积粮,做强不做大”。由于去年把握了上市融资的机会,马云拥有20多亿美元的冬季“现金储备”。万科“节衣缩食”的冬季策略更是经典。从南京“价格门”事件可以看出,万科正在准备过冬。

三、行业表现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温州、深圳等地,已经能从侧面看到一些企业面临的困难。

2007年以来,最明显的冷感觉是出口导向型制造业,比如纺织企业。很多企业因为成本大幅上升、美元贬值、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货币政策趋紧而被“冻死”。

痛苦不仅属于制造业,其他行业也在挣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吃掉了很多被称为“金饭碗”的行业,包括钢铁行业。不可否认,我认为任何一个行业能挺过这个“寒冬”都只是时间问题。当然,制造业首先受到影响,其次是房地产,互联网和消费品逐渐受到影响。

化工:2008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1844.99亿元,同比减少28.6%;

家电行业:7月以来,同比下降19%;

有色金属:有色金属板块跌幅居前,年初以来累计下跌73.46%,去年高点以来累计下跌超过80%;

五金行业:今年约有7%-8%的企业消失,25%的企业盈亏持平;

等等等等。。。。。。

市场是残酷的,2009年即将到来。温总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可能是我们最困难的一年”,那么我们企业的出路在哪里?这绝对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我认为不应该寻求政策支持,而应该积极寻求自我进步,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力争走在行业前列。领先一步,我们不能落后于行业。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摒弃“边活边活”的侥幸心理,2009年的行业市场还是可以乐观预期的。

第1页

四,危机下的营销之路

辉煌已经过去,转型不可避免。等待中国制造企业的将是一条充满风险、曲折、前途未卜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没有回头路!

我们经常用“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来安慰自己,但不知道要想迎接春天,一定要安全过冬。

制造企业如何安全突围?IMSC建议企业在宏观层面采取以下策略:

1.塑造差异化

(1)技术差异化战略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的软肋在于缺乏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很多制造企业可能无法稳定市场,而技术差异化恰恰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环节。

第一,越难越关键。

在制造业领域,当困难出现时,投资技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除了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营销网络,许多大型企业拥有完善的技术来确保其产品质量得到客户的认可。制造业寒冬,遇到风险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很多企业在冬天逐渐消亡。华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在全球化进程中,华为集团特别注重建立全球R&D网络。华为在中国的达拉斯、印度、斯德哥尔摩、瑞典、莫斯科、俄罗斯、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研究院。华为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全球R&D体系,还逐步参与了全球技术标准网络,为华为确立全球技术强国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创新技术可以带来长期的先发优势。

有许多案例表明,有远见的公司将通过在竞争对手之前采用某些技术来获得竞争优势。比如比亚迪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经济低迷时期,比亚迪汽车甚至获得了“世界股神”巴菲特的巨额投资。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比亚迪在全球拥有先进的创新技术。因此,我们不得不相信,创新技术不仅能帮助企业度过寒冬,还能带来长期的先发优势。

(2)开拓新市场,进行差异化竞争;

据海关统计,今年1-5月,我国出口鞋类33.9亿双,同比下降3.6%。5月,中国鞋类出口6.9亿双,同比下降4.9%,环比下降7.1%;不仅是鞋业,很多出口企业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中国制造业出口量低,平均出口价格大幅上涨,主要受出口退税率调整、人民币升值、生产企业数量下降、美国次贷危机和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毫无疑问,开拓新市场是有效避免这种影响的最佳途径;

例如,美国一直是国内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但自去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消费指数一度下滑。受此影响,对美出口相应放缓。然后我们可以转向开放一些新的快速发展的国家,比如印度、巴西、越南等。;除了开拓国外市场,国内一些偏远地区或尚未开拓的市场也可以一扫而空;但中小企业在开拓新市场时,面临营销费用有限、品牌知名度低、批发商无法接受产品、缺乏资深营销人才等困难,在开拓新市场时往往需要更多的艰辛和汗水。我们建议,企业在开拓市场时,选择精兵强将,组建“新市场拓展突击队”,是一种可行的运营模式;或者在产品系列中找出最有竞争力的品种作为打开市场的“敲门砖”。

(3)品牌战略创造差异化的最高点

从2007年到现在,TCL集团的营收一直在上升,当别人认为是冬天的时候,却越来越沮丧,这要归功于李东生推出的新品牌战略。因为中国企业的发展非常相似,一是依托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所创造的国内大市场;二是对外开放后的成本优势。但目前,这些中国企业所依赖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中国企业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随着台湾省和韩国家电企业的涌入,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被大大削弱。这些都使得中国企业不得不改变发展战略。李东生很早就看到了市场前景,开启了品牌战略,扩大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在很多企业拼命打价格战的时候,TCL经历了国际经验,扩大了品牌效应,赢得了今天的TCL和2008年的制造业寒冬;

2.实施长期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可以有效地组合双方的优势资源,最大化核心竞争力。为双方提供“双赢”的局面。我们建议企业可以利用合作伙伴拥有但自己不拥有的各种战略资源、生产或管理诀窍和独特的企业管理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带动整个企业的再开发或工程再造。尤其是与行业内大企业的战略联盟,更能形成竞争优势。因为和大企业的战略联盟,第一,可以提升自己的规模。由于小企业远未达到规模经济,其生产成本会高于大企业。这些尚未达到规模经济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联盟、扩大规模产生协同效应,即“1+1 > 2”效应,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追求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二,可以扩大市场份额。第三,新技术可以快速获得;第四,可以降低风险。

3.资金链有问题的企业可以通过合并其他企业共同发展。

企业并购是企业成长的主要方式,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兼并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营销结构;企业兼并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企业合并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企业兼并有利于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兼并有利于企业快速扩张,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我们不希望每个企业都从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学到东西。毕竟很少有企业有这么大的资本和实力。只建议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如果形势变化太大,适合合并,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事情,寻求更好的发展。

冬天真的来了。对于企业来说,目前的困境可能会陷入困境,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是工业化过程中不得不承受的痛苦。只有通过痛苦的经历,我们才能在未来做得更好。让我们用《中国人民联合声明》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观点:“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丁兴良——中国大客户营销培训第一人,在专业公司有15年销售经验;13年工业产品营销研究背景;具有7年工业产品(工程、IT、汽车等)培训和咨询经验。),被誉为“国内大客户营销培训第一人”、“大客户营销四宝”创始人、“项目销售与管理高级顾问”、“IMSC工业品营销研究中心首席顾问”。出版图书:大客户营销系列四大集:《大客户销售与流程管理》、《大客户营销战略》、《大客户组织架构与销售管理》、《大客户服务与价值提升》;行业规划系列:SPIN——咨询销售技巧、项目销售与管理、行业规划与解决方案;工业产品营销系列:工业产品营销与四度理论集锦。讲座:“大客户销售策略-攻坚大客户”、“大客户服务-提升客户价值”、“大客户组织规划与管理-天龙八部”、“大客户战略营销-赢得信任”、“客户关系管理”、“项目销售与流程管理”、“行业解决方案销售”,电话:021-68885005,电子邮件:tinkding139@hotmail.com

从2008年春节暴风雪、汶川地震、南方洪灾到北京奥运会和神舟七号走台空;现在,中国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挑战:制造业的寒冬。

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网络媒体,都在讨论一个话题: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经过这一系列打击,中国制造业如何脱颖而出?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才能顺利过冬?

一、2008年制造业的寒冬

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新劳动法下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次贷危机、出口退税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中国制造业似乎一下子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数千家鞋厂破产;超过1万家台资和港资工厂倒闭。自2008年1月起,“全公司低价转让”的广告就贴在东莞当地一些工厂附近的电线杆上。春节过后,一些工厂的大门被法院封了,很多无法还债的老板利用节日的钱逃之夭夭。4月份,中小企业倒闭、倒闭、摆摊、退市的消息时有发生。6月,连一些知名制造企业都无法维持生计。其中,全球最大的沃尔玛烧烤架供应商宣布将停产。与此同时,大量制造企业开始外迁。比如一些日本制造企业正在或准备回国在中国建厂,使中国原有配套企业的具体投资遭受沉没损失。

我们渐渐感到寒意:冬天来了,制造业的冬天真的来了。

二、企业的反应

中国企业“过冬”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88年价格突破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宏观调控,仍然让很多企业家心有余悸。紧缩的货币政策、三角债的盛行、全国市场的疲软,使得大量刚萌芽的企业没能挺过这个“寒冬”。然而,美好的时光似乎在2007年再次达到了门槛。从2007年到现在,很多企业已经从“危机意识”转变为“防御战”。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好的策略。

有专家建议,冬天来了,企业可以找棉袄,也就是找更强的资金,这才是度过冬天最温暖的“棉衣”。

有学者报道,随着冬天的到来,企业可以避免更糟糕的情况,直接进入冬眠,即暂停营业,等待市场好转后再继续营业。

有资深名人推荐,冬天来了,企业也可以“猎食”,在自身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冬天”是他们猎食的好机会。

然而,企业应对“寒冬”的最大危险是忽视“寒冬”的存在和到来。这一点值得阿里巴巴的马云先生和万科的王石先生学习。因为马云先生不止一次强调“过冬论”。今年2月,马云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员工会议上表示,上市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准备更多的粮食和牧草,并提出阿里巴巴今年要“深挖大坑,多积粮,做强不做大”。由于去年把握了上市融资的机会,马云拥有20多亿美元的冬季“现金储备”。万科“节衣缩食”的冬季策略更是经典。从南京“价格门”事件可以看出,万科正在准备过冬。

三、行业表现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温州、深圳等地,已经能从侧面看到一些企业面临的困难。

2007年以来,最明显的冷感觉是出口导向型制造业,比如纺织企业。很多企业因为成本大幅上升、美元贬值、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货币政策趋紧而被“冻死”。

痛苦不仅属于制造业,其他行业也在挣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吃掉了很多被称为“金饭碗”的行业,包括钢铁行业。不可否认,我认为任何一个行业能挺过这个“寒冬”都只是时间问题。当然,制造业首先受到影响,其次是房地产互联网和消费品逐渐受到影响。

化工:2008年主营业务利润总额1844.99亿元,同比减少28.6%;

家电行业:7月以来,同比下降19%;

有色金属:有色金属板块跌幅居前,年初以来累计下跌73.46%,去年高点以来累计下跌超过80%;

五金行业:今年约有7%-8%的企业消失,25%的企业盈亏持平;

等等等等。。。。。。

市场是残酷的,2009年即将到来。温总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可能是我们最困难的一年”,那么我们企业的出路在哪里?这绝对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我认为不应该寻求政策支持,而应该积极寻求自我进步,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力争走在行业前列。领先一步,我们不能落后于行业。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摒弃“边活边活”的侥幸心理,2009年的行业市场还是可以乐观预期的。

第1页

四,危机下的营销之路

辉煌已经过去,转型不可避免。等待中国制造企业的将是一条充满风险、曲折、前途未卜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没有回头路!

我们经常用“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来安慰自己,但不知道要想迎接春天,一定要安全过冬。

制造企业如何安全突围?IMSC建议企业在宏观层面采取以下策略:

1.塑造差异化

(1)技术差异化战略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的软肋在于缺乏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很多制造企业可能无法稳定市场,而技术差异化恰恰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环节。

第一,越难越关键。

在制造业领域,当困难出现时,投资技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除了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营销网络,许多大型企业拥有完善的技术来确保其产品质量得到客户的认可。制造业寒冬,遇到风险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很多企业在冬天逐渐消亡。华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在全球化进程中,华为集团特别注重建立全球R&D网络。华为在中国的达拉斯、印度、斯德哥尔摩、瑞典、莫斯科、俄罗斯、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研究院。华为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全球R&D体系,还逐步参与了全球技术标准网络,为华为确立全球技术强国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创新技术可以带来长期的先发优势。

有许多案例表明,有远见的公司将通过在竞争对手之前采用某些技术来获得竞争优势。比如比亚迪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经济低迷时期,比亚迪汽车甚至获得了“世界股神”巴菲特的巨额投资。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比亚迪在全球拥有先进的创新技术。因此,我们不得不相信,创新技术不仅能帮助企业度过寒冬,还能带来长期的先发优势。

(2)开拓新市场,进行差异化竞争;

据海关统计,今年1-5月,我国出口鞋类33.9亿双,同比下降3.6%。5月,中国鞋类出口6.9亿双,同比下降4.9%,环比下降7.1%;不仅是鞋业,很多出口企业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中国制造业出口量低,平均出口价格大幅上涨,主要受出口退税率调整、人民币升值、生产企业数量下降、美国次贷危机和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毫无疑问,开拓新市场是有效避免这种影响的最佳途径;

例如,美国一直是国内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但自去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消费指数一度下滑。受此影响,对美出口相应放缓。然后我们可以转向开放一些新的快速发展的国家,比如印度、巴西、越南等。;除了开拓国外市场,国内一些偏远地区或尚未开拓的市场也可以一扫而空;但中小企业在开拓新市场时,面临营销费用有限、品牌知名度低、批发商无法接受产品、缺乏资深营销人才等困难,在开拓新市场时往往需要更多的艰辛和汗水。我们建议,企业在开拓市场时,选择精兵强将,组建“新市场拓展突击队”,是一种可行的运营模式;或者在产品系列中找出最有竞争力的品种作为打开市场的“敲门砖”。

(3)品牌战略创造差异化的最高点

从2007年到现在,TCL集团的营收一直在上升,当别人认为是冬天的时候,却越来越沮丧,这要归功于李东生推出的新品牌战略。因为中国企业的发展非常相似,一是依托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所创造的国内大市场;二是对外开放后的成本优势。但目前,这些中国企业所依赖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中国企业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随着台湾省和韩国家电企业的涌入,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被大大削弱。这些都使得中国企业不得不改变发展战略。李东生很早就看到了市场前景,开启了品牌战略,扩大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在很多企业拼命打价格战的时候,TCL经历了国际经验,扩大了品牌效应,赢得了今天的TCL和2008年的制造业寒冬;

2.实施长期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可以有效地组合双方的优势资源,最大化核心竞争力。为双方提供“双赢”的局面。我们建议企业可以利用合作伙伴拥有但自己不拥有的各种战略资源、生产或管理诀窍和独特的企业管理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带动整个企业的再开发或工程再造。尤其是与行业内大企业的战略联盟,更能形成竞争优势。因为和大企业的战略联盟,第一,可以提升自己的规模。由于小企业远未达到规模经济,其生产成本会高于大企业。这些尚未达到规模经济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联盟、扩大规模产生协同效应,即“1+1 > 2”效应,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追求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二,可以扩大市场份额。第三,新技术可以快速获得;第四,可以降低风险。

3.资金链有问题的企业可以通过合并其他企业共同发展。

企业并购是企业成长的主要方式,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兼并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营销结构;企业兼并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企业合并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企业兼并有利于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兼并有利于企业快速扩张,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我们不希望每个企业都从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学到东西。毕竟很少有企业有这么大的资本和实力。只建议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如果形势变化太大,适合合并,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事情,寻求更好的发展。

冬天真的来了。对于企业来说,目前的困境可能会陷入困境,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是工业化过程中不得不承受的痛苦。只有通过痛苦的经历,我们才能在未来做得更好。让我们用《中国人民联合声明》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观点:“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丁兴良——中国大客户营销培训第一人,在专业公司有15年销售经验;13年工业产品营销研究背景;具有7年工业产品(工程、IT、汽车等)培训和咨询经验。),被誉为“国内大客户营销培训第一人”、“大客户营销四宝”创始人、“项目销售与管理高级顾问”、“IMSC工业品营销研究中心首席顾问”。出版图书:大客户营销系列四大集:《大客户销售与流程管理》、《大客户营销战略》、《大客户组织架构与销售管理》、《大客户服务与价值提升》;行业规划系列:SPIN——咨询销售技巧、项目销售与管理、行业规划与解决方案;工业产品营销系列:工业产品营销与四度理论集锦。讲座:“大客户销售策略-攻坚大客户”、“大客户服务-提升客户价值”、“大客户组织规划与管理-天龙八部”、“大客户战略营销-赢得信任”、“客户关系管理”、“项目销售与流程管理”、“行业解决方案销售”,电话:021-68885005,电子邮件:tinkding13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