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中国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与实践

作者:ouzheng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如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高度发达的国家都变成了“服务经济”,而中国的服务经济相对落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发展服务经济的潜力巨大,其中生产性服务业被认为是中国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最佳突破领域。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服务经济转型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例大多超过70%,而发展中国家这两项指标的平均水平为45%。也就是说,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而发展中国家正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发展服务经济是中国的大势所趋。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又一轮周期性调整,预示着新一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遇的出现。历史证明,经济周期与生产性服务市场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极有可能导致又一次经济触底,为生产性服务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中国发展服务经济潜力巨大

服务型产业结构包括五大经济活动:服务产出、服务就业、服务消费、服务贸易和服务投资。通过对比发现,我国服务经济五大主导组成部分的各项指标均处于偏低水平。

2007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略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中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32.4%,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见图1)。

中国的服务消费水平也很低。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仅占总消费支出的28.1%,远低于发达国家和类似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货物贸易出口大国,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极不平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6.8%,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0.9%的一半。过去20年,中国服务业利用的外国直接投资较少,仅占总额的20% & # 12316;30%,远低于制造业吸引的外资。

从以上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我国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换个角度看,这些数据也意味着中国未来发展服务经济的巨大空差距和潜力。

发展服务经济的预期效益

过去几年,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传统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量劳动力没有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发展服务经济可以改变我国产业结构落后的局面,改变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增加城市劳动力就业,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中国制造业占比大,能源消耗也大。能源消耗带来污染问题。相比之下,服务业消耗的资源更少,是一个节能行业。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制造业的能源消费强度是服务业的6倍。而且服务业环境污染小,是一个减排行业。根据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南京市服务业造成的烟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仅为制造业的4.8%和3.2%。服务业在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方面的优势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增加就业和缓解就业问题:据统计,2003 & # 12316;2007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0%以上来自服务业。服务业一直是吸纳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领域。2007年,超过80%的美国大学生进入服务业就业。在欧盟国家,2008年至少有75%的毕业生进入服务业就业。中国的情况也类似。

带动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转型:中国制造业的服务水平很低,97.8%的中国企业是制造驱动而非服务驱动,以至于企业普遍面临产品同质化、利润率下降、消费需求日益严格的挑战。

向服务转型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企业应对上述挑战。

首先,制造企业开发基于产品或服务化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可以增加难以复制的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全面提升客户体验,从而摆脱单纯的价格竞争,巩固甚至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开拓更广泛、更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其次,制造企业利用其在R&D、供应链、销售等价值链的运营优势,发展专业服务能力,帮助客户加强运营和业务支撑能力,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制造业企业将内部化的生产性服务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提供者,将有助于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结构升级,加速中国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中国政府积极引导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服务经济的世界趋势,并着手引导中国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向。2006年,中国政府确定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大方向和基本思路。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外需大幅减弱。面对相对困难的外部经济环境,中国政府提出,当前经济工作要围绕“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1页

市政府的目标指向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经济的发展和服务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只有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到相当规模,对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产生强大的市场需求,才能支撑服务业的持续专业化和快速发展。基于这种相关性,中国政府提出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具体到各级城市,政府部门可以分三步走引导和推动地方服务业转型发展。

第一步:关注生产性服务

什么是生产性服务?顾名思义,生产性服务是一个相对于消费性服务的概念。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它不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而是满足商品和服务生产者的中间使用需求,也满足包括政府消费、出口和资本形成在内的服务的最终使用需求。就服务目标而言,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业。

随着整个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升级,为生产者提供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服务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已成为制造业的关键投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动力。与制造业和消费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的利润率和生产率更高,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产出的比重多年来持续上升。例如,银行和信息传输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超过10%,而制造业的利润率不到4%。

领先的工业化国家改变了以物质资本和资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经济效率。

第二步:选择重点服务行业

在确定了聚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大方向后,下一步市政府要考虑的问题是,立足当地独特情况,选择2 ~ 3个重点产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一窝蜂”“照原样照搬”的思路和做法。决策部门首先应该对当地的潜力有一个客观和中立的认识。

一个城市的整体潜力包括人才状况、产业基础、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等因素。在这五个因素中,前三个因素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见图2)。

一个城市的整体地位越优越,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就越大。一个城市的整体定位是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具体应用上侧重点略有不同。对于整体潜力较好的城市来说,他们的行业选择范围相对较广。地方政府需要认真识别其独特优势,以制定差异化服务战略,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向服务转型。对于整体地位较差的城市,其发展服务业的起点相对较低。地方政府要加强战略引导,同时督促城市机构共同提升某个地位,比如重视人才培养,为发展某个服务业增加信心和后劲。对于整体地位优越、服务业发展先进的城市,地方政府在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时应着眼未来,通过创新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促进服务业产业升级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城市在选择重点服务业时,还应考虑其城市群的产业集群效应。现代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周边城市形成高密度、紧密联系的城市群体。人力资源和产业重心在集团内的集中度相当高。在这样的城市群中,由众多个体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外部经济效应、交易成本节约、协同效应、学习创新效应等集群效应。从产业集群的角度选择重点服务产业,可以帮助城市充分发挥集群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城市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的整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能否吸引潜在的服务投资,这是市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何吸引真正适合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的投资?先发制人的城市政府会先确定所在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然后围绕这一集群优势提升整体潜力。同时,市政府需要转变思维定势,不拘泥于现有的集群优势,而是通过改善教育环境、发展人才、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等方式,扩大和拓展现有的集群优势,从而吸引新的投资者。

第三步:弥补差距,建立长期竞争优势

如上所述,我国服务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不同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和速度极不均衡。经过深入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存在六大差距。这些差距阻碍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结构性人才短缺。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相当突出,缺乏复合型中高端人才(懂技术、精通外语和管理的全能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如熟练的基础程序员);服务业教育培训不够,缺乏金融、税收、信贷支持。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我国高端服务业近50%的岗位无法招到足够、合适的人才。同时,2008年我国近150万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大学生失业率超过12%,约为登记失业率的3倍。如果接受适当的就业培训,这些大学生很可能会填补这些服务行业的职位。

2.缺乏指导和鼓励政策。各级政府对服务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缺乏相关配套政策或措施,现有政策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政府继续“偏爱”制造业,使制造企业不愿将生产物流等内部化生产性服务分开,以享受更大的政策优惠;现有服务业优惠政策门槛过高。中小服务企业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政府支持。,而且他们的创业和创新热情不高。

3.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多数城市缺乏完善的IT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应用平台,无法完全满足(中小)服务企业的业务需求。北京的宽带覆盖率为55%,远低于伦敦、纽约、东京80%的平均覆盖率。国内其他二三线城市的情况可想而知。

4.政府公共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差,供给效率低。中国城市人均政府财政支出普遍偏低,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资源不足;行政审批项目和环节过多,办事率低;政府职能部门分散,数据和流程管理孤立,缺乏协作;政府部门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公共服务。比如上海企业平均通关时间为8.7天,而韩国为5.3天,比中国快三分之一。

5.生态合作体系不完善:全民缺乏先进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消费者和客户没有充分认识到第三方服务的价值;服务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完整性;需要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公民之间建立良性和可持续的合作关系。

6.城市环境没有吸引力。许多城市在营商环境(如商业基础设施、企业文化和制度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城乡协调等。)或居住环境(如住房、教育、医疗和生态等。),这降低了吸引资本和人才的能力。

促进服务经济发展

发展服务经济的新趋势对中国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培育、规范、监管市场的职能作用,从制度政策、人才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转型、友好环境营造、生态合作体系等六个方面采取行动,引导市场主体、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各利益主体协同有序推进城市服务经济转型发展(见图3)。

标签

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中国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并未动摇。相反,经济放缓给了中国政府和企业一个机会来深入挖掘他们的潜力,赶上先进的技术。中国各级政府在引导和协调服务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市政府需要先制定差异化的服务经济发展战略,再构建和完善城市的服务经济体系,引导各利益相关方协同有序地共同推进城市服务经济转型,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由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独家提供。研究院院长甘,研究院咨询经理邱,研究院高级顾问。如需进一步的问题或讨论,您可以通过gbsm@cn.ibm.com给作者写信)

(文章编号:1091206,请编辑短信AA发送至106613886619)

(编辑:王文正·wwz83@163.com)

如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高度发达的国家都变成了“服务经济”,而中国的服务经济相对落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发展服务经济的潜力巨大,其中生产性服务业被认为是中国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最佳突破领域。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服务经济转型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例大多超过70%,而发展中国家这两项指标的平均水平为45%。也就是说,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而发展中国家正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发展服务经济是中国的大势所趋。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又一轮周期性调整,预示着新一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遇的出现。历史证明,经济周期与生产性服务市场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极有可能导致又一次经济触底,为生产性服务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中国发展服务经济潜力巨大

服务型产业结构包括五大经济活动:服务产出、服务就业、服务消费、服务贸易和服务投资。通过对比发现,我国服务经济五大主导组成部分的各项指标均处于偏低水平。

2007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略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中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32.4%,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见图1)。

中国的服务消费水平也很低。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仅占总消费支出的28.1%,远低于发达国家和类似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货物贸易出口大国,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极不平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6.8%,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0.9%的一半。过去20年,中国服务业利用的外国直接投资较少,仅占总额的20% & # 12316;30%,远低于制造业吸引的外资。

从以上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我国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换个角度看,这些数据也意味着中国未来发展服务经济的巨大空差距和潜力。

发展服务经济的预期效益

过去几年,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传统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量劳动力没有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发展服务经济可以改变我国产业结构落后的局面,改变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增加城市劳动力就业,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中国制造业占比大,能源消耗也大。能源消耗带来污染问题。相比之下,服务业消耗的资源更少,是一个节能行业。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制造业的能源消费强度是服务业的6倍。而且服务业环境污染小,是一个减排行业。根据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南京市服务业造成的烟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仅为制造业的4.8%和3.2%。服务业在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方面的优势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增加就业和缓解就业问题:据统计,2003 & # 12316;2007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0%以上来自服务业。服务业一直是吸纳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领域。2007年,超过80%的美国大学生进入服务业就业。在欧盟国家,2008年至少有75%的毕业生进入服务业就业。中国的情况也类似。

带动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转型:中国制造业的服务水平很低,97.8%的中国企业是制造驱动而非服务驱动,以至于企业普遍面临产品同质化、利润率下降、消费需求日益严格的挑战。

向服务转型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企业应对上述挑战。

首先,制造企业开发基于产品或服务化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可以增加难以复制的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全面提升客户体验,从而摆脱单纯的价格竞争,巩固甚至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开拓更广泛、更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其次,制造企业利用其在R&D、供应链销售等价值链的运营优势,发展专业服务能力,帮助客户加强运营和业务支撑能力,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制造业企业将内部化的生产性服务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提供者,将有助于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结构升级,加速中国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中国政府积极引导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服务经济的世界趋势,并着手引导中国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向。2006年,中国政府确定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大方向和基本思路。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外需大幅减弱。面对相对困难的外部经济环境,中国政府提出,当前经济工作要围绕“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1页

市政府的目标指向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经济的发展和服务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只有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到相当规模,对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产生强大的市场需求,才能支撑服务业的持续专业化和快速发展。基于这种相关性,中国政府提出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具体到各级城市,政府部门可以分三步走引导和推动地方服务业转型发展。

第一步:关注生产性服务

什么是生产性服务?顾名思义,生产性服务是一个相对于消费性服务的概念。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它不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而是满足商品和服务生产者的中间使用需求,也满足包括政府消费、出口和资本形成在内的服务的最终使用需求。就服务目标而言,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业。

随着整个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升级,为生产者提供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服务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已成为制造业的关键投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动力。与制造业和消费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的利润率和生产率更高,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产出的比重多年来持续上升。例如,银行和信息传输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超过10%,而制造业的利润率不到4%。

领先的工业化国家改变了以物质资本和资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经济效率。

第二步:选择重点服务行业

在确定了聚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大方向后,下一步市政府要考虑的问题是,立足当地独特情况,选择2 ~ 3个重点产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一窝蜂”“照原样照搬”的思路和做法。决策部门首先应该对当地的潜力有一个客观和中立的认识。

一个城市的整体潜力包括人才状况、产业基础、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等因素。在这五个因素中,前三个因素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见图2)。

一个城市的整体地位越优越,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就越大。一个城市的整体定位是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具体应用上侧重点略有不同。对于整体潜力较好的城市来说,他们的行业选择范围相对较广。地方政府需要认真识别其独特优势,以制定差异化服务战略,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向服务转型。对于整体地位较差的城市,其发展服务业的起点相对较低。地方政府要加强战略引导,同时督促城市机构共同提升某个地位,比如重视人才培养,为发展某个服务业增加信心和后劲。对于整体地位优越、服务业发展先进的城市,地方政府在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时应着眼未来,通过创新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促进服务业产业升级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城市在选择重点服务业时,还应考虑其城市群的产业集群效应。现代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周边城市形成高密度、紧密联系的城市群体。人力资源和产业重心在集团内的集中度相当高。在这样的城市群中,由众多个体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外部经济效应、交易成本节约、协同效应、学习创新效应等集群效应。从产业集群的角度选择重点服务产业,可以帮助城市充分发挥集群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城市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的整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能否吸引潜在的服务投资,这是市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何吸引真正适合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的投资?先发制人的城市政府会先确定所在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然后围绕这一集群优势提升整体潜力。同时,市政府需要转变思维定势,不拘泥于现有的集群优势,而是通过改善教育环境、发展人才、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等方式,扩大和拓展现有的集群优势,从而吸引新的投资者

第三步:弥补差距,建立长期竞争优势

如上所述,我国服务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不同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和速度极不均衡。经过深入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存在六大差距。这些差距阻碍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结构性人才短缺。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相当突出,缺乏复合型中高端人才(懂技术、精通外语和管理的全能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如熟练的基础程序员);服务业教育培训不够,缺乏金融、税收、信贷支持。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我国高端服务业近50%的岗位无法招到足够、合适的人才。同时,2008年我国近150万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大学生失业率超过12%,约为登记失业率的3倍。如果接受适当的就业培训,这些大学生很可能会填补这些服务行业的职位。

2.缺乏指导和鼓励政策。各级政府对服务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缺乏相关配套政策或措施,现有政策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政府继续“偏爱”制造业,使制造企业不愿将生产物流等内部化生产性服务分开,以享受更大的政策优惠;现有服务业优惠政策门槛过高。中小服务企业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政府支持。,而且他们的创业和创新热情不高。

3.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多数城市缺乏完善的IT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应用平台,无法完全满足(中小)服务企业的业务需求。北京的宽带覆盖率为55%,远低于伦敦、纽约、东京80%的平均覆盖率。国内其他二三线城市的情况可想而知。

4.政府公共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差,供给效率低。中国城市人均政府财政支出普遍偏低,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资源不足;行政审批项目和环节过多,办事率低;政府职能部门分散,数据和流程管理孤立,缺乏协作;政府部门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公共服务。比如上海企业平均通关时间为8.7天,而韩国为5.3天,比中国快三分之一。

5.生态合作体系不完善:全民缺乏先进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消费者和客户没有充分认识到第三方服务的价值;服务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完整性;需要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公民之间建立良性和可持续的合作关系。

6.城市环境没有吸引力。许多城市在营商环境(如商业基础设施、企业文化和制度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城乡协调等。)或居住环境(如住房、教育、医疗和生态等。),这降低了吸引资本和人才的能力。

促进服务经济发展

发展服务经济的新趋势对中国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培育、规范、监管市场的职能作用,从制度政策、人才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转型、友好环境营造、生态合作体系等六个方面采取行动,引导市场主体、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各利益主体协同有序推进城市服务经济转型发展(见图3)。

标签

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中国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并未动摇。相反,经济放缓给了中国政府和企业一个机会来深入挖掘他们的潜力,赶上先进的技术。中国各级政府在引导和协调服务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市政府需要先制定差异化的服务经济发展战略,再构建和完善城市的服务经济体系,引导各利益相关方协同有序地共同推进城市服务经济转型,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由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独家提供。研究院院长甘,研究院咨询经理邱,研究院高级顾问。如需进一步的问题或讨论,您可以通过gbsm@cn.ibm.com给作者写信)

(文章编号:1091206,请编辑短信AA发送至106613886619)

(编辑:王文正·wwz8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