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营销哲学研究系列(五):德性与非德性;论陈光标慈善与吴志泽慈善

作者:1447516172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前言:

《道德经》说:“有德即有德;如果你没有失去美德,你就没有美德。”。作为人们质疑高调慈善的象征,陈光标直接询问道德标准。本研究比较了两位企业家的慈善行为,以供读者讨论。

第一部分——吴志泽的慈善事业

2008年四川地震,宝信鸟集团董事长吴志泽到四川建希望小学。据当地民政局称,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吴志泽说:我还是要这样做,所以有德无德。为什么没有美德?因为我也做宣传,所以把学校建在专卖店附近,通过这个为品牌积累口碑。梁武帝建了很多寺院,“南朝480寺,烟雨中有多少建筑”,他问法师:我建了480寺,花了几十万和尚。功德大吗?法师摇摇头:没有功德。你刻意用功利心去做的,是表面的,不是真正的功德。晚年四次出家的虔诚皇帝忙着问:真正的功德是什么?达摩祖师说:“清净自然,以不求名利的心态做好事。”。吴志泽说,这个故事让他感到羞愧。以达摩祖辈的标准,我们都是功利的俗人。李嘉诚先生捐赠的480亿元称为“李嘉诚基金会”。邵逸夫先生捐赠的1800多栋建筑上刻有“逸夫楼”,我们捐赠的10多所学校被命名为“好希望鸟希望小学”。没有图片就不是纯粹的善行。企业和企业家做慈善不可能不功利。吴志泽说,2009年跟随“喜鸟访母亲河”车队,参加了希望小学的几次捐赠仪式。吴志泽最满意的时刻是孩子们给他戴上红领巾的时候。后来看着照片,吴志泽笑得很厉害,眼睛都看不到了。那真是发自内心的幸福。吴志泽说,他上小学的时候,最大的愿望不是考100分,而是在教室的窗户上安装玻璃。10岁的吴志泽在北风中瑟瑟发抖,但今天,好消息鸟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不亚于好消息鸟,一个小作坊出来的上市公司。吴志泽一直认为,慈善不分大小。比尔& # 8226;盖茨捐出了95%的财产(约400亿美元),并向一名普通工人捐赠了10元。每个人都经历了同样的幸福,也很感人。

以上是吴志泽作为企业家的慈善行为和自己对慈善的理解。

第二部分——吴志泽慈善VS陈光标慈善。

为什么吴志泽的慈善没有引起这么大的争议?事实上,吴志泽对慈善事业的捐款远没有达到陈光标的8.1亿人民币。陈光标捐了这么多,哪来的这么大的风波。它只是一棵大树来吸引风。还是木秀在林风碧破坏它?比如某年,陈光标说自己捐了2亿多元,外国小伙胡润的名单说只有1亿;陈光标说给新疆捐款2000万,而新疆有些声音说只有600万;说他答应捐1000台电脑,最后只给了500台;陈光标去台湾省做慈善时,反响不是很强烈。陈光标回应称,一些利益集团背后可能有想法,操纵一些言论,也可能是高调的慈善机构得罪人。有分析称,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慈善体系过于严密。如果制度不紧,陈光标也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好宝贝。

无论如何,慈善总比没有慈善好。这是各方都能认同的观点。陈光标一直在做慈善工作。

1第2页接下来:2第8页

关于作者:

第1页

第三部分-

营销哲学的辩证思维告诉我们,首先要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考虑。吴志泽和陈光标对慈善有不同的理解。吴志泽坚持慈善,不分大小,并检讨了自己的慈善功德,承认企业慈善离不开功利心。目前陈光标还没有在各种谈话中提到这个认识,应该可以沟通。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慈善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75%的普通美国人也是慈善的。为什么呢?美国人比中国人善良吗?也不是。按系统。美国人要求55%的遗产税,而慈善机构是免税的。中国没有配套的法律体系。既然如此,在制度尚未完备的时候,为什么要放慈善神话呢?把慈善当成普通消费没关系。

第三,从传播和舆论的角度来看,没有必要将慈善提升到道德完善。“阳春白雪,还有那些守寡的人;名誉权之下,很难副”。为什么会有那么高不切实际的道家要求?

第四部分——吴志泽和陈光标慈善所带来的启示。

《道德经》说:“有德即有德;如果你没有失去美德,你就没有美德。”。这些话怎么理解?翻译成普通话,意思是道是德的本源,德是道的功能,德后的仁、义、礼是具体表现。谈德而不尊道,讲仁、义、礼而不求德之真,其实就是谈无基础的高楼空。就像求礼义而不求忠信,就是因为没有能力和气节去谈这些事。因此,忽视道、德的作用,谈治天下(如仁、义、礼)是乱的开始。从这些原因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了解什么是道。道是美德的基础。真理可以知,但未必是众所周知的真理我们每天都活在道的律法和功用中。是人生存的方式,即使能吃得好,也是吃得好的方式。道是自然的需求。

第二,明白什么是美德。德是以道为本位的尺度。美德就是美德。得到的和放弃的等价是常见的,它们都是道德的评价范畴。

第三,明白什么是不道德。不贤,不也。可能不会丢。这里失去的有自己的规律。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某某不在路上”来解释某某对世界的无知,违背了道与自然的基本规律。

“美德不是美德,它是美德;如果你没有失去美德,你就没有美德。”。也有翻译如下:品德高尚的有德之人,从不打算施舍和利益,所以有高尚的品德和美德;而那些品德低下的人永远忘不了行善,所以他们品德低下,没有美德。至于正确性,没有考证。除非老子起死回生,否则就是他的读者的理解和解读。德性与非德性的关键在于把握行动的“道”,这是关键。吴稚泽的“道”是否恰当,陈光标的“道”是否恰当,读者自己会判断。

以上是笔者的观点。请批评指正不足之处。

1 2页

关于作者:

前言:

《道德经》说:“有德即有德;如果你没有失去美德你就没有美德。”。作为人们质疑高调慈善的象征,陈光标直接询问道德标准。本研究比较了两位企业家的慈善行为,以供读者讨论。

第一部分——吴志泽的慈善事业

2008年四川地震,宝信鸟集团董事长吴志泽到四川建希望小学。据当地民政局称,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吴志泽说:我还是要这样做,所以有德无德。为什么没有美德?因为我也做宣传,所以把学校建在专卖店附近,通过这个为品牌积累口碑。梁武帝建了很多寺院,“南朝480寺,烟雨中有多少建筑”,他问法师:我建了480寺,花了几十万和尚。功德大吗?法师摇摇头:没有功德。你刻意用功利心去做的,是表面的,不是真正的功德。晚年四次出家的虔诚皇帝忙着问:真正的功德是什么?达摩祖师说:“清净自然,以不求名利的心态做好事。”。吴志泽说,这个故事让他感到羞愧。以达摩祖辈的标准,我们都是功利的俗人。李嘉诚先生捐赠的480亿元称为“李嘉诚基金会”。邵逸夫先生捐赠的1800多栋建筑上刻有“逸夫楼”,我们捐赠的10多所学校被命名为“好希望鸟希望小学”。没有图片就不是纯粹的善行。企业和企业家做慈善不可能不功利。吴志泽说,2009年跟随“喜鸟访母亲河”车队,参加了希望小学的几次捐赠仪式。吴志泽最满意的时刻是孩子们给他戴上红领巾的时候。后来看着照片,吴志泽笑得很厉害,眼睛都看不到了。那真是发自内心的幸福。吴志泽说,他上小学的时候,最大的愿望不是考100分,而是在教室的窗户上安装玻璃。10岁的吴志泽在北风中瑟瑟发抖,但今天,好消息鸟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不亚于好消息鸟,一个小作坊出来的上市公司。吴志泽一直认为,慈善不分大小。比尔& # 8226;盖茨捐出了95%的财产(约400亿美元),并向一名普通工人捐赠了10元。每个人都经历了同样的幸福,也很感人。

以上是吴志泽作为企业家的慈善行为和自己对慈善的理解。

第二部分——吴志泽慈善VS陈光标慈善。

为什么吴志泽的慈善没有引起这么大的争议?事实上,吴志泽对慈善事业的捐款远没有达到陈光标的8.1亿人民币。陈光标捐了这么多,哪来的这么大的风波。它只是一棵大树来吸引风。还是木秀在林风碧破坏它?比如某年,陈光标说自己捐了2亿多元,外国小伙胡润的名单说只有1亿;陈光标说给新疆捐款2000万,而新疆有些声音说只有600万;说他答应捐1000台电脑,最后只给了500台;陈光标去台湾省做慈善时,反响不是很强烈。陈光标回应称,一些利益集团背后可能有想法,操纵一些言论,也可能是高调的慈善机构得罪人。有分析称,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慈善体系过于严密。如果制度不紧,陈光标也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好宝贝。

无论如何,慈善总比没有慈善好。这是各方都能认同的观点。陈光标一直在做慈善工作。

1第2页接下来:2第8页

关于作者:

第1页

第三部分-

营销哲学的辩证思维告诉我们,首先要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考虑。吴志泽和陈光标对慈善有不同的理解。吴志泽坚持慈善,不分大小,并检讨了自己的慈善功德,承认企业慈善离不开功利心。目前陈光标还没有在各种谈话中提到这个认识,应该可以沟通。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慈善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75%的普通美国人也是慈善的。为什么呢?美国人比中国人善良吗?也不是。按系统。美国人要求55%的遗产税,而慈善机构是免税的。中国没有配套的法律体系。既然如此,在制度尚未完备的时候,为什么要放慈善神话呢?把慈善当成普通消费没关系。

第三,从传播和舆论的角度来看,没有必要将慈善提升到道德完善。“阳春白雪,还有那些守寡的人;名誉权之下,很难副”。为什么会有那么高不切实际的道家要求?

第四部分——吴志泽和陈光标慈善所带来的启示。

《道德经》说:“有德即有德;如果你没有失去美德,你就没有美德。”。这些话怎么理解?翻译成普通话,意思是道是德的本源,德是道的功能,德后的仁、义、礼是具体表现。谈德而不尊道,讲仁、义、礼而不求德之真,其实就是谈无基础的高楼空。就像求礼义而不求忠信,就是因为没有能力和气节去谈这些事。因此,忽视道、德的作用,谈治天下(如仁、义、礼)是乱的开始。从这些原因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了解什么是道。道是美德的基础。真理可以知,但未必是众所周知的真理我们每天都活在道的律法和功用中。是人生存的方式,即使能吃得好,也是吃得好的方式。道是自然的需求。

第二,明白什么是美德。德是以道为本位的尺度。美德就是美德。得到的和放弃的等价是常见的,它们都是道德的评价范畴。

第三,明白什么是不道德。不贤,不也。可能不会丢。这里失去的有自己的规律。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某某不在路上”来解释某某对世界的无知,违背了道与自然的基本规律。

“美德不是美德,它是美德;如果你没有失去美德,你就没有美德。”。也有翻译如下:品德高尚的有德之人,从不打算施舍和利益,所以有高尚的品德和美德;而那些品德低下的人永远忘不了行善,所以他们品德低下,没有美德。至于正确性,没有考证。除非老子起死回生,否则就是他的读者的理解和解读。德性与非德性的关键在于把握行动的“道”,这是关键。吴稚泽的“道”是否恰当,陈光标的“道”是否恰当,读者自己会判断。

以上是者的观点。请批评指正不足之处。

1 2页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