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中国水产养殖品牌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cndrele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中国水产养殖涉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包括上游种苗、养殖、饲料和渔业药品、中游水产品加工和下游水产品销售。本文主要探讨水产品加工企业。虽然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品牌意识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有魄力的企业,如獐子岛、国联水产、东方海洋、好当佳、胡大股份等,但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仍处于价格战、多品牌战少、强品类弱品牌、渠道认知没有公众认知的尴尬局面。即使是龙头养殖企业也处于资源管理阶段却没有上升到品牌管理阶段,这不仅是中国养殖行业的危机,也是明智的养殖企业。

水产养殖品牌的现状之一:价格战多,品牌战少。整个水产养殖行业,目前大多停留在价格战阶段,还没有上升到品牌战的层面。有一组数据很有启发性。CTR数据显示,2010年整个水产行业的电视广告投入约为2600万,投入约为三全的五分之一;2011年差距继续拉大,整个水产行业的电视广告投入下降到1700万左右,不到三全的十分之一。这组数据或许可以解释整个水产行业的品牌地位。当整个行业的电视投入比一个企业少的时候,这个行业有多少品牌!与此相对应的是,市场上的价格战越演越烈。以对虾产业为例,覆冰率逐年上升,从20%上升到30%,从30%上升到40%和50%。现在很多对虾企业都在玩冰衣,卖虾不算冰,因为更厚的冰衣可以降低价格,便于在市场上倾销。春节期间,我在安徽惠致远买了一包虾和青豆。我对这种形式比较乐观。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买回来可以做一盘青豆炒虾。对于企业来说,我应该很乐意以虾的价格卖青豆。但是,当我回去解冻的时候,虾不仅缩水很大,变得很小,很难用来烹饪,而且虾还有一种奇怪的味道。这种消费体验又彻底打消了我。我想很多消费者都会像我一样。当一个企业专注于降价的时候,必然带来质量的降低,必然带来消费者的反感,最终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品牌在水产行业中的第二地位:强品类弱品牌。我国水产品种类繁多,有海参、鲍鱼、螃蟹、黄鱼、带鱼、对虾、鱿鱼等。除了獐子岛等一些品牌的海参,阳澄湖等大闸蟹,几乎没有消费者能叫出来的品牌。这与中国茶产业处于无品类无品牌的状态非常相似。我们知道龙井是最好的茶,但消费者不知道哪种龙井最好。除了天府、巴马等一些品牌,十大名茶大多处于品类无品牌的状态。中国的水产养殖业还是老样子。少数消费者很难分辨哪个黄鱼做得好,哪个对虾做得好,哪个带鱼做得好。正是因为很少有企业做品牌传播和品牌建设,消费者买不到真正好的产品,企业也陷入价格战的泥潭,赚取微薄的利润。不做品牌可以说是两败俱伤!相反,那些有品牌意识的企业,比如獐子岛,已经成为海参品类的绝对龙头。根据獐子岛2011年年报,公司销售额2937410749.04元较2010年增长30%,利润621858728.82元较2010年增长32%,虽然该公司

第1页

品牌在水产行业的第三个地位:渠道意识,但没有公众意识。所谓渠道认知,是指渠道经营者知道或不知道。即批发渠道的那些商家知道哪些公司做什么产品做得好,但仅限于这个商家经营的品类;所谓大众认知,就是普通人知道不知道。因为水产行业大部分企业都是通过流通渠道销售产品,经营多年的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品牌,最多只是在渠道里混个脸。同时,由于水产品企业以批发分销渠道为主要营销渠道,不知道自己的终端被渠道销售商绑架,大多数渠道销售商最关心的不是质量而是价格。分销渠道的经营者考虑的不是如何帮你打造品牌,而是如何快速处理你的商品,尽快扭转局面,赚取更多利润,这也是分销渠道价格战横行的主要原因。另一个流通渠道主要辐射餐饮渠道,在这个渠道中消费者会知道这道菜用的是哪些食材,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依靠流通渠道自然可以完成快速大规模的撤货,但品牌建设却因为没有更多的利益结合点而难以落地。因此,明智而有远见的水产企业开始通过控制终端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并通过渠道的多元化来化解难以建立品牌的尴尬局面。比如国联水产推出了小包装虾类产品,主要在超市销售。在超市,消费者选择的时候会看到你的品牌。一旦你的质量好了,消费者就会逐渐接受你的品牌,形成消费者的忠诚度。也有很多海参企业以专卖店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品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也与中国茶叶品牌的发展非常相似。天府、巴马通过大规模的专卖店建设,在铁观音品类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也推动了整个铁观音品类在所有茶类的崛起。目前,铁观音品类的销量占整个茶类的50%以上。其实这条路径对中国水产养殖业也是一个启示,那就是通过渠道的多元化,摆脱对单一流通渠道的依赖,建立对终端的控制,实现与消费者的品牌对接,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打造自己的品牌。

那么,针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未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有哪些行业可以借鉴?通过对同类产品的分析,我发现中国冷鲜肉格局的形成对中国水产行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冷鲜肉和水产品都是食品,主要经过流通渠道,冷鲜肉也经历了一个从渠道认知到大众认知的过程。

到2010年,中国冷鲜肉格局基本形成,雨润、罗进、双汇、众品等年销售额超百亿的大型企业。这一格局的形成历时约10年,在中国肉类发展史上经历了从热鲜肉到冻肉再到冷鲜肉的过程。由于冷鲜肉具有营养、卫生等一系列优点,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推广。我们落后发达国家至少50年,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冷鲜肉在中国流行只用了10多年。以前我们在农贸市场的砧板上买肉,卫生很差,肉的质量无法保证。现在我们买的肉大部分都是在专营店或者专柜买的,肉陈列在低温冰箱里,看起来很卫生,买起来也相对安全。可以说,冷鲜肉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和深度的配送终端建设,实现了与消费者的对接,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品牌。

从热鲜肉到冷鲜肉,从低质低价到优质优价,从没有品牌到品牌认可,中国冷鲜肉格局的形成不仅改变了中国人吃肉的方式,也造就了雨润、双汇、罗进、众品等众多上百亿的大企业,甚至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从业者做大!事实上,中国冷鲜肉的发展历程已经预示了中国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将沿着一条从无品牌到品牌,从品牌到品牌认知,从渠道认知到大众认知的道路发展!

中国水产养殖涉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包括上游种苗、养殖、饲料和渔业药品、中游水产品加工和下游水产品销售。本文主要探讨水产品加工企业。虽然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品牌意识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有魄力的企业,如獐子岛、国联水产、东方海洋、好当佳、胡大股份等,但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仍处于价格战、多品牌战少、强品类弱品牌、渠道认知没有公众认知的尴尬局面。即使是龙头养殖企业也处于资源管理阶段却没有上升到品牌管理阶段,这不仅是中国养殖行业的危机,也是明智的养殖企业。

水产养殖品牌的现状之一:价格战多,品牌战少。整个水产养殖行业,目前大多停留在价格战阶段,还没有上升到品牌战的层面。有一组数据很有启发性。CTR数据显示,2010年整个水产行业的电视广告投入约为2600万,投入约为三全的五分之一;2011年差距继续拉大,整个水产行业的电视广告投入下降到1700万左右,不到三全的十分之一。这组数据或许可以解释整个水产行业的品牌地位。当整个行业的电视投入比一个企业少的时候,这个行业有多少品牌!与此相对应的是,市场上的价格战越演越烈。以对虾产业为例,覆冰率逐年上升,从20%上升到30%,从30%上升到40%和50%。现在很多对虾企业都在玩冰衣,卖虾不算冰,因为更厚的冰衣可以降低价格,便于在市场上倾销。春节期间,我在安徽惠致远买了一包虾和青豆。我对这种形式比较乐观。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买回来可以做一盘青豆炒虾。对于企业来说,我应该很乐意以虾的价格卖青豆。但是,当我回去解冻的时候,虾不仅缩水很大,变得很小,很难用来烹饪,而且虾还有一种奇怪的味道。这种消费体验又彻底打消了我。我想很多消费者都会像我一样。当一个企业专注于降价的时候,必然带来质量的降低,必然带来消费者的反感,最终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品牌在水产行业中的第二地位:强品类弱品牌。我国水产品种类繁多,有海参、鲍鱼、螃蟹、黄鱼、带鱼、对虾、鱿鱼等。除了獐子岛等一些品牌的海参,阳澄湖等大闸蟹,几乎没有消费者能叫出来的品牌。这与中国产业处于无品类无品牌的状态非常相似。我们知道龙井是最好的茶,但消费者不知道哪种龙井最好。除了天府、巴马等一些品牌,十大名茶大多处于品类无品牌的状态。中国的水产养殖业还是老样子。少数消费者很难分辨哪个黄鱼做得好,哪个对虾做得好,哪个带鱼做得好。正是因为很少有企业做品牌传播和品牌建设,消费者买不到真正好的产品,企业也陷入价格战的泥潭,赚取微薄的利润。不做品牌可以说是两败俱伤!相反,那些有品牌意识的企业,比如獐子岛,已经成为海参品类的绝对龙头。根据獐子岛2011年年报,公司销售额2937410749.04元较2010年增长30%,利润621858728.82元较2010年增长32%,虽然该公司

第1页

品牌在水产行业的第三个地位:渠道意识,但没有公众意识。所谓渠道认知,是指渠道经营者知道或不知道。即批发渠道的那些商家知道哪些公司做什么产品做得好,但仅限于这个商家经营的品类;所谓大众认知,就是普通人知道不知道。因为水产行业大部分企业都是通过流通渠道销售产品,经营多年的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品牌,最多只是在渠道里混个脸。同时,由于水产品企业以批发分销渠道为主要营销渠道,不知道自己的终端被渠道销售商绑架,大多数渠道销售商最关心的不是质量而是价格。分销渠道的经营者考虑的不是如何帮你打造品牌,而是如何快速处理你的商品,尽快扭转局面,赚取更多利润,这也是分销渠道价格战横行的主要原因。另一个流通渠道主要辐射餐饮渠道,在这个渠道中消费者会知道这道菜用的是哪些食材,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依靠流通渠道自然可以完成快速大规模的撤货,但品牌建设却因为没有更多的利益结合点而难以落地。因此,明智而有远见的水产企业开始通过控制终端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并通过渠道的多元化来化解难以建立品牌的尴尬局面。比如国联水产推出了小包装虾类产品,主要在超市销售。在超市,消费者选择的时候会看到你的品牌。一旦你的质量好了,消费者就会逐渐接受你的品牌,形成消费者的忠诚度。也有很多海参企业以专卖店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品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也与中国茶叶品牌的发展非常相似。天府、巴马通过大规模的专卖店建设,在铁观音品类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也推动了整个铁观音品类在所有茶类的崛起。目前,铁观音品类的销量占整个茶类的50%以上。其实这条路径对中国水产养殖业也是一个启示,那就是通过渠道的多元化,摆脱对单一流通渠道的依赖,建立对终端的控制,实现与消费者的品牌对接,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打造自己的品牌。

那么,针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未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有哪些行业可以借鉴?通过对同类产品的分析,我发现中国冷鲜肉格局的形成对中国水产行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冷鲜肉和水产品都是食品,主要经过流通渠道,冷鲜肉也经历了一个从渠道认知到大众认知的过程。

到2010年,中国冷鲜肉格局基本形成,雨润、罗进、双汇、众品等年销售额超百亿的大型企业。这一格局的形成历时约10年,在中国肉类发展史上经历了从热鲜肉到冻肉再到冷鲜肉的过程。由于冷鲜肉具有营养、卫生等一系列优点,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推广。我们落后发达国家至少50年,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冷鲜肉在中国流行只用了10多年。以前我们在农贸市场的砧板上买肉,卫生很差,肉的质量无法保证。现在我们买的肉大部分都是在专营店或者专柜买的,肉陈列在低温冰箱里,看起来很卫生,买起来也相对安全。可以说,冷鲜肉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和深度的配送终端建设,实现了与消费者的对接,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品牌。

从热鲜肉到冷鲜肉,从低质低价到优质优价,从没有品牌到品牌认可,中国冷鲜肉格局的形成不仅改变了中国人吃肉的方式,也造就了雨润、双汇、罗进、众品等众多上百亿的大企业,甚至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从业者做大!事实上,中国冷鲜肉的发展历程已经预示了中国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将沿着一条从无品牌到品牌,从品牌到品牌认知,从渠道认知到大众认知的道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