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uid-10521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近年来,食品领域接连发生的安全事件成为焦点。此外,该事件不断吸引更多的关注,因为大量所谓的知名企业卷入了此案:三鹿、蒙牛和伊利在平息消费者疑虑之前就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个黑名单不会就此结束。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企业上榜。原因也很简单,食品质量问题是今天才知道,不是今天;就像三聚氰胺早在2008年之前就是牛奶中的添加剂一样,瘦肉精在生猪屠宰行业已经存在了10多年,类似的事件在很多行业都有发生,而且还在继续发生。

至于其原因,市场上众说纷纭:有人说农民无知,有人说政府监管不力,有人说企业肆无忌惮。每一个都有道理,但它只显示了一面。教育和培养可以解决农民的无知问题,但显然不能预防安全事故。在这个假产业链中,农民是最无辜的,不是主要原因。完善政府监管显然不难,尤其是在我国,国家制度的决策和执行都非常迅速,但这种方式只能逐案讨论。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被上升到国家大事,坚决彻底整改,而那些没有浮出水面的事件仍然无法引起重视。监管自然要做,要多下功夫打击。但是,仅仅监管成本高,是事后控制,很难根治问题。至于企业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判断:如果是无良的,出于道德原因,这个问题就复杂了(道德问题是社会性的),企业似乎抱怨,认为自己没有主观过错,“我只是一个杀猪的”,言下之意就是我没有添加瘦肉精,所以我没有任何道德问题。

如果找不到原因,就没有解决办法。虽然应该唾弃三鹿、蒙牛、伊利、双汇等企业,但这样一个几乎成为行业规则的大规模问题,不能说是个别企业的道德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再把三聚氰胺当作一个案例。相反,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审视我们商业社会中的问题。

农民组织的困难

最近山东菜农事件令人痛心:白菜价格过低,农民无法收回成本,导致家庭失去生存基础,被迫自杀。事实上,廉价蔬菜伤害农民的事件很早就在全国各地发生了。从对类似事件的分析开始,我们或许能够揭示食物问题的原因。

白菜种植过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价格很低,甚至一文不值,符合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事件。相比之下,市场上对蔬菜的需求很大,但供应不足,农民很少种植。显然,在这个领域,供求关系已经中断。经济学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按照市场的规律行事:需求增加了,而这种需求通常具有长期的持续性,价格就会上涨。只要达到预期收益率,就会有一部分人或企业投入生产来满足供给。但是对于农民来说,有两个问题:

第一,他们缺乏信息,不知道市场供求,不知道市场需求什么,不知道别人在别的地方种什么。对于一个只有35亩土地的小生产者来说,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只是基于经验预测,习惯参考历史。去年赚钱的今年还会继续种植。他们只能采取生产导向的管理,而无法实现市场导向。即使那些偶尔赚钱的人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他们也总会种植出与其他当地人不同的作物,他们不依赖市场分析,仍然是经验预测;而且这个预测很不靠谱,因为他的信息来源只在本地或者网上看到,不真实,不完整。早年以区域经济为主时,问题并不严重,因为农产品的消费和供应多在本地市场,信息不对称不像当前全球市场那么严重。所以,个体农民,从根本上来说,因为缺乏指导生产的信息,只能以小概率赚钱,但总的来说,他们无法获得收入。

二是种植死板,周转很慢。大部分是北方一年一次,最多三次,南方蔬菜最多可种七次;农业也是如此。与工业化生产相比,灵活性差很多。这是客观规律。一旦种植或养殖,对错就无法改变。这种方式放大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危害,要求农业生产解决信息对接问题。农业领域的信息对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空,但是信息本身并不能从根本上连接起来,因为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供需之间总会存在时滞,而且总是需要预测,所以农民的组织就成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只有组织农民,才能依靠整体和长期,在短期内分散个人风险。

农民的组织是一个难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也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与美国不同,人多地少。我们需要更大的土地生产力,也就是一亩地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美国是市场经济,考虑的是劳动生产率,也就是一个人可以种更多的粮食。中国需要农民精耕细作,而美国则以工业化的方式耕种。而且中国工业化水平不高,农业人口多。种种因素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将是分散种植和养殖的方式。因此,中国的农业问题不能靠大企业延伸产业价值链,直接进入种植或养殖领域来解决。我们必须考虑在分散种植或养殖的前提下组织农民。

有几位专家研究论证了这个问题的正确性,正确的方式只有一个:龙头企业+合作社+政府,政府协调支持龙头企业组织农户。政府不能承担经济职能,只有企业才能组织农民,分散农民的经营风险;农民缺乏知识,不能信任企业,难以管理。企业有业务知识和能力,但不能组织和管理农民,必须依靠政府支持。比如一个企业想给农民必要的知识培训,可以请最好的专家,但是农民不放心。通常,没有礼物,谁也不会来。当他们有礼物时,老人和孩子会在收到礼物后离开。企业的培训成本很高,效果很差。有了政府的组织,就会有别于合作社。农民信任政府(合作社的组织者),愿意学习身边的榜样(合作社的标杆农民)。政府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想出了中央八部门联合命名的“国家工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旗下各省市都有类似的认证,就是为了支持这些企业协调分散经营的农民。应该说这种方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我国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界定不完整,导致效果不尽人意。三鹿、蒙牛、伊利、双汇等更多类似企业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那么,龙头企业应该是什么样子,犯了什么错误?

第1页

龙头企业管理逻辑的误区

应用史的理论,农民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左边是农业企业,右边是农业加工或销售企业。农民被两头挤压。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采用低价商业模式,不愿意通过提高自身管理效率来提高价格竞争力。相反,他们习惯于向上游和下游转移成本压力。在这个价值链中,分散的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没有议价能力。农业企业不断抬高销售价格,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下游农户;生产或销售企业不断降低收购价格,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上游农户。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退出,大量农民已经放弃农业,成为产业工人,但在目前的经济形态下,这种出路机会依然稀缺;或者保护自己,通过低成本种植或养殖降低风险。当然,这种方式根本不能降低风险,但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问题发生在种植或养殖中,但原因不在这里。显然,农民是被迫和受害者。想想三聚氰胺事件,却没有一个三鹿品牌,蒙牛、伊利等企业依然活得好好的,受害者是消费者和奶农;大多数人通过媒体知道受害儿童的痛苦,却较少知道大量奶农的痛苦;在瘦肉精事件中,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双汇股票可以有几个日涨停,但没有人注意到河南屠宰的整头猪可能买不到,大量农民赔钱。

如果我们详细阐述原因,或许可以进一步了解食品安全问题是如何产生的。自2001年以来,我们定期在河南、河北、山东、湖南、西北和东北地区进行调查。先看养猪。像双汇这样的加工或销售企业,因为处于谈判的主动地位,所以有权决定收购价格。当然,这些企业总说自己有养殖基地,但他们说的基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自建的形象工程,养殖猪或牛,或种植水果蔬菜,一般都不到企业销量的十分之一;另一种是挂牌基地,也就是说在某个有一定养殖或种植规模的村子里挂一块牌匾,自称是认证基地,然后毫无戒心的政府领导、媒体记者或消费者偶尔被领去观察一下,其他时候两者没有关系。我们考察了一些知名企业的所谓养殖或种植基地,如湖南、安徽、河北、山东、内蒙古等。据村民介绍,通常在检查前几天,企业会派人给一些指示,给一些小红包等。,而其余时间农民与企业无关。因为收购价格很低,农民的利润空很小。另一端,一些非标饲料企业为了转移成本压力,不断提价降本。提价总是有原因的。饲料企业炮制了蛋白质含量的概念,告诉农民蛋白质含量越高,饲料质量自然越好,价格自然越高。从专业角度来看,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37.5%,但企业不断上升,甚至达到43%。销售价格上涨了。如果企业真的添加等量的有效蛋白也不差,但为了降低成本,大多数企业添加的是无效蛋白——可检测但不可吸收,业内俗称“羽毛粉”。养猪成本增加了,但猪吃无效蛋白的时间不长。农民虽然能被忽悠一阵子,但他们会发现的。为了进一步掩盖真相,很多企业的营销人员或经销商开始向农民介绍瘦肉精。以农民的知识水平,是绝对不可能知道化学制剂克伦特罗的。可惜使用后有依赖性。由于上下游企业不断转移价格压力,农民别无选择,只能使用更大剂量的化学品。

三聚氰胺事件也是这样发生的。像三鹿这样的公司总是想以低价大量销售产品,中国公司一般不太注重信誉,而是更注重营销费用和各级渠道经销商的利润率。这种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决定了企业需要以更低的价格生产产品。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奶源的价格。特别是有海外进口的还原奶粉在那里对比。澳大利亚奶牛品种好,产奶量高,政府支持农业,鼓励出口,所以奶粉价格在下降。奶企以降价奶的价格来逼迫鲜奶的价格,不断降低鲜奶的收购价格。在这种压力下,奶农首先给奶牛充足的水分,然后直接加水,以增加产奶量。当牛奶浓度降低时,蛋白质含量降低。有些人教奶农或奶站混合三聚氰胺,这是一种可检测的蛋白质,对人体健康有害。

其他与农业相关的行业也是如此。在当前环境下,蔬菜、水果、肉、蛋、禽、鱼、奶及相关产品大多已成为现代化学工业支撑的产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敏感和无奈。因为这不是个别企业或行业的事,而是整个营商环境的问题。除了农业,啤酒行业的甲醛问题,家电行业的纸板问题,建筑行业的砂石工程,苹果代工厂的n-乙烷问题等等,根源都是一样的。

探究其根源,我们发现中国企业的商业伦理存在问题。太多的企业都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思维运作,追求规模经济,通过不断增加生产和销售规模来降低价格,凭借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恶意转移成本压力,几乎损失了产业价值链中底层主体的利润空,迫使其采取欺诈手段或极端手段。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路

整个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遇到了普遍的伦理问题和模式问题,必须回到原有的问题上寻找解决的办法。目前采用的方式当然没有问题:干掉问题企业,但就像治理腐败一样。单靠严厉的惩罚是无法切断它的。必须从源头上中断,在系统中整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但这是事后控制,只有通过监督,食品安全问题才会像体育领域的软件病毒或兴奋剂一样,不断创新,难以防范。唯一的问题是所谓的龙头企业完全封闭经营,类似双汇最近提出的自建养殖场,不再收购农户进行自由放养养猪。这是因为窒息,不可能成功。首先,当社会通过深化分工再协同发展时,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倒退,其整体效率在下降。现在农民都是自食其力或者自己种植,甚至没有自己的劳动力成本。一旦成为企业的生产方式,农民工人的管理成本就会非常高。其次,在中国分散的农业环境下,靠自建种植或养殖体系是不可能解决征地问题的。

我们需要回到源头,从改变商业环境开始。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当前的竞争不再是基于规模和价格,而是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效率和价值。谁属于产业价值链,谁就能更高效地为终端客户创造价值,谁就能赢得价值链,相关企业就能获利。在价值链概念的指导下,价格不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而是有两个新的至关重要的属性:一是它是消费者体验价值的一部分,即“性价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的不是低价商品,而是物有所值的商品;其次,价值链相关环节的利润合理分配规则。所有环节都必须获得合理的利润,整个价值链的合作体系是稳定的,这样才有可能不断深化合作,相互统筹协调,进而不断提升价值链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提高效率的能力,即“价值链升级”。

在价值链协同中,定价权通常由主导企业决定,主导企业是产业价值链的领导者。因此,龙头企业必须有思路打造整个价值链的合作规则和商业环境,必须考虑相关环节的业务要求,通过制定合理的购销价格来建立合作规则。其中,生产环节虽然是价值链的底层,但也是价值链赖以生存的基础。忽视这个群体的利益,必然会破坏价值链的存在基础。

因此,改变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龙头企业——产业价值链的领导者——承担责任。其实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最根本的部分,捐款之类的只能算是善行。各行业龙头企业需要明白这个道理,从改变自身的商业道德和商业模式入手,首先改变整个商业环境的微观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做到了这一点,整体环境自然发生了变化。这不仅是食品领域,也是中国所有商业领域的共同命题。具体到食品领域,建议各级政府改变“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定义,只有关注和保障农民利益的企业才能获得认证。事实上,只有这样做的企业才能长期健康发展。在农业产业的研究中,我们在山东泰安发现了一家有机蔬菜企业。其经营模式的核心是保证每年农民种植每亩地的净利润在4000元以上,每年根据经营模式的升级进行改进。在此前提下,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农户,按照企业的要求安排种植,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调研,对农户个体的风险进行分化。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应该是未来农业领域的主流。

其实国外也是这样。追溯到几十年前,美国也有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解决方法也是一样的。一方面,完善监管。一旦被发现,这个企业必然消失;另一方面,我们鼓励、教育、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转变商业道德和商业模式,通过营造和谐的营商环境,实现整体效益和长远效益的最大化。

近年来食品领域接连发生的安全事件成为焦点。此外,该事件不断吸引更多的关注,因为大量所谓的知名企业卷入了此案:三鹿、蒙牛和伊利在平息消费者疑虑之前就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个黑名单不会就此结束。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企业上榜。原因也很简单,食品质量问题是今天才知道,不是今天;就像三聚氰胺早在2008年之前就是牛奶中的添加剂一样,瘦肉精在生猪屠宰行业已经存在了10多年,类似的事件在很多行业都有发生,而且还在继续发生。

至于其原因,市场上众说纷纭:有人说农民无知,有人说政府监管不力,有人说企业肆无忌惮。每一个都有道理,但它只显示了一面。教育和培养可以解决农民的无知问题,但显然不能预防安全事故。在这个假产业链中,农民是最无辜的,不是主要原因。完善政府监管显然不难,尤其是在我国,国家制度的决策和执行都非常迅速,但这种方式只能逐案讨论。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被上升到国家大事,坚决彻底整改,而那些没有浮出水面的事件仍然无法引起重视。监管自然要做,要多下功夫打击。但是,仅仅监管成本高,是事后控制,很难根治问题。至于企业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判断:如果是无良的,出于道德原因,这个问题就复杂了(道德问题是社会性的),企业似乎抱怨,认为自己没有主观过错,“我只是一个杀猪的”,言下之意就是我没有添加瘦肉精,所以我没有任何道德问题。

如果找不到原因,就没有解决办法。虽然应该唾弃三鹿、蒙牛、伊利、双汇等企业,但这样一个几乎成为行业规则的大规模问题,不能说是个别企业的道德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再把三聚氰胺当作一个案例。相反,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审视我们商业社会中的问题。

农民组织的困难

最近山东菜农事件令人痛心:白菜价格过低,农民无法收回成本,导致家庭失去生存基础,被迫自杀。事实上,廉价蔬菜伤害农民的事件很早就在全国各地发生了。从对类似事件的分析开始,我们或许能够揭示食物问题的原因。

白菜种植过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价格很低,甚至一文不值,符合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事件。相比之下,市场上对蔬菜的需求很大,但供应不足,农民很少种植。显然,在这个领域,供求关系已经中断。经济学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按照市场的规律行事:需求增加了,而这种需求通常具有长期的持续性,价格就会上涨。只要达到预期收益率,就会有一部分人或企业投入生产来满足供给。但是对于农民来说,有两个问题:

第一,他们缺乏信息,不知道市场供求,不知道市场需求什么,不知道别人在别的地方种什么。对于一个只有35亩土地的小生产者来说,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只是基于经验预测,习惯参考历史。去年赚钱的今年还会继续种植。他们只能采取生产导向的管理,而无法实现市场导向。即使那些偶尔赚钱的人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他们也总会种植出与其他当地人不同的作物,他们不依赖市场分析,仍然是经验预测;而且这个预测很不靠谱,因为他的信息来源只在本地或者网上看到,不真实,不完整。早年以区域经济为主时,问题并不严重,因为农产品的消费和供应多在本地市场,信息不对称不像当前全球市场那么严重。所以,个体农民,从根本上来说,因为缺乏指导生产的信息,只能以小概率赚钱,但总的来说,他们无法获得收入。

二是种植死板,周转很慢。大部分是北方一年一次,最多三次,南方蔬菜最多可种七次;农业也是如此。与工业化生产相比,灵活性差很多。这是客观规律。一旦种植或养殖,对错就无法改变。这种方式放大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危害,要求农业生产解决信息对接问题。农业领域的信息对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空,但是信息本身并不能从根本上连接起来,因为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供需之间总会存在时滞,而且总是需要预测,所以农民的组织就成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只有组织农民,才能依靠整体和长期,在短期内分散个人风险。

农民的组织是一个难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也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与美国不同,人多地少。我们需要更大的土地生产力,也就是一亩地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美国是市场经济,考虑的是劳动生产率,也就是一个人可以种更多的粮食。中国需要农民精耕细作,而美国则以工业化的方式耕种。而且中国工业化水平不高,农业人口多。种种因素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将是分散种植和养殖的方式。因此,中国的农业问题不能靠大企业延伸产业价值链,直接进入种植或养殖领域来解决。我们必须考虑在分散种植或养殖的前提下组织农民。

有几位专家研究论证了这个问题的正确性,正确的方式只有一个:龙头企业+合作社+政府,政府协调支持龙头企业组织农户。政府不能承担经济职能,只有企业才能组织农民,分散农民的经营风险;农民缺乏知识,不能信任企业,难以管理。企业有业务知识和能力,但不能组织和管理农民,必须依靠政府支持。比如一个企业想给农民必要的知识培训,可以请最好的专家,但是农民不放心。通常,没有礼物,谁也不会来。当他们有礼物时,老人和孩子会在收到礼物后离开。企业的培训成本很高,效果很差。有了政府的组织,就会有别于合作社。农民信任政府(合作社的组织者),愿意学习身边的榜样(合作社的标杆农民)。政府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想出了中央八部门联合命名的“国家工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旗下各省市都有类似的认证,就是为了支持这些企业协调分散经营的农民。应该说这种方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我国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界定不完整,导致效果不尽人意。三鹿、蒙牛、伊利、双汇等更多类似企业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那么,龙头企业应该是什么样子,犯了什么错误?

第1页

龙头企业管理逻辑的误区

应用史的理论,农民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左边是农业企业,右边是农业加工或销售企业。农民被两头挤压。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采用低价商业模式,不愿意通过提高自身管理效率来提高价格竞争力。相反,他们习惯于向上游和下游转移成本压力。在这个价值链中,分散的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没有议价能力。农业企业不断抬高销售价格,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下游农户;生产或销售企业不断降低收购价格,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上游农户。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退出,大量农民已经放弃农业,成为产业工人,但在目前的经济形态下,这种出路机会依然稀缺;或者保护自己,通过低成本种植或养殖降低风险。当然,这种方式根本不能降低风险,但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问题发生在种植或养殖中,但原因不在这里。显然,农民是被迫和受害者。想想三聚氰胺事件,却没有一个三鹿品牌,蒙牛、伊利等企业依然活得好好的,受害者是消费者和奶农;大多数人通过媒体知道受害儿童的痛苦,却较少知道大量奶农的痛苦;在瘦肉精事件中,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双汇股票可以有几个日涨停,但没有人注意到河南屠宰的整头猪可能买不到,大量农民赔钱。

如果我们详细阐述原因,或许可以进一步了解食品安全问题是如何产生的。自2001年以来,我们定期在河南、河北、山东、湖南、西北和东北地区进行调查。先看养猪。像双汇这样的加工或销售企业,因为处于谈判的主动地位,所以有权决定收购价格。当然,这些企业总说自己有养殖基地,但他们说的基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自建的形象工程,养殖猪或牛,或种植水果蔬菜,一般都不到企业销量的十分之一;另一种是挂牌基地,也就是说在某个有一定养殖或种植规模的村子里挂一块牌匾,自称是认证基地,然后毫无戒心的政府领导、媒体记者或消费者偶尔被领去观察一下,其他时候两者没有关系。我们考察了一些知名企业的所谓养殖或种植基地,如湖南、安徽、河北、山东、内蒙古等。据村民介绍,通常在检查前几天,企业会派人给一些指示,给一些小红包等。,而其余时间农民与企业无关。因为收购价格很低,农民的利润空很小。另一端,一些非标饲料企业为了转移成本压力,不断提价降本。提价总是有原因的。饲料企业炮制了蛋白质含量的概念,告诉农民蛋白质含量越高,饲料质量自然越好,价格自然越高。从专业角度来看,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37.5%,但企业不断上升,甚至达到43%。销售价格上涨了。如果企业真的添加等量的有效蛋白也不差,但为了降低成本,大多数企业添加的是无效蛋白——可检测但不可吸收,业内俗称“羽毛粉”。养猪成本增加了,但猪吃无效蛋白的时间不长。农民虽然能被忽悠一阵子,但他们会发现的。为了进一步掩盖真相,很多企业的营销人员或经销商开始向农民介绍瘦肉精。以农民的知识水平,是绝对不可能知道化学制剂克伦特罗的。可惜使用后有依赖性。由于上下游企业不断转移价格压力,农民别无选择,只能使用更大剂量的化学品。

三聚氰胺事件也是这样发生的。像三鹿这样的公司总是想以低价大量销售产品,中国公司一般不太注重信誉,而是更注重营销费用和各级渠道经销商的利润率。这种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决定了企业需要以更低的价格生产产品。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奶源的价格。特别是有海外进口的还原奶粉在那里对比。澳大利亚奶牛品种好,产奶量高,政府支持农业,鼓励出口,所以奶粉价格在下降。奶企以降价奶的价格来逼迫鲜奶的价格,不断降低鲜奶的收购价格。在这种压力下,奶农首先给奶牛充足的水分,然后直接加水,以增加产奶量。当牛奶浓度降低时,蛋白质含量降低。有些人教奶农或奶站混合三聚氰胺,这是一种可检测的蛋白质,对人体健康有害。

其他与农业相关的行业也是如此。在当前环境下,蔬菜、水果、肉、蛋、禽、鱼、奶及相关产品大多已成为现代化学工业支撑的产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敏感和无奈。因为这不是个别企业或行业的事,而是整个营商环境的问题。除了农业,啤酒行业的甲醛问题,家电行业的纸板问题,建筑行业的砂石工程,苹果代工厂的n-乙烷问题等等,根源都是一样的。

探究其根源,我们发现中国企业的商业伦理存在问题。太多的企业都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思维运作,追求规模经济,通过不断增加生产和销售规模来降低价格,凭借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恶意转移成本压力,几乎损失了产业价值链中底层主体的利润空,迫使其采取欺诈手段或极端手段。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路

整个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遇到了普遍的伦理问题和模式问题,必须回到原有的问题上寻找解决的办法。目前采用的方式当然没有问题:干掉问题企业,但就像治理腐败一样。单靠严厉的惩罚是无法切断它的。必须从源头上中断,在系统中整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但这是事后控制,只有通过监督,食品安全问题才会像体育领域的软件病毒或兴奋剂一样,不断创新,难以防范。唯一的问题是所谓的龙头企业完全封闭经营,类似双汇最近提出的自建养殖场,不再收购农户进行自由放养养猪。这是因为窒息,不可能成功。首先,当社会通过深化分工再协同发展时,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倒退,其整体效率在下降。现在农民都是自食其力或者自己种植,甚至没有自己的劳动力成本。一旦成为企业的生产方式,农民工人的管理成本就会非常高。其次,在中国分散的农业环境下,靠自建种植或养殖体系是不可能解决征地问题的。

我们需要回到源头,从改变商业环境开始。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当前的竞争不再是基于规模和价格,而是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效率和价值。谁属于产业价值链,谁就能更高效地为终端客户创造价值,谁就能赢得价值链,相关企业就能获利。在价值链概念的指导下,价格不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而是有两个新的至关重要的属性:一是它是消费者体验价值的一部分,即“性价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的不是低价商品,而是物有所值的商品;其次,价值链相关环节的利润合理分配规则。所有环节都必须获得合理的利润,整个价值链的合作体系是稳定的,这样才有可能不断深化合作,相互统筹协调,进而不断提升价值链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提高效率的能力,即“价值链升级”。

在价值链协同中,定价权通常由主导企业决定,主导企业是产业价值链的领导者。因此,龙头企业必须有思路打造整个价值链的合作规则和商业环境,必须考虑相关环节的业务要求,通过制定合理的购销价格来建立合作规则。其中,生产环节虽然是价值链的底层,但也是价值链赖以生存的基础。忽视这个群体的利益,必然会破坏价值链的存在基础。

因此,改变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龙头企业——产业价值链的领导者——承担责任。其实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最根本的部分,捐款之类的只能算是善行。各行业龙头企业需要明白这个道理,从改变自身的商业道德和商业模式入手,首先改变整个商业环境的微观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做到了这一点,整体环境自然发生了变化。这不仅是食品领域,也是中国所有商业领域的共同命题。具体到食品领域,建议各级政府改变“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定义,只有关注和保障农民利益的企业才能获得认证。事实上,只有这样做的企业才能长期健康发展。在农业产业的研究中,我们在山东泰安发现了一家有机蔬菜企业。其经营模式的核心是保证每年农民种植每亩地的净利润在4000元以上,每年根据经营模式的升级进行改进。在此前提下,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农户,按照企业的要求安排种植,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调研,对农户个体的风险进行分化。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应该是未来农业领域的主流。

其实国外也是这样。追溯到几十年前,美国也有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解决方法也是一样的。一方面,完善监管。一旦被发现,这个企业必然消失;另一方面,我们鼓励、教育、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转变商业道德和商业模式,通过营造和谐的营商环境,实现整体效益和长远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