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2012年中国零售业发展回顾

作者:uid-10030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晚遇逆风。

用明末作家冯梦龙的话来描述2012年零售业的生活,再生动不过了。

事实上,2012年并不是一个好年份。大多数零售企业显然都意识到,往年不寻常的火爆现象在2012年春节期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很多企业往年的销售高峰可以持续到大年初七,但今年他们在大年初三左右提前“关门”,很多门店都过时了。全球经济持续衰退,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中国零售业。

中国人讲究颜色和好运。这一幕或许已经预示了零售业在2012年会有一些困难。

渠道成本的清理整顿让这个成本大增的行业雪上加霜——零售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或许,想说却不敢说。

没想到,今年“业绩下滑、利润下滑、亏损严重”成了零售业最常用的词汇。

被妖魔化

2012年,在零供关系中挣扎了十几年的渠道费,成为媒体、供应商和行业再次妖魔化零售行业的幌子。

一切都源于2011年底五部委发布的一份文件。

2011年12月19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印发《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清理整顿工作方案》,指出部分大型零售企业利用市场优势,以各种名义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加剧了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不公平贸易,增加了部分供应商的经营成本,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极易滋生商业贿赂。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

这使得2011年被误解的零售行业,在2012年新年伊始再次因为渠道成本成为众矢之的。

清理整顿过程中企业自查的数据也耐人寻味。2012年5月25日,商务部发布的消息显示,纳入清理整顿范围的76家企业中,有60家通过自查发现问题,涉及金额1.04亿元。

其实还是有16家企业认为自己没有问题,显然不尽如人意。

在几次协调会上,清理整顿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召集人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多次强调,零售企业违规收费是普遍现象,但程度不同。希望这些企业能够高度重视,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

五部委因清理整顿需要,决定将时间延长至2012年9月。

虽然只有76家大型零售企业被纳入整改范围,但整个零售行业如火如荼,人人自危。而这76家企业都要检查出一些问题。

2012年6月2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截至6月20日,已有71家企业主动报告了部分问题。涉案金额1.77亿元;其中,33家存在促销服务费不规范收取和使用问题,涉及金额约1.25亿元;44家公司存在违规收费问题,金额约5200万元;还有55家公司没有标价。

然而,在随后的场合,政府部门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2012年6月1日召开的大型零售商清理整顿座谈会上,姜增伟副部长在76家零售商负责人面前明确表示,政府鼓励零售商发展,允许收取合理合规的费用。但是,绝对禁止通过乱收费牟利。要做到市场透明,明码标价。

在9月13日举行的流通产业发展和市场供给保障新闻发布会上,姜增伟再次表示,零供给关系问题非常复杂,不仅零售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乱收费,实力雄厚的供应商和房地产开发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还指出,零供关系主要是滥用零售商的主导地位,收取不应收取的费用。但收费是普遍现象,治理的重点是不该收费的项目,如渠道费、违规收费等。

这些说法既表明了对零售商合理合规收费的认可,也指出了零供矛盾中一只手打不过声音的事实。

违规收费的现象自然存在,但这不仅是零售商的责任,也不是所有零售商都有问题。此外,针对发现的问题,零售商正在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已退或下一步将退的违规收费金额超过6100万元。沃尔玛、乐购等外资零售企业也在青岛等地表示,将退还其收取的不合理费用。

一些零售企业高管也表示支持政府部门要求零售商明确标注供应商收费价格。但这应该是相互的,也希望供应商明确标注零售商商品的价格,而不是搞“差别定价”“渠道差异”“地区差异”。事实上,今天往往是供应商的“小伎俩”制造了一些非法收费。

更值得注意的是,体育式的清理整顿不可能永远进行下去,也无法根治零供给的矛盾。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误解和分歧。这也让人们不得不更加担心2013年及以后的零供给关系。

而且,如果放大到市场经济的规则,与2012年严峻的经济环境相比,简直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

然而,许多人为此欢呼雀跃,仿佛可以借此机会“为城市之王摇旗呐喊”——他们认为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政府主管部门是这部剧的总导演,零售商是主角,哭泣的供应商最多还是配角,尽管他很努力。

某种程度上,这是另一种悲伤吗?

第1页

 

真可悲

谁也没想到演出会如此惨淡。

因为,在被称为最可怕的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中国零售业依然保持了近20%的增速,被誉为最能抵御经济危机的天然产业。

没想到,这个“神话”在2012年被轻松打破。

3月国美公布2011年年报,称净利率下降6.2%时,业内普遍认为这只是国美内部管理问题,阻碍了企业发展,最多也只是由于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导致家电连锁业务暂时困难。而且,其2011年的销售业绩达到598.21亿元(年报数据不包括约600家未上市门店和大众电器门店),同比仍增长17.5%。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巨头苏宁电器的业绩上升作为佐证:2011年苏宁电器净利率增长20.13%,达到48.2亿。

但一、二季度销量下滑,让零售企业感到压力很大。本报调查显示,2012年一、二季度,部分百货、家电、家居卖场销量下滑超过20%。然而,最能抵御经济下行的超市业态也严重下滑。比如人力、租金等经营成本的增加已经扣除,几乎停滞不前。

准备在百货行业大显身手的万达集团,也感受到了消费市场的寒意。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9月份的一次会议上承认,有三次下跌。包括万达百货在内的万达广场客流增速下滑,增速降至个位数,客单价下降。与此同时,品牌商家的扩张计划放缓。

零售业的“衰退”迅速扩展到所有企业和各种业态,已经失控。

9月1日,国美发布半年报。2012年上半年销售收入231.3亿元,同比下降22.4%;毛利37.85亿元,同比下降30.8%,净亏损5.01亿元。这也是国美九年来的第一次上半年亏损。与此同时,苏宁的半年报也显示,其上半年利润下降了近30%。

家电生意如此惨淡,超市生意也不能幸免。永辉超市201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净利润同比下降近30%;人人乐1-9月亏损7940万元,同比下降148.67%。

外资零售企业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最后,家得宝无法支持关闭所有门店,彻底退出中国市场。上半年CP莲花净利润下滑超过100%。乐购乐购也遭遇挫折,先后关闭了江苏常熟淮河店、泰州人民公园店、安徽蚌埠土山店、辽宁铁岭光宇店。包括家乐福、乐购在内的一些外资零售企业甚至爆料即将被国内企业收购,以至于双方在华CEO多次现身辟谣。

国庆期间,虽然部分地区零售业有所增长,但同比下滑的地区和企业也不少。上海395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双节”销售总额64.3亿元,分别比今年春节、“五一”假期销售增速低4.8和2.4个百分点;广州十二大零售企业吸引9.12亿元,同比下降8.86%。杭州零售业被形容为史上最糟糕的黄金周。杭州大厦、杭州百货、银泰武林店、银泰西湖店、白洁店累计销售额4.43亿元,同比下降8.68%,杭州11家超市累计销售额1.28亿元,同比仅增长4.73%。

零售业可谓哀痛。然而,各种风险因素正在上升。根据中国连锁加盟协会和德勤联合调查,连锁零售企业的人工成本增加了26%,租赁成本增加了10%,因此成本增加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这五年恰逢零售企业物业租赁到期高峰期,存在成本大幅增加、未来续租不可控的风险。

零售业的颓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在长假期间的增长很可能只是短期的好时机。国信证券近日发布研究报告,报告还指出,今年黄金周一线城市消费增速下滑,业务分化明显,其中百货销售萎缩。二三线城市虽然暂时还能保持较高水平,但短期内并不构成消费主力。

这意味着消费需求不足可能会长期存在。必须注意的是,消费萎缩是经济下行过程中的必然结果,零售企业业绩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非常高。至少目前来看,形势依然残酷,四季度整体市场形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使是未来两三年,市场也很难强劲反弹,行业低迷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零售行业将继续在绿色业绩中挣扎,但耐心等待转折点的到来。

值得关注的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仍有零售企业逆市而行。人人音乐旗下区域企业BBK 1-9月实现营业收入73.78亿元,同比增长17.42%;营业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33.29%。部分地区中小企业表现也相当亮眼。位于安徽合肥的贾立安超市门店不多,分布在合肥郊区及周边县。有两个面积4000 ~ 6000平方米的大卖场,日销售额超过40万元。

这也充分说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恶劣环境下也能表现得更好。虽然有淡季和旺季的销售,市场情况也是喜忧参半,但对于企业来说,关键在于实力是否过硬,创新是否足够,打法风格是否得当,视角是否具有前瞻性。同时,危机也是检验企业真正战斗力的试金石。这恐怕是2012年残酷的现实,留给零售企业最值得深思的。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晚遇逆风。

用明末作家冯梦龙的话来描述2012年零售业的生活,再生动不过了。

事实上,2012年并不是一个好年份。大多数零售企业显然都意识到,往年不寻常的火爆现象在2012年春节期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很多企业往年的销售高峰可以持续到大年初七,但今年他们在大年初三左右提前“关门”,很多门店都过时了。全球经济持续衰退,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中国零售业。

中国人讲究颜色和好运。这一幕或许已经预示了零售业在2012年会有一些困难。

渠道成本的清理整顿让这个成本大增的行业雪上加霜——零售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或许,想说却不敢说。

没想到,今年“业绩下滑、利润下滑、亏损严重”成了零售业最常用的词汇。

被妖魔化

2012年,在零供关系中挣扎了十几年的渠道费,成为媒体、供应商和行业再次妖魔化零售行业的幌子。

一切都源于2011年底五部委发布的一份文件。

2011年12月19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印发《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清理整顿工作方案》,指出部分大型零售企业利用市场优势,以各种名义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加剧了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不公平贸易,增加了部分供应商的经营成本,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极易滋生商业贿赂。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

这使得2011年被误解的零售行业,在2012年新年伊始再次因为渠道成本成为众矢之的。

清理整顿过程中企业自查的数据也耐人寻味。2012年5月25日,商务部发布的消息显示,纳入清理整顿范围的76家企业中,有60家通过自查发现问题,涉及金额1.04亿元。

其实还是有16家企业认为自己没有问题,显然不尽如人意。

在几次协调会上,清理整顿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召集人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多次强调,零售企业违规收费是普遍现象,但程度不同。希望这些企业能够高度重视,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

五部委因清理整顿需要,决定将时间延长至2012年9月。

虽然只有76家大型零售企业被纳入整改范围,但整个零售行业如火如荼,人人自危。而这76家企业都要检查出一些问题。

2012年6月2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截至6月20日,已有71家企业主动报告了部分问题。涉案金额1.77亿元;其中,33家存在促销服务费不规范收取和使用问题,涉及金额约1.25亿元;44家公司存在违规收费问题,金额约5200万元;还有55家公司没有标价。

然而,在随后的场合,政府部门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2012年6月1日召开的大型零售商清理整顿座谈会上,姜增伟副部长在76家零售商负责人面前明确表示,政府鼓励零售商发展,允许收取合理合规的费用。但是,绝对禁止通过乱收费牟利。要做到市场透明,明码标价。

在9月13日举行的流通产业发展和市场供给保障新闻发布会上,姜增伟再次表示,零供给关系问题非常复杂,不仅零售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乱收费,实力雄厚的供应商和房地产开发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还指出,零供关系主要是滥用零售商的主导地位,收取不应收取的费用。但收费是普遍现象,治理的重点是不该收费的项目,如渠道费、违规收费等。

这些说法既表明了对零售商合理合规收费的认可,也指出了零供矛盾中一只手打不过声音的事实。

违规收费的现象自然存在,但这不仅是零售商的责任,也不是所有零售商都有问题。此外,针对发现的问题,零售商正在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已退或下一步将退的违规收费金额超过6100万元。沃尔玛、乐购等外资零售企业也在青岛等地表示,将退还其收取的不合理费用。

一些零售企业高管也表示支持政府部门要求零售商明确标注供应商收费价格。但这应该是相互的,也希望供应商明确标注零售商商品的价格,而不是搞“差别定价”“渠道差异”“地区差异”。事实上,今天往往是供应商的“小伎俩”制造了一些非法收费。

更值得注意的是,体育式的清理整顿不可能永远进行下去,也无法根治零供给的矛盾。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误解和分歧。这也让人们不得不更加担心2013年及以后的零供给关系。

而且,如果放大到市场经济的规则,与2012年严峻的经济环境相比,简直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

然而,许多人为此欢呼雀跃,仿佛可以借此机会“为城市之王摇旗呐喊”——他们认为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政府主管部门是这部剧的总导演,零售商是主角,哭泣的供应商最多还是配角,尽管他很努力。

某种程度上,这是另一种悲伤吗?

第1页

 

真可悲

谁也没想到演出会如此惨淡。

因为,在被称为最可怕的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中国零售业依然保持了近20%的增速,被誉为最能抵御经济危机的天然产业。

没想到,这个“神话”在2012年被轻松打破。

3月国美公布2011年年报,称净利率下降6.2%时,业内普遍认为这只是国美内部管理问题,阻碍了企业发展,最多也只是由于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导致家电连锁业务暂时困难。而且,其2011年的销售业绩达到598.21亿元(年报数据不包括约600家未上市门店和大众电器门店),同比仍增长17.5%。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巨头苏宁电器的业绩上升作为佐证:2011年苏宁电器净利率增长20.13%,达到48.2亿。

但一、二季度销量下滑,让零售企业感到压力很大。本报调查显示,2012年一、二季度,部分百货、家电、家居卖场销量下滑超过20%。然而,最能抵御经济下行的超市业态也严重下滑。比如人力、租金等经营成本的增加已经扣除,几乎停滞不前。

准备在百货行业大显身手的万达集团,也感受到了消费市场的寒意。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9月份的一次会议上承认,有三次下跌。包括万达百货在内的万达广场客流增速下滑,增速降至个位数,客单价下降。与此同时,品牌商家的扩张计划放缓。

零售业的“衰退”迅速扩展到所有企业和各种业态,已经失控。

9月1日,国美发布半年报。2012年上半年销售收入231.3亿元,同比下降22.4%;毛利37.85亿元,同比下降30.8%,净亏损5.01亿元。这也是国美九年来的第一次上半年亏损。与此同时,苏宁的半年报也显示,其上半年利润下降了近30%。

家电生意如此惨淡,超市生意也不能幸免。永辉超市201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净利润同比下降近30%;人人乐1-9月亏损7940万元,同比下降148.67%。

外资零售企业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最后,家得宝无法支持关闭所有门店,彻底退出中国市场。上半年CP莲花净利润下滑超过100%。乐购乐购也遭遇挫折,先后关闭了江苏常熟淮河店、泰州人民公园店、安徽蚌埠土山店、辽宁铁岭光宇店。包括家乐福、乐购在内的一些外资零售企业甚至爆料即将被国内企业收购,以至于双方在华CEO多次现身辟谣。

国庆期间,虽然部分地区零售业有所增长,但同比下滑的地区和企业也不少。上海395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双节”销售总额64.3亿元,分别比今年春节、“五一”假期销售增速低4.8和2.4个百分点;广州十二大零售企业吸引9.12亿元,同比下降8.86%。杭州零售业被形容为史上最糟糕的黄金周。杭州大厦、杭州百货、银泰武林店、银泰西湖店、白洁店累计销售额4.43亿元,同比下降8.68%,杭州11家超市累计销售额1.28亿元,同比仅增长4.73%。

零售业可谓哀痛。然而,各种风险因素正在上升。根据中国连锁加盟协会和德勤联合调查,连锁零售企业的人工成本增加了26%,租赁成本增加了10%,因此成本增加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这五年恰逢零售企业物业租赁到期高峰期,存在成本大幅增加、未来续租不可控的风险。

零售业的颓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在长假期间的增长很可能只是短期的好时机。国信证券近日发布研究报告,报告还指出,今年黄金周一线城市消费增速下滑,业务分化明显,其中百货销售萎缩。二三线城市虽然暂时还能保持较高水平,但短期内并不构成消费主力。

这意味着消费需求不足可能会长期存在。必须注意的是,消费萎缩是经济下行过程中的必然结果,零售企业业绩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非常高。至少目前来看,形势依然残酷,四季度整体市场形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使是未来两三年,市场也很难强劲反弹,行业低迷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零售行业将继续在绿色业绩中挣扎,但耐心等待转折点的到来。

值得关注的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仍有零售企业逆市而行。人人音乐旗下区域企业BBK 1-9月实现营业收入73.78亿元,同比增长17.42%;营业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33.29%。部分地区中小企业表现也相当亮眼。位于安徽合肥的贾立安超市门店不多,分布在合肥郊区及周边县。有两个面积4000 ~ 6000平方米的大卖场,日销售额超过40万元。

这也充分说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恶劣环境下也能表现得更好。虽然有淡季和旺季的销售,市场情况也是喜忧参半,但对于企业来说,关键在于实力是否过硬,创新是否足够,打法风格是否得当,视角是否具有前瞻性。同时,危机也是检验企业真正战斗力的试金石。这恐怕是2012年残酷的现实,留给零售企业最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