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中国企业生存环境诊断

作者:pycl888999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在技术快速普及、产品同质化竞争、行业生产过剩、营销结构过度、消费市场相对不足的背景下,今天的市场是国际化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正在形成,注重突出个人价值,注重速度、人才、创新、服务和互联网。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重大技术进步正在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增长,通信、营销和服务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它改变了财富的生产和积累方式,改变了商业游戏原有的规则。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层出不穷,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升级换代加速,个性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大规模个性化营销的要求更加鲜明,新的营销模式和营销手段不断涌现。面对这样的局面,传统行业和传统营销方式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新兴的高科技企业和网络企业也在经历着生存能力的严峻考验。

广告战、价格战、不计后果的服务承诺战还有效吗?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残酷的竞争环境、强大的竞争对手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企业如何调整战略?如何在传统中发展未来?这是每个企业和营销人员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市场生存环境的机遇与挑战

(a)全球经济一体化

汹涌澎湃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越来越明显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格局。在解决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利益冲突方面,国际贸易组织(世贸组织)似乎比联合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欧盟反倾销案得到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强烈反响,遥远的国外市场也成为了今天全国关注的焦点。

在世界和平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局部地区的战争和冲突对人们的影响甚至不如每隔几年一次的世界杯和奥运会那么有趣。在中国,新世纪之初的悉尼奥运会,能否在新世纪之末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中国政府、企业和人民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很多企业看来,这些都是捕捉商机的好消息。上半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萎缩,比沪深股市更受企业关注。

中国怎么了?在世界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似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总是被大洋彼岸的海风卷着。在“本土即国际”的中国市场,没有几千年农耕文化下的诗意自足,也没有昨日经济“夸张”下的无边狂躁。现在只有市场经济恢复后的赤裸裸的真相。

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不是“干旱”就是“洪水”,始终面临生存的挑战。出路是什么?出路在于结合本地需求,把握全球经济演进趋势,抓住市场转型机遇,实现组织创新和经营战略调整。

(二)企业国际化

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转折点,中国市场开始了更深层次的二次开放,吸引了港台地区,以及韩日欧美的跨国公司。从产品销售到投资建厂,从品牌推广到区域营销体系建设,从消费引导到企业文化传播,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紧密相连。过去几年,中国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中充斥着外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日常消费品到耐用消费品,从专业的办公通讯家电到汽车、飞机等先进交通工具,从咨询服务到金融保险...

国际企业在中国的强大力量正在催化中国市场的国际化。1999年国庆前夕,时代华纳集团旗下《财富》杂志在上海举办论坛,首次在中国举办全球企业巨头聚会。这是一个聚集财富的展览,也是世界500强实力的展示。跨国企业的壮阔,让国内“霸主”的管理者看到了“恐龙王国”的真实图景。实力的差距让中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舞台上还不成熟。如果不能尽快走向国际市场接受洗礼,让企业尽快实现国际化变革,反而会津津乐道于在国内市场争“你优我劣”,国内唯一的市场不足以让中国企业成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参天大树。

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进攻才是最安全的防守,只有“围魏救赵”。

(三)环境保护的全球化

近年来,关于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的话题越来越多,不祥新闻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地球温室效应、核辐射、植被荒漠化、淡水污染、城市废气,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如果人类的贪婪得不到遏制,我们所有的市场经济活动和绞尽脑汁、绞尽脑汁积累的财富,都会因为我们自己的不明智行为和傲慢自大而趋于毁灭。

“企业”作为人类发明的“经济恐龙”,只有食欲和贪婪,只关注成长和繁衍,没有对生存环境变化的感知,无法对全球环境保护负起责任,无法为环境保护做出创造性贡献。对于个体企业来说,在人类环保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会落后于时代,会被客户排斥,会被大众鄙视:对于企业群体和人类群体来说,因此,企业如果不承担环保责任,肯定不会有长远的市场前景。

(4)互联网引发了新经济

互联网的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但它给全球经济、文化、生活带来的变化是深刻而长远的。

我们一直设想建设“地球村”,人类的一个新部落,试图通过飞机、电话、货币的连接和统一,在地球村实现“千里为邻,地平线近”。但是,虽然我们可以方便轻松地交流,我们的业务也增加了,但是没有“摸遍全身”的感觉,也没有手指相连的感觉。

我们的身体可以“然而我感觉到神圣独角兽和谐的心跳”,因为它有神经经络。地球有60亿个拥有生命和智慧的“细胞”,却没有一个拥有整个生命的“经络神经”。试想,人类一旦拥有了相互交流、共享信息资源的神经信息系统,那将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而互联网就是人类家园中的经络神经。

1999年初,美国知识经济宠儿比尔·盖茨作为知识大使来到深圳,宣传他的“金星计划”,这是中国家电的信息化计划。盖茨的中国之行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中国消费者不熟悉的互联网新术语在短时间内对媒体和社会产生了影响。中国企业家深爱“一网打尽”,有“触网即死”的悲情。

互联网吸引了“电子时代”。从美国硅谷、香港数码港,到北京中关村、深圳高交会,一群年轻的知识“斗牛士”在短时间内演绎了许多“知识改变财富,知识积累财富”的现代传奇。像空燃气、水一样,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到传统社会组织与人之间的每一个环节。

观念的丰富和深化必然带来人们观念的变化,而观念的变化又必然带来人们行为的变化。政府、企业、消费者乃至各行各业都在悄然进行着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相关的“嬗变”。互联网引发的新经济模式转型,将激发持续的连锁反应。对于21世纪的人类社会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五)高科技与过剩经济并存

1999年10月中旬,首届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朱镕基总理亲自前往深圳;今年8月20日,一年一度的国际计算机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主席亲自出席。这两个与高新技术相关的展览引起了中国政府首脑的极大关注。去年以来,从网络技术到微电子技术,从超导材料到纳米技术,从绿色环保技术到基因工程,人类以多种方式进行科技创新。由于市场竞争的强大牵引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不断追求,很多企业对高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大,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已经被IT行业接受的摩尔定律,越来越适合竞争更激烈的行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地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由于产品创新步伐加快,企业高新技术设备投资折旧加速,市场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从新技术在企业的创新应用到竞争对手的跨越式超越,出现了技术快速更新、产品快速淘汰的新局面。从过度投资到大规模生产过剩,企业技术产品的同步化、同质化,竞争产品的可替代性,以及服务、渠道、营销模式的相似性,所有行业都造成了旷日持久的降价竞争,很多以消费品为主体的竞争行业进入了微利经营时代。

二,中国企业的困境和艰难

(一)中国传统企业的困境

所谓中国传统企业,是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以民用消费品为代表,以传统方式实现大规模制造和销售的企业。它是与建立在高科技和互联网基础上的企业相对应的企业组织体系,以未来前景为主要目标。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20年,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家电、通信、IT、食品、服务等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密切相关的产品和企业,经过90年代旷日持久的市场竞争和淘汰大战,进入成熟的市场结构,进入真正的规模经营和低利润运营格局。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发展还不成熟和完善,传统计划经济造成的碎片化和重复建设,以及对市场规则的地方保护主义,都给各行业的优化竞争和新格局重构带来了障碍,导致许多国有背景的企业多年“淘而不消、死而不僵”,成为市场上的“风尘仆仆”。从家电企业的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刚刚开放复苏,市场需求远大于企业的供给能力,这为中国家电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新企业、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产品就有上百个品牌。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家电品牌进入和渗透中国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中国企业开始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试图学习和实践现代企业的竞争手段,如CI形象导入、品牌建设、营销网络建设和企业文化等。海尔、联想、TCL、长虹、康佳、春兰、美的、小天鹅、海信、科龙、创维、格力、格兰仕等优秀企业脱颖而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市场上较为活跃、逐渐成熟的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然而,正是这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新一代民族工业企业,陷入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价格战、广告战、渠道战、低水平服务承诺战。许多企业想通过市场竞争的一揽子计划来解决问题,但这往往违背初衷。与此同时,外资品牌也像洪水一样,逐渐扩大在城市的市场份额。国内同行不计成本的降价战让自己陷入了泥潭。

“外驱”是以中国家电企业为代表的民族产业的市场环境。产能严重逃序、产品同质化成为许多中国传统企业突破市场危险、超越自我的瓶颈。

(2)互联网公司的担忧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企业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以综合门户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暴增。1999年,美国纳斯达克互联网股票的看涨,为新网络经济送来福音。

由于中国传统经济缺乏长期的市场化积累,中国传统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实力差距拉大,这是几百年工业化历史上的一个差距。上海财富论坛与大象相比,就像一只蜗牛。而互联网只是近几年的事。互联网的诞生就像是本世纪末的一大奇迹。就连比尔·盖茨这样的“新皇帝”在互联网诞生的初期也没有摸过他的头。虽然微软公司的整体业务迅速向互联网转型,但速度已经慢了半拍。韦尔奇作为世界传统企业第一帝国通用电气(GE)的总裁,带领GE进行了一场从触网、入网到控网的彻底革命,直到1999年,才被家庭网购奇迹、亚马逊网上书店、思科崛起、太阳公司的繁荣所强烈震动。

这两年,在美国硅谷创业发财的神话在中国一直很流行,我们黄皮肤的同行也不缺解读这个神话的人。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财富的神话似乎触手可及。从杨致远到张朝阳,从王志东到丁磊,互联网的精彩故事激发了新经济时代“王侯将相胜王侯”的豪情。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国内的网站建设是“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上来,吹开万年梨树的花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独立网站公司超过2.7万家,新网站仍在诞生。很多互联网公司的CEO都是以吸引眼球为目标,无利可图,无成本宣传,用新媒体反哺传统媒体。“圈钱烧钱圈钱烧钱耗资源”的网络行为,似乎在诠释一种以“网络”为图腾的新世纪拜物教。

今年春节刚过,以美国纳斯达克为代表的全球互联网股票市场就陷入低迷,互联网公司股价较最高价缩水过半。随着泡沫的破灭,媒体对互联网企业大呼小叫,互联网的神话似乎遥不可及,让人怀疑。欧洲著名网站BOO.COM的倒闭,美国亚马逊书店、著名网站TOM.COM、国内著名门户网站的巨额亏损,让人看到了平静之下大多数网站的生计堪忧。这就像一个晴天霹雳,对于那些想在短时间内创业的“当代淘金者”来说是一个打击。曾经对互联网充满热情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也已经转移了。关注的焦点不再是一般的门户网站,而是更具神奇魅力的新型网络商业模式,或者是与传统商业相结合能够快速创造利润的“鼠标+水泥”商业模式。那些仍在纳斯达克路上冲刺的“新长征突击者”不禁感受到了网络世界的变化。

互联网虽然被公认为21世纪新经济的“皇太子”,但现在却处于黎明前的黑夜和摆脱困境前的饥寒交迫之中。今天,明天的“皇太子”必须具备“布衣”一样的生存能力。因此,传统商业中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如生存能力、有效的商业模式和运营计划、盈利点等,终于被放到了网络企业CEO的桌面上,成为新的热点话题。然而,有多少人能坚持到天亮?

3.生存能力是企业决策的最终标准

企业作为经济圈中的“生命体”,要遵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盛到衰的基本生活规律。失败是必然的,但胜利只是偶然的。生存能力是不可忽视的核心问题。在险恶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始终是企业的两大命题。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以不可再生资源高消耗为特征的传统产业越来越难以支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高消费带来的高成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美国未来学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如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决策的重要原则,为乱采乱放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没有发展就不可能生存,过度发展就会危及生存。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悖论,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企业只要一诞生,就一直被绑在市场的战车上。面对每一年、每一个月、每一天的成长目标,我们一点都不能懈怠,只有勇往直前。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建立核心生存能力是关键。

所谓核心生存能力,就是维持企业生存的最基本的技术、设备和资源条件。从投资到管理,从就业到市场开发,稳健的金融政策,审慎的决策,务实的商业计划,稳健的基础设施和管理等。,都是支撑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企业成立的初始阶段是资本积累期。很多企业为了日常的“吃饭问题”而奔波。管理者亲力亲为,精打细算,如履薄冰,有危机感。当一个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在进行多元化投资、开拓新领域时,危机感弱,决策轻率。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三思。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多次表示,“我们不做不确定的事情。”可见,无论企业有多大,无论准备不足还是仓促上马,都有可能被打败。

面对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挑战,如果企业决策者不能审时度势,量力而行,从长计议,可能会贪图一时之机,忘记了自己有限的生存成本。这种赌徒心态会毁掉企业的根基。如今,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人们就没有见过这种战斗。缺乏远见的冲动和国企的心态往往导致大打出手,用“降价”、“跳楼”、“免费午餐”等割肉手段换取市场的暂时优势,偏好市场量而非金融账户,偏好市场份额而非利润率。这样一来,企业的核心生存能力受到严重伤害,导致很多企业倒闭一些互联网公司对客户、需求和服务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选择“烧钱吸引眼球”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追求“点击率”,实现“圈钱上市”的目标,完全背离了正常的企业行为和企业基本生存规则。

作为企业,形式和业务内容可以不同,但本质没有区别。如何认识和服务顾客?如何建立基本的商业模式?如何进行有效的营销推广?如何整合转化资源,创造企业增值等。,是互联网企业必须正视的基本问题,也是互联网企业生存的核心问题。

虽然我们经常谈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但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核心生存能力。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从未真正见识过市场大风大浪的经营者,应该停下脚步,三思而后行,走可持续生存之路,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永远不会过时。

我很欣赏海信集团总裁周厚健的一句话:“海信应该更强,而不是更大。只有你强大了,你才能变得更大。”。

强,是企业最终的决策标准。

在技术快速普及、产品同质化竞争、行业生产过剩、营销结构过度、消费市场相对不足的背景下今天的市场是国际化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正在形成,注重突出个人价值,注重速度、人才、创新、服务和互联网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重大技术进步正在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增长,通信、营销和服务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它改变了财富的生产和积累方式,改变了商业游戏原有的规则。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层出不穷,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升级换代加速,个性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大规模个性化营销的要求更加鲜明,新的营销模式和营销手段不断涌现。面对这样的局面,传统行业和传统营销方式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新兴的高科技企业和网络企业也在经历着生存能力的严峻考验。

广告战、价格战、不计后果的服务承诺战还有效吗?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残酷的竞争环境、强大的竞争对手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企业如何调整战略?如何在传统中发展未来?这是每个企业和营销人员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市场生存环境的机遇与挑战

(a)全球经济一体化

汹涌澎湃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越来越明显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格局。在解决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利益冲突方面,国际贸易组织(世贸组织)似乎比联合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欧盟反倾销案得到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强烈反响,遥远的国外市场也成为了今天全国关注的焦点。

在世界和平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局部地区的战争和冲突对人们的影响甚至不如每隔几年一次的世界杯和奥运会那么有趣。在中国,新世纪之初的悉尼奥运会,能否在新世纪之末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中国政府、企业和人民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很多企业看来,这些都是捕捉商机的好消息。上半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萎缩,比沪深股市更受企业关注。

中国怎么了?在世界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似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总是被大洋彼岸的海风卷着。在“本土即国际”的中国市场,没有几千年农耕文化下的诗意自足,也没有昨日经济“夸张”下的无边狂躁。现在只有市场经济恢复后的赤裸裸的真相。

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不是“干旱”就是“洪水”,始终面临生存的挑战。出路是什么?出路在于结合本地需求,把握全球经济演进趋势,抓住市场转型机遇,实现组织创新和经营战略调整。

(二)企业国际化

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转折点,中国市场开始了更深层次的二次开放,吸引了港台地区,以及韩日欧美的跨国公司。从产品销售到投资建厂,从品牌推广到区域营销体系建设,从消费引导到企业文化传播,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紧密相连。过去几年,中国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中充斥着外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日常消费品到耐用消费品,从专业的办公通讯家电汽车、飞机等先进交通工具,从咨询服务到金融保险...

国际企业在中国的强大力量正在催化中国市场的国际化。1999年国庆前夕,时代华纳集团旗下《财富》杂志在上海举办论坛,首次在中国举办全球企业巨头聚会。这是一个聚集财富的展览,也是世界500强实力的展示。跨国企业的壮阔,让国内“霸主”的管理者看到了“恐龙王国”的真实图景。实力的差距让中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舞台上还不成熟。如果不能尽快走向国际市场接受洗礼,让企业尽快实现国际化变革,反而会津津乐道于在国内市场争“你优我劣”,国内唯一的市场不足以让中国企业成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参天大树。

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进攻才是最安全的防守,只有“围魏救赵”。

(三)环境保护的全球化

近年来,关于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的话题越来越多,不祥新闻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地球温室效应、核辐射、植被荒漠化、淡水污染、城市废气,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如果人类的贪婪得不到遏制,我们所有的市场经济活动和绞尽脑汁、绞尽脑汁积累的财富,都会因为我们自己的不明智行为和傲慢自大而趋于毁灭。

“企业”作为人类发明的“经济恐龙”,只有食欲和贪婪,只关注成长和繁衍,没有对生存环境变化的感知,无法对全球环境保护负起责任,无法为环境保护做出创造性贡献。对于个体企业来说,在人类环保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会落后于时代,会被客户排斥,会被大众鄙视:对于企业群体和人类群体来说,因此,企业如果不承担环保责任,肯定不会有长远的市场前景

(4)互联网引发了新经济

互联网的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但它给全球经济、文化、生活带来的变化是深刻而长远的。

我们一直设想建设“地球村”,人类的一个新部落,试图通过飞机、电话、货币的连接和统一,在地球村实现“千里为邻,地平线近”。但是,虽然我们可以方便轻松地交流,我们的业务也增加了,但是没有“摸遍全身”的感觉,也没有手指相连的感觉。

我们的身体可以“然而我感觉到神圣独角兽和谐的心跳”,因为它有神经经络。地球有60亿个拥有生命和智慧的“细胞”,却没有一个拥有整个生命的“经络神经”。试想,人类一旦拥有了相互交流、共享信息资源的神经信息系统,那将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而互联网就是人类家园中的经络神经。

1999年初,美国知识经济宠儿比尔·盖茨作为知识大使来到深圳,宣传他的“金星计划”,这是中国家电的信息化计划。盖茨的中国之行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中国消费者不熟悉的互联网新术语在短时间内对媒体和社会产生了影响。中国企业家深爱“一网打尽”,有“触网即死”的悲情。

互联网吸引了“电子时代”。从美国硅谷、香港数码港,到北京中关村、深圳高交会,一群年轻的知识“斗牛士”在短时间内演绎了许多“知识改变财富,知识积累财富”的现代传奇。像空燃气、水一样,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到传统社会组织与人之间的每一个环节。

观念的丰富和深化必然带来人们观念的变化,而观念的变化又必然带来人们行为的变化。政府、企业、消费者乃至各行各业都在悄然进行着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相关的“嬗变”。互联网引发的新经济模式转型,将激发持续的连锁反应。对于21世纪的人类社会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五)高科技与过剩经济并存

1999年10月中旬,首届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朱镕基总理亲自前往深圳;今年8月20日,一年一度的国际计算机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主席亲自出席。这两个与高新技术相关的展览引起了中国政府首脑的极大关注。去年以来,从网络技术到微电子技术,从超导材料到纳米技术,从绿色环保技术到基因工程,人类以多种方式进行科技创新。由于市场竞争的强大牵引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不断追求,很多企业对高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大,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已经被IT行业接受的摩尔定律,越来越适合竞争更激烈的行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地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由于产品创新步伐加快,企业高新技术设备投资折旧加速,市场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从新技术在企业的创新应用到竞争对手的跨越式超越,出现了技术快速更新、产品快速淘汰的新局面。从过度投资到大规模生产过剩,企业技术产品的同步化、同质化,竞争产品的可替代性,以及服务、渠道、营销模式的相似性,所有行业都造成了旷日持久的降价竞争,很多以消费品为主体的竞争行业进入了微利经营时代。

二,中国企业的困境和艰难

(一)中国传统企业的困境

所谓中国传统企业,是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以民用消费品为代表,以传统方式实现大规模制造和销售的企业。它是与建立在高科技和互联网基础上的企业相对应的企业组织体系,以未来前景为主要目标。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20年,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家电、通信、IT、食品、服务等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密切相关的产品和企业,经过90年代旷日持久的市场竞争和淘汰大战,进入成熟的市场结构,进入真正的规模经营和低利润运营格局。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发展还不成熟和完善,传统计划经济造成的碎片化和重复建设,以及对市场规则的地方保护主义,都给各行业的优化竞争和新格局重构带来了障碍,导致许多国有背景的企业多年“淘而不消、死而不僵”,成为市场上的“风尘仆仆”。从家电企业的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刚刚开放复苏,市场需求远大于企业的供给能力,这为中国家电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新企业、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产品就有上百个品牌。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家电品牌进入和渗透中国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中国企业开始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试图学习和实践现代企业的竞争手段,如CI形象导入、品牌建设、营销网络建设和企业文化等。海尔、联想、TCL、长虹、康佳、春兰、美的、小天鹅、海信、科龙、创维、格力、格兰仕等优秀企业脱颖而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市场上较为活跃、逐渐成熟的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然而,正是这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新一代民族工业企业,陷入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价格战、广告战、渠道战、低水平服务承诺战。许多企业想通过市场竞争的一揽子计划来解决问题,但这往往违背初衷。与此同时,外资品牌也像洪水一样,逐渐扩大在城市的市场份额。国内同行不计成本的降价战让自己陷入了泥潭。

“外驱”是以中国家电企业为代表的民族产业的市场环境。产能严重逃序、产品同质化成为许多中国传统企业突破市场危险、超越自我的瓶颈。

(2)互联网公司的担忧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企业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以综合门户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暴增。1999年,美国纳斯达克互联网股票的看涨,为新网络经济送来福音。

由于中国传统经济缺乏长期的市场化积累,中国传统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实力差距拉大,这是几百年工业化历史上的一个差距。上海财富论坛与大象相比,就像一只蜗牛。而互联网只是近几年的事。互联网的诞生就像是本世纪末的一大奇迹。就连比尔·盖茨这样的“新皇帝”在互联网诞生的初期也没有摸过他的头。虽然微软公司的整体业务迅速向互联网转型,但速度已经慢了半拍。韦尔奇作为世界传统企业第一帝国通用电气(GE)的总裁,带领GE进行了一场从触网、入网到控网的彻底革命,直到1999年,才被家庭网购奇迹、亚马逊网上书店、思科崛起、太阳公司的繁荣所强烈震动。

这两年,在美国硅谷创业发财的神话在中国一直很流行,我们黄皮肤的同行也不缺解读这个神话的人。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财富的神话似乎触手可及。从杨致远到张朝阳,从王志东到丁磊,互联网的精彩故事激发了新经济时代“王侯将相胜王侯”的豪情。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国内的网站建设是“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上来,吹开万年梨树的花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独立网站公司超过2.7万家,新网站仍在诞生。很多互联网公司的CEO都是以吸引眼球为目标,无利可图,无成本宣传,用新媒体反哺传统媒体。“圈钱烧钱圈钱烧钱耗资源”的网络行为,似乎在诠释一种以“网络”为图腾的新世纪拜物教。

今年春节刚过,以美国纳斯达克为代表的全球互联网股票市场就陷入低迷,互联网公司股价较最高价缩水过半。随着泡沫的破灭,媒体对互联网企业大呼小叫,互联网的神话似乎遥不可及,让人怀疑。欧洲著名网站BOO.COM的倒闭,美国亚马逊书店、著名网站TOM.COM、国内著名门户网站的巨额亏损,让人看到了平静之下大多数网站的生计堪忧。这就像一个晴天霹雳,对于那些想在短时间内创业的“当代淘金者”来说是一个打击。曾经对互联网充满热情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也已经转移了。关注的焦点不再是一般的门户网站,而是更具神奇魅力的新型网络商业模式,或者是与传统商业相结合能够快速创造利润的“鼠标+水泥”商业模式。那些仍在纳斯达克路上冲刺的“新长征突击者”不禁感受到了网络世界的变化。

互联网虽然被公认为21世纪新经济的“皇太子”,但现在却处于黎明前的黑夜和摆脱困境前的饥寒交迫之中。今天,明天的“皇太子”必须具备“布衣”一样的生存能力。因此,传统商业中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如生存能力、有效的商业模式和运营计划、盈利点等,终于被放到了网络企业CEO的桌面上,成为新的热点话题。然而,有多少人能坚持到天亮?

3.生存能力是企业决策的最终标准

企业作为经济圈中的“生命体”,要遵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盛到衰的基本生活规律。失败是必然的,但胜利只是偶然的。生存能力是不可忽视的核心问题。在险恶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始终是企业的两大命题。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以不可再生资源高消耗为特征的传统产业越来越难以支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高消费带来的高成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美国未来学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如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决策的重要原则,为乱采乱放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没有发展就不可能生存,过度发展就会危及生存。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悖论,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企业只要一诞生,就一直被绑在市场的战车上。面对每一年、每一个月、每一天的成长目标,我们一点都不能懈怠,只有勇往直前。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建立核心生存能力是关键。

所谓核心生存能力,就是维持企业生存的最基本的技术、设备和资源条件。从投资到管理,从就业到市场开发,稳健的金融政策,审慎的决策,务实的商业计划,稳健的基础设施和管理等。,都是支撑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企业成立的初始阶段是资本积累期。很多企业为了日常的“吃饭问题”而奔波。管理者亲力亲为,精打细算,如履薄冰,有危机感。当一个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在进行多元化投资、开拓新领域时,危机感弱,决策轻率。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三思。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多次表示,“我们不做不确定的事情。”可见,无论企业有多大,无论准备不足还是仓促上马,都有可能被打败。

面对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挑战,如果企业决策者不能审时度势,量力而行,从长计议,可能会贪图一时之机,忘记了自己有限的生存成本。这种赌徒心态会毁掉企业的根基。如今,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人们就没有见过这种战斗。缺乏远见的冲动和国企的心态往往导致大打出手,用“降价”、“跳楼”、“免费午餐”等割肉手段换取市场的暂时优势,偏好市场量而非金融账户,偏好市场份额而非利润率。这样一来,企业的核心生存能力受到严重伤害,导致很多企业倒闭一些互联网公司对客户、需求和服务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选择“烧钱吸引眼球”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追求“点击率”,实现“圈钱上市”的目标,完全背离了正常的企业行为和企业基本生存规则。

作为企业,形式和业务内容可以不同,但本质没有区别。如何认识和服务顾客?如何建立基本的商业模式?如何进行有效的营销推广?如何整合转化资源,创造企业增值等。,是互联网企业必须正视的基本问题,也是互联网企业生存的核心问题。

虽然我们经常谈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但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核心生存能力。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从未真正见识过市场大风大浪的经营者,应该停下脚步,三思而后行,走可持续生存之路,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永远不会过时。

我很欣赏海信集团总裁周厚健的一句话:“海信应该更强,而不是更大。只有你强大了,你才能变得更大。”。

强,是企业最终的决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