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零售:走出自己的特色

作者:luo13758224974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消费心理的个性化,社会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为了让这些产品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到达目标人群,商业作为连接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流通环节,正在不断更新自身形态,改变销售模式。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作为商品流通最后环节的零售业,那么零售业必然会成为流通中最具竞争力的部分。

中国零售业将如何发展变化?或许从亚太地区整体零售发展趋势到中国走在前列的上海具体零售行业的变化,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亚太地区零售业发展趋势

趋势一:零售市场高度集中、规模化

从市场份额来看,近年来零售行业在亚洲表现出相当的集中度,少数大型零售商掌握了当地市场,拥有垄断市场份额。换句话说,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亚太地区零售业的绝对集中度指数CRn已经处于非常高的水平。1997年,香港前五大零售商的销售额达到总销售额的70%,而新加坡和台湾省的销售额均超过35%,这可能与该地区的区域规模有关。但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业发展水平来看,零售市场高度集中是亚太地区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来看一个衡量一个国家零售业规模的重要指标——每个零售店平均覆盖的消费者人数:1996年,日本单店覆盖人数在亚太地区国家中排名第一,达到1560人,基本上是同期中国250人的6倍。众所周知,日本的零售购物环境享誉全球,这与其零售业务的规模密不可分。

趋势二:传统零售业态优势逐渐弱化,新零售业态蓬勃发展

首先,亚太地区的传统零售形式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传统零售门店数量均超过当地零售门店总数的50%。1996年的统计显示,在亚洲国家中,中国传统杂货零售店(非自动化超市和便利店)的相应比例最高,占99.8%;新加坡最低的对应数据也超过一半,为68%。

其次,虽然传统零售行业仍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但不可忽视的是,以自动超市、便利店为代表的新兴零售店正在崛起。根据1996年香港超级市场和便利店的数量统计,1992年至1996年,超级市场和便利店的数量分别增加了25%和26%,而同期传统杂货店的数量减少了1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传统零售业正在逐渐被新的零售店所取代,其优势也在逐渐减弱。

趋势三:大型、超大型门店和仓储式门店快速增加

近年来,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大型、超大型折扣店和仓储式门店数量不断增加。据有关数据显示,到1997年,台湾省、泰国和韩国的大型和超大型商店和仓库数量依次位居亚太地区前三,其中台湾省和泰国为69家,韩国为60家。以台湾省为例,从1976年的1家到1997年的69家,平均每年都有六七家大型折扣店和仓储式门店开业。考虑到台湾省本土零售市场的饱和,这种发展速度只能用“迅猛”来形容。

趋势4:跨国企业的扩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从事零售贸易的大型跨国企业出于各种原因加大了开拓亚洲市场的力度。以家乐福为例。由于法国国内市场饱和,竞争激烈,法国政府为了保护传统的中小零售企业,制定了严格限制大型零售店开业的法律法规。它规定,所有面积超过300平方米(上限为1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店都必须由7人组成的商业设施委员会批准。法国大型超市的数量从1995年的12家急剧下降到1996年的7家和1997年的6家,甚至有一家超市在1998年没有获准建设。海外销售逐渐成为家乐福总销售额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为了与美国沃尔玛竞争,开拓和抢占广阔的亚洲市场,也是家乐福等欧洲跨国零售企业拓展亚太市场的目的。

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零售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一定差距。但由于区域内人文背景相同,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方向不会偏离整个亚太地区的整体趋势。事实上,中国一些前沿城市在零售商业形式上积极创新,力求变革。

上海零售形式的变化

一、“三超”趋势

大规模的一次性购买和小规模的频繁购买对现代上海家庭来说同样重要,以超市和大卖场为代表的零售店规模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的变化。

目前,上海有80多家大型外资零售门店,年销售额占上海全年商业销售总额的8%,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这些欧洲零售商在上海设立大型零售店,形成了“超大型、超完整、超价值”的趋势。

从近几年外资在上海开设的大型超市、大卖场来看,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多层结构的不在少数,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包括华联、联华、农工商在内的国有连锁超市也开设了大卖场。虽然两者在购物环境和管理上存在一定差距,但规模化趋势不变。

第一,产品类别齐全。今天的大卖场里有小家电和大家电。第二,类别放置科学。随着商品种类的增长,对货架摆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大型商店中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商品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的摆放、详细的导购标识和专门的导购方案,已经成为当前大型零售超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各种相关服务。如今,上海所有的大型超市和大卖场都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餐饮、娱乐和休闲服务,为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

由于进货渠道的特点,大型超市和大卖场的价格优势容易展现给消费者,但进货渠道的同质化和价格优势不足以将其与同市场其他企业区分开来。目前,在竞争激烈的上海零售市场,如何让各种附加服务增值成为新趋势之一。定期、直接DM给消费者,客户会员制,甚至固定免费班车,各种增值服务不仅让自己的企业覆盖更大的地理区域,也覆盖了消费者更重要、更广阔的心理区域。

二、专业零售企业的特点及连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零售行业必然会出现专门零售某些产品的店铺。上海的专业零售业务正在走专业化、专业化、服务连锁化的发展道路。

以眼镜制备行业为例,日资的“巴黎三城”凭借自身的专业性成为其中的佼佼者,美资的“美国眼镜城”凭借快捷、便捷、特色的服务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外国零售商几乎以连锁店的形式覆盖了上海相当大的区域。针对外资零售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挑战,以吴公司为代表的上海本土专业零售商也在积极探索一条连锁特色经营之路。吴公司坚持“卖与修”的专业服务,发展连锁经营形式。目前,吴公司在上海有14家连锁店,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其连锁特色经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三,建立主题商圈

如今,百货商店这一上海传统的零售商业形式正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尤其是大型超市和大卖场。单一的百货公司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求发展。

相应地,如果将几个位于同一条街上、相互连接的百货公司圈起来,赋予一定的主题,并配以相应的文化氛围,就能形成“商圈”,就能给商业街打上烙印,其联合效应对于上海的零售商业无疑是积极有效的。比如南京路步行街以“中国第一商业街”为主题,购物环境好,具有旅游功能,带动了全圈各类零售百货的销售增长;四川北路串联其地理区域内的专业专营店,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街道,以价格优势作为整个商圈的实力;又如淮海路商业街,以高品位、高价格为特色,是时尚购物的首选。

当然,商圈的发展必须注重其主题的鲜明性和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商圈鲜明的主题必须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比如南京路的目标群体是外地游客,四川路是上海本地的工薪阶层,淮海路是白领时尚购物的首选。同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将为商圈购物人群带来便利,有利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最终有利于商圈个体零售商的发展。

把握趋势,创新发展

中国各地情况不同,由于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心理的差异,零售行业会采取不同的形式。但我们认为,中国零售业在规模(连锁)、服务专业化、品牌化方面的大趋势不会因地区而改变。把握这一趋势,同时创新发展,对中国零售商业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消费心理的个性化,社会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为了让这些产品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到达目标人群,商业作为连接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流通环节,正在不断更新自身形态,改变销售模式。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作为商品流通最后环节的零售业,那么零售业必然会成为流通中最具竞争力的部分。

中国零售业将如何发展变化?或许从亚太地区整体零售发展趋势到中国走在前列的上海具体零售行业的变化,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亚太地区零售业发展趋势

趋势一:零售市场高度集中、规模化

从市场份额来看,近年来零售行业在亚洲表现出相当的集中度,少数大型零售商掌握了当地市场,拥有垄断市场份额。换句话说,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亚太地区零售业的绝对集中度指数CRn已经处于非常高的水平。1997年,香港前五大零售商的销售额达到总销售额的70%,而新加坡和台湾省的销售额均超过35%,这可能与该地区的区域规模有关。但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业发展水平来看,零售市场高度集中是亚太地区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来看一个衡量一个国家零售业规模的重要指标——每个零售店平均覆盖的消费者人数:1996年,日本单店覆盖人数在亚太地区国家中排名第一,达到1560人,基本上是同期中国250人的6倍。众所周知,日本的零售购物环境享誉全球,这与其零售业务的规模密不可分。

趋势二:传统零售业态优势逐渐弱化,新零售业态蓬勃发展

首先,亚太地区的传统零售形式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传统零售门店数量均超过当地零售门店总数的50%。1996年的统计显示,在亚洲国家中,中国传统杂货零售店(非自动化超市和便利店)的相应比例最高,占99.8%;新加坡最低的对应数据也超过一半,为68%。

其次,虽然传统零售行业仍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但不可忽视的是,以自动超市、便利店为代表的新兴零售店正在崛起。根据1996年香港超级市场和便利店的数量统计,1992年至1996年,超级市场和便利店的数量分别增加了25%和26%,而同期传统杂货店的数量减少了1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传统零售业正在逐渐被新的零售店所取代,其优势也在逐渐减弱。

趋势三:大型、超大型门店和仓储式门店快速增加

近年来,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大型、超大型折扣店和仓储式门店数量不断增加。据有关数据显示,到1997年,台湾省、泰国和韩国的大型和超大型商店和仓库数量依次位居亚太地区前三,其中台湾省和泰国为69家,韩国为60家。以台湾省为例,从1976年的1家到1997年的69家,平均每年都有六七家大型折扣店和仓储式门店开业。考虑到台湾省本土零售市场的饱和,这种发展速度只能用“迅猛”来形容。

趋势4:跨国企业的扩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从事零售贸易的大型跨国企业出于各种原因加大了开拓亚洲市场的力度。以家乐福为例。由于法国国内市场饱和,竞争激烈,法国政府为了保护传统的中小零售企业,制定了严格限制大型零售店开业的法律法规。它规定,所有面积超过300平方米(上限为1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店都必须由7人组成的商业设施委员会批准。法国大型超市的数量从1995年的12家急剧下降到1996年的7家和1997年的6家,甚至有一家超市在1998年没有获准建设。海外销售逐渐成为家乐福总销售额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为了与美国沃尔玛竞争,开拓和抢占广阔的亚洲市场,也是家乐福等欧洲跨国零售企业拓展亚太市场的目的。

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零售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一定差距。但由于区域内人文背景相同,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方向不会偏离整个亚太地区的整体趋势。事实上,中国一些前沿城市在零售商业形式上积极创新,力求变革。

上海零售形式的变化

一、“三超”趋势

大规模的一次性购买和小规模的频繁购买对现代上海家庭来说同样重要,以超市和大卖场为代表的零售店规模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的变化。

目前,上海有80多家大型外资零售门店,年销售额占上海全年商业销售总额的8%,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这些欧洲零售商在上海设立大型零售店,形成了“超大型、超完整、超价值”的趋势。

从近几年外资在上海开设的大型超市、大卖场来看,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多层结构的不在少数,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包括华联、联华、农工商在内的国有连锁超市也开设了大卖场。虽然两者在购物环境和管理上存在一定差距,但规模化趋势不变。

第一,产品类别齐全。今天的大卖场里有小家电和大家电。第二,类别放置科学。随着商品种类的增长,对货架摆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大型商店中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商品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的摆放、详细的导购标识和专门的导购方案,已经成为当前大型零售超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各种相关服务。如今,上海所有的大型超市和大卖场都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餐饮、娱乐和休闲服务,为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

由于进货渠道特点,大型超市和大卖场的价格优势容易展现给消费者,但进货渠道的同质化和价格优势不足以将其与同市场其他企业区分开来。目前,在竞争激烈的上海零售市场,如何让各种附加服务增值成为新趋势之一。定期、直接DM给消费者,客户会员制,甚至固定免费班车,各种增值服务不仅让自己的企业覆盖更大的地理区域,也覆盖了消费者更重要、更广阔的心理区域。

二、专业零售企业的特点及连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零售行业必然会出现专门零售某些产品的店铺。上海的专业零售业务正在走专业化、专业化、服务连锁化的发展道路。

眼镜制备行业为例,日资的“巴黎三城”凭借自身的专业性成为其中的佼佼者,美资的“美国眼镜城”凭借快捷、便捷、特色的服务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外国零售商几乎以连锁店的形式覆盖了上海相当大的区域。针对外资零售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挑战,以吴公司为代表的上海本土专业零售商也在积极探索一条连锁特色经营之路。吴公司坚持“卖与修”的专业服务,发展连锁经营形式。目前,吴公司在上海有14家连锁店,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其连锁特色经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三,建立主题商圈

如今,百货商店这一上海传统的零售商业形式正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尤其是大型超市和大卖场。单一的百货公司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求发展。

相应地,如果将几个位于同一条街上、相互连接的百货公司圈起来,赋予一定的主题,并配以相应的文化氛围,就能形成“商圈”,就能给商业街打上烙印,其联合效应对于上海的零售商业无疑是积极有效的。比如南京路步行街以“中国第一商业街”为主题,购物环境好,具有旅游功能,带动了全圈各类零售百货的销售增长;四川北路串联其地理区域内的专业专营店,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街道,以价格优势作为整个商圈的实力;又如淮海路商业街,以高品位、高价格为特色,是时尚购物的首选。

当然,商圈的发展必须注重其主题的鲜明性和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商圈鲜明的主题必须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比如南京路的目标群体是外地游客,四川路是上海本地的工薪阶层,淮海路是白领时尚购物的首选。同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将为商圈购物人群带来便利,有利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最终有利于商圈个体零售商的发展。

把握趋势,创新发展

中国各地情况不同,由于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心理的差异,零售行业会采取不同的形式。但我们认为,中国零售业在规模(连锁)、服务专业化、品牌化方面的大趋势不会因地区而改变。把握这一趋势,同时创新发展,对中国零售商业企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