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华润与东北虎握手?

作者:利德鑫刀具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这是去年写的东西。前不久,哈啤将剩余的国有股出售给AB,这不是哈啤决定的,而是AB保留了哈啤的管理团队,因为这个团队创造了哈啤发展的奇迹。我发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一种肯定和纪念

一个啤酒集团要想进攻东北,有一个永远不能忽视的对手,那就是“东北虎”——哈尔滨啤酒集团。

2003年6月,非典刚过,哈尔滨啤酒沈阳公司在沈阳华润雪花入口处推出哈尔滨啤酒“冰生态鲜”和“纯净2000”,与华润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推广的民族品牌“雪花”开始“牵手”。在哈尔滨,“雪花”也冲到了哈啤门口,与哈啤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一瞬间,“雪花”飞走了,老虎咆哮着震惊了世界。还做了一个“华润投诉”的报道。被称为“东北王”的华润,在“东北虎”的利爪下喊出了冤屈。我想知道它能得到多少同情。

当路还很窄的时候,世界第二啤酒公司南非啤酒集团(SAB)的一个“惊人之举”,似乎给这个不可调和的局面带来了一个转折点。6月底,SAB子公司Gardwell向哈尔滨啤酒大股东中国企业基金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哈尔滨啤酒大部分股份(据悉为2.8亿股,总成本6.4亿港元)。根据协议,嘉德威尔也有权额外购买哈尔滨啤酒1500万股股份。如果购买这1500万股,嘉德威尔将持有哈尔滨啤酒29.64%的股份,总成本6.76亿港元,超过国有资本哈尔滨啤酒股份有限公司29.29%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但嘉德威尔95%的股份属于SAB,购买的2.8亿股股份中有5%将由哈尔滨啤酒执行董事及管理层持有;即使Gardwell持有哈啤29.64%的股份,SAB在哈啤的实际持股也只有28.16%,是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依然是哈啤。

基于SAB与华润的战略合作,这一消息在外国啤酒第二次进攻中国的潮流中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有理由相信华润与哈啤会达成合作。据说如果他们合作,一年可以在东北市场省下一两个亿的广告推广费。真的很诱人。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华润的胜利

华润这几年一直低调,据说华润不愿意宣传。

近十年来,华润吞并了近30家产能350万吨的企业,让青岛燕京对其另眼相看;华润没有公开。但这些被兼并的企业主要是在盈利能力较差的东北和西南市场宣布的,西南之王四川蓝剑集团不容小觑。据华润统计,去年华润啤酒总销量为237万吨,利润超过2亿;而华润蓝剑销量80万吨,利润8000万,占比1/3左右,也是一个不错的数字。

然而,这块肥肉似乎有一点牙齿。蓝剑与雪花竞争了三年,只是在害怕失去自我后,才承诺嫁给华润,与华润合资成立四川华润蓝剑。据悉,华润为此花费了4亿多元,两家总资产2亿元的啤酒厂只拿到了31.62%的股份,SAB也拿到了30.38%的股份;两家公司合计持股62%。人们认为华润可以控制蓝剑集团,但华润和SAB是相互独立的。蓝剑集团是第一大股东,持股38%。此外,为了租用“蓝剑”商标,华润每年还要向蓝剑集团支付2000万元。获得4亿多资金后,蓝剑集团其他产业发展迅速,蓝剑集团始终反对“被华润收购”的说法。

不过,在华润看来,这样的事情并不是问题。可以说,由于蓝剑集团近百万吨的产量,华润迈出了一大步。更有说服力的是,SAB谨慎地踏入了中国市场,华润也以“有钱人”的身份踏入了啤酒圈。一位啤酒巨头和一位投资专家创造了一套具有“华润特色”的管理模式:(被收购的子公司)继续生产原啤酒,并结合(子公司)原有可行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进而进入华润。这种模式看似在马屁股上打上印记标明品种,让各个子公司都背负了华润的印记,但据说非常适合当前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市场。而且,“一杯啤酒永远不能适合中国所有人的口味”,更何况是雪花呢?目前,华润拥有10%的市场份额。雪花能做到吗?现在国内哪个啤酒品牌能做到?可以说,这是华润的一大创举,也是一次最低限度的胜利。

据说啤酒巨头华润去年实现了盈利。虽然说与巨头地位不成比例的人只有两亿多,但至少证明了华润近十年工作的进步。显然,曾经超越哈尔滨啤酒的黑龙江新三星啤酒成为华润新三星后,2002年产量近15万吨,亏损2548万元,比2001年少亏损600多万;这说明华润在其他市场的进步——只有在其他市场做得好,才能说利润过2亿。只有这样,股东才能耐心等待最后15年,因为投资者看到了盈利和回报的希望。更重要的是,SAB还是南非的SAB,即使成为SABMiller,也还是国外的SAB,在中国市场只是跟随者。因此,即使华润蓝剑一年盈利1亿元,华润依然可以拿到3000多万元。不是达到了同样的目的吗?

让华润尴尬的是,巨额资本创造的回报率似乎并不能让股东满意,237万吨的销量和2亿多元人民币的利润似乎让SAB不耐烦了:SAB可以用一年的利润收购全中国的啤酒企业,即使这两个亿都属于SAB,也只是漫长等待后的一滴小露水,远不能缓解SAB的口渴。华润的一位高管曾表示:“当华润啤酒的产销量达到500万吨时,控制整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就得心应手了。”这听起来很有用,因为500万吨的产销量是国际巨头的风采。呈现这种风格需要一点时间,但世界在变化,SAB已经将手伸向哈尔滨啤酒。人们对南非广播公司和华润的关系感到困惑。SAB和华润在成立华润啤酒公司时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SAB和华润在收购子公司时也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收购哈尔滨啤酒股份的原因是什么?质疑SAB与华润的实质性关系的理由是什么?

有原因。作为一个向外的旅行者,华润现在无疑需要SAB的密切配合。不过,这一次,不管华润有没有提前打招呼,即使派子公司Gardwell与华润接触,人们至少看到了SAB独立于华润――甚至暴露了SAB的野心:关系不会变,但步伐不会仅限于一个华润。

有人怀疑SAB是华润和哈啤的“牵线搭桥”,一位华润内部人士意味深长地表示,这可以算是文人的一种想象。

第1页

在SABMiller之后,

啤酒巨头SAB躲在华润后面这么多年,绝对不困。

上世纪90年代初外国啤酒第一次进攻中国时,日本麒麟、英国巴斯、美国米勒、丹麦嘉士伯、澳大利亚富士等都曾前往中国设厂生产、销售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但SAB却放下架子,走了一条低调谨慎的道路——1993年,与在中国大陆拥有丰富投资管理经验的香港华润创业集团合资成立华润啤酒有限公司。作为国际老牌啤酒公司,SAB仅持有华润49%的股份,不参与公司管理,仅提供酿造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SAB对被收购企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理解:“非洲的经验告诉我们,与强大的当地合作伙伴一起进入一个新市场是非常有益的。由于声音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有必要强调将日常管理分配给中国管理者。”于是SAB走在了啤酒行业的业余爱好者华润创业的后面。

当那些“国际知名品牌”因为水土不服而死在其他国家的时候,SAB很好地走到了现在,合资旗下的华润在中国刮起了资本旋风。自1993年收购沈阳雪花以来,华润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大举投资收购或控股了近30家本土啤酒企业,产能迅速膨胀至350万吨,几乎与青岛啤酒持平。我们可以看到资本的力量。

这个时候,SAB或许可以伸出头来:与华润企业合作这么多年,SAB一定对中国市场有很好的了解;几年前退出中国的SAB同事又来了,他们也学会了与资本对话,对中国的啤酒强势企业也很感兴趣。2002年10月,安海斯-布希将其在青岛啤酒厂的持股比例增加到27%,随后Interbru以1950万美元收购了珠江啤酒24%的股份。2003年第一个月,嘉士伯斥资8500万元收购云南华实啤酒;今年4月,Interblue以3500万美元现金收购了大熊猫开开集团啤酒业务70%的股份;今年6月,嘉士伯以2.2亿元的价格将大理啤酒收入囊中。事实上,早在去年7月,SAB就斥资46亿美元收购了全球第八家美国米勒啤酒公司,并更名为SABMiller,排名全球第二。这个时候,SAB还会愿意再瞒着别人吗?

另一方面,虽然SAB打造了“天不落”的势力地图,意大利、波兰、捷克、南美、美国、印度和俄罗斯都有SAB的数字,但欧美啤酒市场已经饱和;在2000年可以为南非广播公司提供48%利润的南非,南非兰特对美元的汇率在过去12年里下降了74%,非国家贫困不能为南非广播公司提供更多利润。SAB在哪里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世界上只有中国最理想。2002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和消费国,而中国人均年啤酒消费量为16升,世界平均水平为50升。这种对比无疑说明中国是啤酒消费的金矿,SAB当然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挖掘之手。

在争夺中国市场份额的热潮中,一家华润和一家哈啤能满足SAB的扩张欲望吗?更何况华润的利润似乎有点让人失望?早在去年,SAB的一位总裁就认为中国啤酒市场最终会被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垄断。另一方面,南非广播公司表示,将从资本市场吸引更多资金投资中国。2002年4月,SAB宣布向华润啤酒增资1亿美元。根据南非广播公司的说法,这些资金将用于在中国收购的企业及其品牌建设。一位业内人士开玩笑说,SAB为了将来和某个垄断集团绑在一起,踩了两条船。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也许南非广播公司会踏上几条船,通过持股来享受它的成功。

放大西伯利亚虎

收购哈啤股份后,SAB的一位高管给出了理由:哈啤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盈利啤酒企业,哈啤拥有良好的管理团队。事实是,几年前,一些啤酒巨头对哈尔滨啤酒“非常感兴趣”,但没有成功,包括华润。现在哈尔滨啤酒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啤酒巨头,2002年销量105万吨,利润1.11亿元。

十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哈尔滨啤酒年产量8.3万吨,资产负债率高达108%。没有办法筹集资金。1996年,哈尔滨啤酒厂与香港新中国-香港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由李文涛担任经理,同时也着手张之路的扩张。最早收购海伦,两年后收购亚洲啤酒有限公司,1999年收购鹤岗。2000年,哈尔滨啤酒控股吉林本地人。截至目前,哈啤以5000多万元的成本增产约25万吨,年产量和销量合计55万吨,四厂当年均实现盈利。

这一切都离不开哈啤出色的管理能力。中国啤酒行业是一个早期开放的行业。从1997年到1999年的三年间,看到企业潜在危机的李文涛,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优化,解决了哈啤的管理和人员问题。据说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哈啤中层以上干部每周要看一本书,参加一个学习研讨会;有一天晚上,哈尔滨啤酒20多名中层干部被撤换。有一组有趣的数字:1993年哈尔滨啤酒生产8万吨的时候,员工1834人,生产30万吨的时候是1400人,现在生产110万吨的时候是5000人。这也是SAB喜欢哈尔滨啤酒的原因。

2001年,华润想要编撰哈尔滨啤酒,但哈尔滨啤酒拒绝了。同年,哈啤与香港中国企业基金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哈啤集团,并集资2.45亿港元,收购华润长期仰慕的广东旗下佳木斯、牡丹江、长春三家啤酒厂。产量增至100万吨,居行业第四位。当时被称为“东北王”的华润,觉得东北形势严峻,于是重拳出击,将资金投向哈啤:先是收购黑龙江第二大啤酒三星,然后分别在辽、冀、黑三省成立销售公司,包围哈啤,通过打压使哈啤产量大增。双方在长春交火近一年,最终华润以雄厚的资本叫停了哈啤,虽然哈啤有很大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

长春之战让哈尔滨啤酒多少感受到了资本的力量,要求更大的发展空。哈尔滨啤酒需要大量资金。2002年6月,哈尔滨啤酒坊赴港上市,募集资金超过3亿港元。人们已经收到了哈啤资本战略和国际化的信号。在华润资本的压力下,东北虎越来越强,品牌和资本也越来越强。2002年,哈啤控投资锦州、唐山、大庆三家啤酒厂;2003年,哈尔滨啤酒收购了沈阳和延吉两家啤酒企业。但已经提前投产的锦州哈啤和北塘山哈啤酒,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上市前被收购的9家公司,同年全部实现盈利,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被业界称为“哈啤奇迹”。哈尔滨啤酒的股票一年上涨了60%以上,就是最好的证明。

目前,哈尔滨啤酒作为“中国名牌”,不仅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分别占据70%、40%、25%的市场份额,而且畅销全国南北,远销俄罗斯、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

这一切让SAB眼前一亮,很兴奋能找到一个擅长管理中国市场的同事。2003年6月27日哈啤股份锁定期一过,SAB立即与哈啤大股东中国企业基金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收购协议。

哈啤对于此次收购也感到无奈,因为SAB正在接触哈啤的外国投资者。不过,哈啤的一位高级工作人员表示,哈啤此前的策略不会因此而改变。也就是说,是谁主导了哈啤,还是之前谁主导了哈啤,之前和华润竞争的还是和华润打。另一方面,走国际化道路的哈尔滨啤酒,肯定不会拒绝大资本的整合。

欢迎与作者讨论您的观点,邮箱:sw863@yahoo.com.cn

这是去年写的东西。前不久哈啤将剩余的国有股出售给AB,这不是哈啤决定的,而是AB保留了哈啤的管理团队,因为这个团队创造了哈啤发展的奇迹。我发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一种肯定和纪念

一个啤酒集团要想进攻东北,有一个永远不能忽视的对手,那就是“东北虎”——哈尔滨啤酒集团。

2003年6月,非典刚过,哈尔滨啤酒沈阳公司在沈阳华润雪花入口处推出哈尔滨啤酒“冰生态鲜”和“纯净2000”,与华润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推广的民族品牌“雪花”开始“牵手”。在哈尔滨,“雪花”也冲到了哈啤门口,与哈啤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一瞬间,“雪花”飞走了,老虎咆哮着震惊了世界。还做了一个“华润投诉”的报道。被称为“东北王”的华润,在“东北虎”的利爪下喊出了冤屈。我想知道它能得到多少同情。

当路还很窄的时候,世界第二啤酒公司南非啤酒集团(SAB)的一个“惊人之举”,似乎给这个不可调和的局面带来了一个转折点。6月底,SAB子公司Gardwell向哈尔滨啤酒大股东中国企业基金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哈尔滨啤酒大部分股份(据悉为2.8亿股,总成本6.4亿港元)。根据协议,嘉德威尔也有权额外购买哈尔滨啤酒1500万股股份。如果购买这1500万股,嘉德威尔将持有哈尔滨啤酒29.64%的股份,总成本6.76亿港元,超过国有资本哈尔滨啤酒股份有限公司29.29%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但嘉德威尔95%的股份属于SAB,购买的2.8亿股股份中有5%将由哈尔滨啤酒执行董事及管理层持有;即使Gardwell持有哈啤29.64%的股份,SAB在哈啤的实际持股也只有28.16%,是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依然是哈啤。

基于SAB与华润的战略合作,这一消息在外国啤酒第二次进攻中国的潮流中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有理由相信华润与哈啤会达成合作。据说如果他们合作,一年可以在东北市场省下一两个亿的广告推广费。真的很诱人。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华润的胜利

华润这几年一直低调,据说华润不愿意宣传。

近十年来,华润吞并了近30家产能350万吨的企业,让青岛燕京对其另眼相看;华润没有公开。但这些被兼并的企业主要是在盈利能力较差的东北和西南市场宣布的,西南之王四川蓝剑集团不容小觑。据华润统计,去年华润啤酒总销量为237万吨,利润超过2亿;而华润蓝剑销量80万吨,利润8000万,占比1/3左右,也是一个不错的数字。

然而,这块肥肉似乎有一点牙齿。蓝剑与雪花竞争了三年,只是在害怕失去自我后,才承诺嫁给华润,与华润合资成立四川华润蓝剑。据悉,华润为此花费了4亿多元,两家总资产2亿元的啤酒厂只拿到了31.62%的股份,SAB也拿到了30.38%的股份;两家公司合计持股62%。人们认为华润可以控制蓝剑集团,但华润和SAB是相互独立的。蓝剑集团是第一大股东,持股38%。此外,为了租用“蓝剑”商标,华润每年还要向蓝剑集团支付2000万元。获得4亿多资金后,蓝剑集团其他产业发展迅速,蓝剑集团始终反对“被华润收购”的说法。

不过,在华润看来,这样的事情并不是问题。可以说,由于蓝剑集团近百万吨的产量,华润迈出了一大步。更有说服力的是,SAB谨慎地踏入了中国市场,华润也以“有钱人”的身份踏入了啤酒圈。一位啤酒巨头和一位投资专家创造了一套具有“华润特色”的管理模式:(被收购的子公司)继续生产原啤酒,并结合(子公司)原有可行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进而进入华润。这种模式看似在马屁股上打上印记标明品种,让各个子公司都背负了华润的印记,但据说非常适合当前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市场。而且,“一杯啤酒永远不能适合中国所有人的口味”,更何况是雪花呢?目前,华润拥有10%的市场份额。雪花能做到吗?现在国内哪个啤酒品牌能做到?可以说,这是华润的一大创举,也是一次最低限度的胜利。

据说啤酒巨头华润去年实现了盈利。虽然说与巨头地位不成比例的人只有两亿多,但至少证明了华润近十年工作的进步。显然,曾经超越哈尔滨啤酒的黑龙江新三星啤酒成为华润新三星后,2002年产量近15万吨,亏损2548万元,比2001年少亏损600多万;这说明华润在其他市场的进步——只有在其他市场做得好,才能说利润过2亿。只有这样,股东才能耐心等待最后15年,因为投资者看到了盈利和回报的希望。更重要的是,SAB还是南非的SAB,即使成为SABMiller,也还是国外的SAB,在中国市场只是跟随者。因此,即使华润蓝剑一年盈利1亿元,华润依然可以拿到3000多万元。不是达到了同样的目的吗?

让华润尴尬的是,巨额资本创造的回报率似乎并不能让股东满意,237万吨的销量和2亿多元人民币的利润似乎让SAB不耐烦了:SAB可以用一年的利润收购全中国的啤酒企业,即使这两个亿都属于SAB,也只是漫长等待后的一滴小露水,远不能缓解SAB的口渴。华润的一位高管曾表示:“当华润啤酒的产销量达到500万吨时,控制整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就得心应手了。”这听起来很有用,因为500万吨的产销量是国际巨头的风采。呈现这种风格需要一点时间,但世界在变化,SAB已经将手伸向哈尔滨啤酒。人们对南非广播公司和华润的关系感到困惑。SAB和华润在成立华润啤酒公司时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SAB和华润在收购子公司时也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收购哈尔滨啤酒股份的原因是什么?质疑SAB与华润的实质性关系的理由是什么?

有原因。作为一个向外的旅行者,华润现在无疑需要SAB的密切配合。不过,这一次,不管华润有没有提前打招呼,即使派子公司Gardwell与华润接触,人们至少看到了SAB独立于华润――甚至暴露了SAB的野心:关系不会变,但步伐不会仅限于一个华润。

有人怀疑SAB是华润和哈啤的“牵线搭桥”,一位华润内部人士意味深长地表示,这可以算是文人的一种想象。

第1页

在SABMiller之后,

啤酒巨头SAB躲在华润后面这么多年,绝对不困。

上世纪90年代初外国啤酒第一次进攻中国时,日本麒麟、英国巴斯、美国米勒、丹麦嘉士伯、澳大利亚富士等都曾前往中国设厂生产、销售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但SAB却放下架子,走了一条低调谨慎的道路——1993年,与在中国大陆拥有丰富投资管理经验的香港华润创业集团合资成立华润啤酒有限公司。作为国际老牌啤酒公司,SAB仅持有华润49%的股份,不参与公司管理,仅提供酿造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SAB对被收购企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理解:“非洲的经验告诉我们,与强大的当地合作伙伴一起进入一个新市场是非常有益的。由于声音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有必要强调将日常管理分配给中国管理者。”于是SAB走在了啤酒行业的业余爱好者华润创业的后面。

当那些“国际知名品牌”因为水土不服而死在其他国家的时候,SAB很好地走到了现在,合资旗下的华润在中国刮起了资本旋风。自1993年收购沈阳雪花以来,华润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大举投资收购或控股了近30家本土啤酒企业,产能迅速膨胀至350万吨,几乎与青岛啤酒持平。我们可以看到资本的力量。

这个时候,SAB或许可以伸出头来:与华润企业合作这么多年,SAB一定对中国市场有很好的了解;几年前退出中国的SAB同事又来了,他们也学会了与资本对话,对中国的啤酒强势企业也很感兴趣。2002年10月,安海斯-布希将其在青岛啤酒厂的持股比例增加到27%,随后Interbru以1950万美元收购了珠江啤酒24%的股份。2003年第一个月,嘉士伯斥资8500万元收购云南华实啤酒;今年4月,Interblue以3500万美元现金收购了大熊猫开开集团啤酒业务70%的股份;今年6月,嘉士伯以2.2亿元的价格将大理啤酒收入囊中。事实上,早在去年7月,SAB就斥资46亿美元收购了全球第八家美国米勒啤酒公司,并更名为SABMiller,排名全球第二。这个时候,SAB还会愿意再瞒着别人吗?

另一方面,虽然SAB打造了“天不落”的势力地图,意大利、波兰、捷克、南美、美国、印度和俄罗斯都有SAB的数字,但欧美啤酒市场已经饱和;在2000年可以为南非广播公司提供48%利润的南非,南非兰特对美元的汇率在过去12年里下降了74%,非国家贫困不能为南非广播公司提供更多利润。SAB在哪里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世界上只有中国最理想。2002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和消费国,而中国人均年啤酒消费量为16升,世界平均水平为50升。这种对比无疑说明中国是啤酒消费的金矿,SAB当然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挖掘之手。

在争夺中国市场份额的热潮中,一家华润和一家哈啤能满足SAB的扩张欲望吗?更何况华润的利润似乎有点让人失望?早在去年,SAB的一位总裁就认为中国啤酒市场最终会被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垄断。另一方面,南非广播公司表示,将从资本市场吸引更多资金投资中国。2002年4月,SAB宣布向华润啤酒增资1亿美元。根据南非广播公司的说法,这些资金将用于在中国收购的企业及其品牌建设。一位业内人士开玩笑说,SAB为了将来和某个垄断集团绑在一起,踩了两条船。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也许南非广播公司会踏上几条船,通过持股来享受它的成功

放大西伯利亚虎

收购哈啤股份后,SAB的一位高管给出了理由:哈啤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盈利啤酒企业,哈啤拥有良好的管理团队。事实是,几年前,一些啤酒巨头对哈尔滨啤酒“非常感兴趣”,但没有成功,包括华润。现在哈尔滨啤酒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啤酒巨头,2002年销量105万吨,利润1.11亿元。

十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哈尔滨啤酒年产量8.3万吨,资产负债率高达108%。没有办法筹集资金。1996年,哈尔滨啤酒厂与香港新中国-香港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由李文涛担任经理,同时也着手张之路的扩张。最早收购海伦,两年后收购亚洲啤酒有限公司,1999年收购鹤岗。2000年,哈尔滨啤酒控股吉林本地人。截至目前,哈啤以5000多万元的成本增产约25万吨,年产量和销量合计55万吨,四厂当年均实现盈利。

这一切都离不开哈啤出色的管理能力。中国啤酒行业是一个早期开放的行业。从1997年到1999年的三年间,看到企业潜在危机的李文涛,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优化,解决了哈啤的管理和人员问题。据说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哈啤中层以上干部每周要看一本书,参加一个学习研讨会;有一天晚上,哈尔滨啤酒20多名中层干部被撤换。有一组有趣的数字:1993年哈尔滨啤酒生产8万吨的时候,员工1834人,生产30万吨的时候是1400人,现在生产110万吨的时候是5000人。这也是SAB喜欢哈尔滨啤酒的原因。

2001年,华润想要编撰哈尔滨啤酒,但哈尔滨啤酒拒绝了。同年,哈啤与香港中国企业基金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哈啤集团,并集资2.45亿港元,收购华润长期仰慕的广东旗下佳木斯、牡丹江、长春三家啤酒厂。产量增至100万吨,居行业第四位。当时被称为“东北王”的华润,觉得东北形势严峻,于是重拳出击,将资金投向哈啤:先是收购黑龙江第二大啤酒三星,然后分别在辽、冀、黑三省成立销售公司,包围哈啤,通过打压使哈啤产量大增。双方在长春交火近一年,最终华润以雄厚的资本叫停了哈啤,虽然哈啤有很大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

长春之战让哈尔滨啤酒多少感受到了资本的力量,要求更大的发展空。哈尔滨啤酒需要大量资金。2002年6月,哈尔滨啤酒坊赴港上市,募集资金超过3亿港元。人们已经收到了哈啤资本战略和国际化的信号。在华润资本的压力下,东北虎越来越强,品牌和资本也越来越强。2002年,哈啤控投资锦州、唐山、大庆三家啤酒厂;2003年,哈尔滨啤酒收购了沈阳和延吉两家啤酒企业。但已经提前投产的锦州哈啤和北塘山哈啤酒,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上市前被收购的9家公司,同年全部实现盈利,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被业界称为“哈啤奇迹”。哈尔滨啤酒的股票一年上涨了60%以上,就是最好的证明。

目前,哈尔滨啤酒作为“中国名牌”,不仅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分别占据70%、40%、25%的市场份额,而且畅销全国南北,远销俄罗斯、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

这一切让SAB眼前一亮,很兴奋能找到一个擅长管理中国市场的同事。2003年6月27日哈啤股份锁定期一过,SAB立即与哈啤大股东中国企业基金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收购协议。

哈啤对于此次收购也感到无奈,因为SAB正在接触哈啤的外国投资者。不过,哈啤的一位高级工作人员表示,哈啤此前的策略不会因此而改变。也就是说,是谁主导了哈啤,还是之前谁主导了哈啤,之前和华润竞争的还是和华润打。另一方面,走国际化道路的哈尔滨啤酒,肯定不会拒绝大资本的整合。

欢迎与作者讨论您的观点,邮箱:sw863@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