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2004年中国白酒运行报告

作者:广丰1688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从白酒行业整体宏观环境来看,虽然过去一年不容乐观,但白酒企业仍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改投入、更加注重终端营销等方式取得了较大成绩,利润水平大幅提升。

一、2004年白酒行业概况

(一)总产量增长乏力

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986家,生产白酒311.68万千升,同比增长1.98%。2004年白酒市场销售势头良好,销量超过产量,总销量314.2万千升白酒,期末库存较年初下降12.90%。白酒行业产品销售率达到102.20%,产销基本平衡。

我国白酒生产仍集中在主产区和重点企业。白酒产量排名前五的省区产量为173.44万千升,占全行业的55.65%。这些省份包括山东、四川、江苏、河南和安徽。从白酒总产量来看,2004年白酒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上表显示,十大白酒骨干企业有一半产量下降。据统计,近30%的百强白酒企业产量同比下降,最高降幅达到43%。

(2)销售收入稳步增长,利润增长大于税收增长

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9.3亿元,同比增长19.21%。销售收入达到612.3亿元,同比增长15.17%。2004年白酒行业实现利税158.75亿元,同比增长19.05%。

三表数据显示,2004年白酒产量、销售收入、利税集中度持续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特别是2004年,百强白酒企业拥有全行业76%的资产;完成了行业产出的61%;占销售额的77%,创造了整个行业86%的利税。

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产业政策调控、企业负担重,虽然2004年白酒行业平均经济效益指数略高于整个食品行业平均水平,但与其他爱好消费品行业相比,白酒行业的税收贡献和盈利能力处于较低水平。2004年,全国每千升白酒均价为19668元,每瓶白酒平均出厂价不足10元。平均每千升白酒创造税收3211元,实现利润1882元;平均每500毫升白酒产生税收1.6元,利润0.94元。吨酒税收贡献率约为16.33%,吨酒利润率约为9.57%。

(三)产、销、利、税增长比例失调

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311.68万千升,同比增长1.98%;销售收入为612.3亿元,同比增长15.17%;实现利润58.66亿元,同比增长38.79%;税收100.08亿元,同比增长7.95%。白酒销售收入、利税增长与产量增长的矛盾极其突出:产量增长1.98%使销售收入增长15%以上,利润增长近39%,而国家税收增长只有8%。

产量与利税增长比例失衡的原因是,企业为了规避从价税和量价复合的消费税,降低了中低价白酒的产量。五粮液、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红星、杏花村汾酒、山东兰陵、泰山圣力源、山东钟铉、渭河、安徽顾靖酒厂、金种子、河南仰韶集团等近30家大型骨干企业。,均经历了产量同比下降,最高降幅超过43。一些大企业低价白酒减产1万多吨。

(4)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2004年,白酒行业完成基本建设总投资45.44亿元,增加固定资产32.78亿元,增加固定生产项目256个。从白酒行业基本建设投资来源分析,企业自筹资金占比较大,达到86.08%。从投资规模分析,去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7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25个。白酒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食品行业处于领先水平。5000万元以上的18个项目中,直接用于酿造、仓储、勾兑、包装的新建、改建项目有12个,其中五粮液、剑南春、沱牌、泸州老窖有限公司、黄鹤楼、金士利等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优质白酒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

第1页

二、2004年白酒行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白酒产品的相似风格和特点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除了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浓香型(多粮)产品外,其他风味产品的市场开发和消费习惯的培养进展缓慢。浓香型以外的香型产品总产量不到总产量的30%,生产企业不多,消费群体少。2004年,虽然部分白酒企业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围绕加强和创新产品风格特色做了大量工作,但一方面由于产品风格特色的形成,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另一方面更需要大力进行市场宣传、推广和培育。因此,目前在白酒市场上,除了传统名企和名品之外,很少有个性化和风格特色突出、品质优良、品牌美誉度高的产品。

2.高端酒开发热潮导致重点企业失去低端市场

为了应对税负和市场成本的增加,白酒行业在2004年开发了势头强劲的高价产品。一些骨干企业凭借自身优势成功推广高档白酒品牌。这些高端产品的成功开发成为影响2004年白酒行业利润水平的主要因素。但与此同时,随着白酒骨干企业推高价产品,优质低价产品供给减少,低价畅销的白酒市场给了那些“白天不上夜班,节假日一般不上班,不建厂不租房,风紧不干活”的无证违法企业,给质量安全造成隐患。

(二)政策和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

1.税负重,征管不均,偷税漏税

1994年,国家对粮食和白酒征收25%的从价消费税,是各类白酒中税率最高的;1998年白酒行业广告泛滥,国家规定白酒企业广告费应在企业所得税后缴纳;2001年,为遏制小酒厂泛滥,要求白酒企业每斤加收0.5元消费税。这样,白酒企业的总税负就超过了45%。如果所有企业都依法纳税,大多数企业将无法生存,这导致企业采取各种方法避税或逃税,不仅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也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合理发展。同时,以超高税负为名,由于地方保护和税收征管不力,小酒厂偷税漏税、欠税现象严重,造成白酒企业税负不公,影响国家税收。2004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总产量为331.68万升。如果只把具体税种全部征收完,税收就可能超过33亿元。实际上,2004年的税收总额只有100.08亿元,其中销售税为61.75亿元,说明以从价计税的白酒销售税不足。同时,由于不允许抵扣消费税,引入特定税种,企业产出减少,也对增值税的合理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2.多头管理和任意执法

有权监管白酒的执法部门包括地方质检、工商、卫生、税务、酒类专卖、城管、公安等部门。2004年,一些地方行政部门以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和维护流通秩序为名,强制企业缴纳“贴标”费和“运输证”费,或出台地方部门规章保护色彩;或者以执法名义,对本可以要求企业整改的包装、印刷等非重大质量事故处以罚款;或者以监督检查的名义,检测出一些微量成分,在不了解真相、不听企业辩解的情况下,作出上百万元的处罚决定。一些执法人员不了解产品的工艺技术和微量成分,贸然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曝光。这些以收费、罚款为目的的地方性法规和执法行为,侵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应得的税收,也影响了政府的威信和行政机关的形象。

3.产业政策和舆论对白酒科学健康发展缺乏引导和支持

多年来,以白酒消费粮食、滋生腐败、影响健康等观念为主导的相关政策和舆论并未得到完善。在中国加入WTO的大环境下,我们对继承、创新、发展民族传统食品发酵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对广大人民群众几千年来食品消费需求的客观存在视而不见,导致白酒行业发展受到政策限制,舆论一边倒,使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民族传统白酒行业进一步发展和挣扎。

2005年,白酒行业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一是中高价产品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将集中在传统知名品牌;二是以浓香型白酒为主的市场结构将持续稳定,香型、杂香型、酱香型白酒市场将增加。未来一段时期,白酒生产和消费将逐渐趋于理性和务实,传统名酒销量将快速增长,中高价新品牌将经受更多市场考验。浓香型白酒在白酒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的局面将继续保持。同时,香型白酒以其干净清爽的感觉、适宜的价格和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将逐步稳步增长。近年来,兼具风味和酱香的白酒有了一定的发展。近年来,湖北白云边、安徽口子窖、湖南酒鬼酒等风味兼优的白酒,产品研发和市场运营能力较强。在酱香型白酒方面,茅台正在建设第二个万吨产能。郎酒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恢复,进入稳定发展期。酱香型白酒对于高端消费群体的营销有很大优势,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本文基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勇在2004年中国白酒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编辑高永)

附表:白酒生产十强企业

附表:白酒行业销售收入前十企业

附表:白酒行业十大企业

白酒行业整体宏观环境来看虽然过去一年不容乐观,但白酒企业仍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改投入、更加注重终端营销等方式取得了较大成绩,利润水平大幅提升。

一、2004年白酒行业概况

(一)总产量增长乏力

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986家,生产白酒311.68万千升,同比增长1.98%。2004年白酒市场销售势头良好,销量超过产量,总销量314.2万千升白酒,期末库存较年初下降12.90%。白酒行业产品销售率达到102.20%,产销基本平衡。

我国白酒生产仍集中在主产区和重点企业。白酒产量排名前五的省区产量为173.44万千升,占全行业的55.65%。这些省份包括山东、四川、江苏、河南和安徽。从白酒总产量来看,2004年白酒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上表显示,十大白酒骨干企业有一半产量下降。据统计,近30%的百强白酒企业产量同比下降,最高降幅达到43%。

(2)销售收入稳步增长,利润增长大于税收增长

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9.3亿元,同比增长19.21%。销售收入达到612.3亿元,同比增长15.17%。2004年白酒行业实现利税158.75亿元,同比增长19.05%。

三表数据显示,2004年白酒产量、销售收入、利税集中度持续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特别是2004年,百强白酒企业拥有全行业76%的资产;完成了行业产出的61%;占销售额的77%,创造了整个行业86%的利税。

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产业政策调控、企业负担重,虽然2004年白酒行业平均经济效益指数略高于整个食品行业平均水平,但与其他爱好消费品行业相比,白酒行业的税收贡献和盈利能力处于较低水平。2004年,全国每千升白酒均价为19668元,每瓶白酒平均出厂价不足10元。平均每千升白酒创造税收3211元,实现利润1882元;平均每500毫升白酒产生税收1.6元,利润0.94元。吨酒税收贡献率约为16.33%,吨酒利润率约为9.57%。

(三)产、销、利、税增长比例失调

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311.68万千升,同比增长1.98%;销售收入为612.3亿元,同比增长15.17%;实现利润58.66亿元,同比增长38.79%;税收100.08亿元,同比增长7.95%。白酒销售收入、利税增长与产量增长的矛盾极其突出:产量增长1.98%使销售收入增长15%以上,利润增长近39%,而国家税收增长只有8%。

产量与利税增长比例失衡的原因是,企业为了规避从价税和量价复合的消费税,降低了中低价白酒的产量。五粮液、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红星、杏花村汾酒、山东兰陵、泰山圣力源、山东钟铉、渭河、安徽顾靖酒厂、金种子、河南仰韶集团等近30家大型骨干企业。,均经历了产量同比下降,最高降幅超过43。一些大企业低价白酒减产1万多吨。

(4)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2004年,白酒行业完成基本建设总投资45.44亿元,增加固定资产32.78亿元,增加固定生产项目256个。从白酒行业基本建设投资来源分析,企业自筹资金占比较大,达到86.08%。从投资规模分析,去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7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25个。白酒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食品行业处于领先水平。5000万元以上的18个项目中,直接用于酿造、仓储、勾兑、包装的新建、改建项目有12个,其中五粮液、剑南春、沱牌、泸州老窖有限公司、黄鹤楼、金士利等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优质白酒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

第1页

二、2004年白酒行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白酒产品的相似风格和特点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除了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浓香型(多粮)产品外,其他风味产品的市场开发和消费习惯的培养进展缓慢。浓香型以外的香型产品总产量不到总产量的30%,生产企业不多,消费群体少。2004年,虽然部分白酒企业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围绕加强和创新产品风格特色做了大量工作,但一方面由于产品风格特色的形成,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另一方面更需要大力进行市场宣传推广和培育。因此,目前在白酒市场上,除了传统名企和名品之外,很少有个性化和风格特色突出、品质优良、品牌美誉度高的产品。

2.高端酒开发热潮导致重点企业失去低端市场

为了应对税负和市场成本的增加,白酒行业在2004年开发了势头强劲的高价产品。一些骨干企业凭借自身优势成功推广高档白酒品牌。这些高端产品的成功开发成为影响2004年白酒行业利润水平的主要因素。但与此同时,随着白酒骨干企业推高价产品,优质低价产品供给减少,低价畅销的白酒市场给了那些“白天不上夜班,节假日一般不上班,不建厂不租房,风紧不干活”的无证违法企业,给质量安全造成隐患。

(二)政策和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

1.税负重,征管不均,偷税漏税

1994年,国家对粮食和白酒征收25%的从价消费税,是各类白酒中税率最高的;1998年白酒行业广告泛滥,国家规定白酒企业广告费应在企业所得税后缴纳;2001年,为遏制小酒厂泛滥,要求白酒企业每斤加收0.5元消费税。这样,白酒企业的总税负就超过了45%。如果所有企业都依法纳税,大多数企业将无法生存,这导致企业采取各种方法避税或逃税,不仅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也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合理发展。同时,以超高税负为名,由于地方保护和税收征管不力,小酒厂偷税漏税、欠税现象严重,造成白酒企业税负不公,影响国家税收。2004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总产量为331.68万升。如果只把具体税种全部征收完,税收就可能超过33亿元。实际上,2004年的税收总额只有100.08亿元,其中销售税为61.75亿元,说明以从价计税的白酒销售税不足。同时,由于不允许抵扣消费税,引入特定税种,企业产出减少,也对增值税的合理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2.多头管理和任意执法

有权监管白酒的执法部门包括地方质检、工商、卫生、税务、酒类专卖、城管、公安等部门。2004年,一些地方行政部门以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和维护流通秩序为名,强制企业缴纳“贴标”费和“运输证”费,或出台地方部门规章保护色彩;或者以执法名义,对本可以要求企业整改的包装、印刷等非重大质量事故处以罚款;或者以监督检查的名义,检测出一些微量成分,在不了解真相、不听企业辩解的情况下,作出上百万元的处罚决定。一些执法人员不了解产品的工艺技术和微量成分,贸然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曝光。这些以收费、罚款为目的的地方性法规和执法行为,侵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应得的税收,也影响了政府的威信和行政机关的形象。

3.产业政策和舆论对白酒科学健康发展缺乏引导和支持

多年来,以白酒消费粮食、滋生腐败、影响健康等观念为主导的相关政策和舆论并未得到完善。在中国加入WTO的大环境下,我们对继承、创新、发展民族传统食品发酵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对广大人民群众几千年来食品消费需求的客观存在视而不见,导致白酒行业发展受到政策限制,舆论一边倒,使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民族传统白酒行业进一步发展和挣扎。

2005年,白酒行业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一是中高价产品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将集中在传统知名品牌;二是以浓香型白酒为主的市场结构将持续稳定,香型、杂香型、酱香型白酒市场将增加。未来一段时期,白酒生产和消费将逐渐趋于理性和务实,传统名酒销量将快速增长,中高价新品牌将经受更多市场考验。浓香型白酒在白酒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的局面将继续保持。同时,香型白酒以其干净清爽的感觉、适宜的价格和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将逐步稳步增长。近年来,兼具风味和酱香的白酒有了一定的发展。近年来,湖北白云边、安徽口子窖、湖南酒鬼酒等风味兼优的白酒,产品研发和市场运营能力较强。在酱香型白酒方面,茅台正在建设第二个万吨产能。郎酒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恢复,进入稳定发展期。酱香型白酒对于高端消费群体的营销有很大优势,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本文基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勇在2004年中国白酒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编辑高永)

附表:白酒生产十强企业

附表:白酒行业销售收入前十企业

附表:白酒行业十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