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中国网络营销的神话

作者:uid-10643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谁也不能否认,C2C平台迅速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思维和卖家的定价策略。在这种情况下,B2C企业只能不断向下调整价格,牺牲原本计划的价格体系。

都是B2C,只是模式不同

B2C有两种类型,一种是C2C平台上的B2C,另一种是独立的B2C。虽然都穿B2C,但实际的管理团队、成本和财务结构甚至经营理念都大不相同。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制衡”的出现。

C2C平台上的B2C

目前,中国80%的网上零售交易都是由平台型零售网站完成的,以淘宝、腾讯排派、百度优啊为代表。其中,淘宝占据了全部平台份额的80%,绝对占优。

目前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加入淘宝平台,一年在淘宝广告上投入百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比比皆是。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C2C皇冠卖家,以淘宝为例,已经下了1000多单,甚至1万单的“日”单。虽然还是穿C2C,但营业额和团队结构都不亚于很多大中型B2C企业。

大多数训练有素的B2C公司都不太在意C2C卖家,认为“细分数”不一样。但事实是,90%的B2C企业没有这部分C2C卖家赚钱。更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依靠风险投资的贷款和投资来度过艰难的漫漫长夜和不可预测的未来。轻视他们,不小心就会失去荆州。

这是一群草根的线上卖家,他们的定价规则和经营理念(下面讨论)与正规B2C企业不同。目前,虽然以巨额风险投资为支撑的大型B2C企业依然难以撼动,但却能“惊扰一池春水”,让你防不胜防,不得不用价格战和大规模广告费来杀出一条血路。

独立B2C网站

卓越、当当、JD.COM、柯凡是其代表。他们大多过于乐观地放大自己未来可能的地位,没有认真考虑平台型B2C的互动影响,更不用说C2C和B2C之间的博弈了。这使得他们很难充分展示自己的战略,他们不得不花很多钱来争夺市场份额。

处于风口浪尖的B2C行业有一个悖论:“营业额越高,亏损越多!”更有意思的是,目前大部分大中型B2C企业很难给出一个真正能盈利、扭亏为盈的时间点。这时候他们还能获得大量的风险投资,他们的解释只有一个:亚马逊不是也亏了7年吗?

但是我们有亚马逊成长的环境吗?

中国C2C卖家驱动疯狂B2C?

“只赚好评不赚钱,甚至赔钱卖好评”,“只要你不满意,可以在7天内无条件退货,没有质量问题,来回寄给卖家”(此时卖家连一毛钱都没付给客户)。),“无需成立公司,无需营业执照”,“无需开具发票”...

请问,哪家正规的B2C企业可以做到以上行为?还是愿意去做?哪家公司这样做后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谁也不能否认,C2C平台迅速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思维和卖家的定价策略。在海外C2C平台,卖家开店必须支付费用,如开店费、上架费、商品交易佣金、线上支付工具的比例服务费等。而这些目前在我国是完全免费的。这让正规运营的B2C企业在纳税后定价上头疼。

再加上C2C平台的点赞系统,大量网店为了赢得点赞而不盈利甚至低于成本销售。尤其是厂家或批发商进入后,货架上的售价通常是他的出厂价或批发价。

在这种情况下,B2C企业只能不断向下调整价格,牺牲原本计划的价格体系。原本打算快速发展的战略必须转变为“长征”之路。

光是这一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B2C企业即使年营业额已经达到几亿甚至几十亿,仍然在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份额只能以低毛利来维持或增加。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告诉自己、员工和风险资本家:“我们的规模经济还没有到来。只要跨过市场份额,就能盈利。”

问题是,这个市场份额真的能获得吗?

亚马逊亏损了7年才盈利,但是我们和它不一样,不能简单的比较。美国的Ebay不会“只赚好评不赚钱”,而“用户付费”的概念也溶解在他们的血液里。我们面临的B2C商业环境与亚马逊截然不同,线上寄售的兴起加剧了国内电商发展土壤的贫困。

第1页

网络寄售的影响

卖家不需要备货,只需要在网上接单,然后由供应商发货。这种空手套白狼式的“网络寄售”自2007年底以来愈演愈烈。

以备货形式存在的B2C企业一般不会将他们视为对手,甚至会忽略“寄售”的存在。众所周知,这种由来已久、发展完善的海外寄售模式,一旦被国人模仿,就变了味,成为冲击渠道和零售终端的一大难题。

它已经在海外形成了工业化的线上寄售,一般以“联盟”的形式存在。即把流程引入供应商的销售网站,订单关闭后,供应商给一定的佣金。联盟的关键点在于,关联公司只向上游收钱,价格体系的供应商完全可以控制。

另一种模式是供应商提供产品图纸,由关联公司自己定价,以各种方式销售。一旦生成订单,代销商将付款汇给供应商,供应商将货物发送给下订单的客户,代销商赚取中间差价。

联盟在中国的B2C业态尚未形成气候,而关联公司的自定价销售模式发展迅速。在中国,大多数寄售代理都是学生、上班族和网络新手卖家。他们演变出了独特而奇特的中国式寄售模式,这也给B2C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大部分海外自主定价分销商会在供应价格上增加合理的利润。然而,在上述C2C卖家思维的影响下,许多中国寄售代理商试图通过根本不涨价,或者只涨价几毛钱来抢夺客户。因为是兼职或者学生,不需要备货,投入成本几乎为零。但是这种运营模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挤压了供应商和B2C企业空之间的利润,增加了一些障碍。

这些分支机构大多属于玩票性质。很多人热情消退后,或者发现网上销售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很快就会被杀,退出战争。然而,一个又一个长期没有维护的网站,依然残留在搜索引擎上,成为消费者比价的“噪音”。

中国的网上寄售已经正式发展了两年多。据说有2万多个网店联盟,每个联盟从几千家店到上万家店不等。这些联盟对B2C的影响不容小觑。虽然还是新兴的模式,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运作,但他们探索上下游之间的机会。一旦整体供应链和渠道概念成熟,中国B2C业态必然会出现新一波变革。

独立B2C正在同质化

两年前,我以为淘宝的竞争对手不会是拍拍平台,而是像JD.COM、当当这样的垂直B2C网站。

经过两年的业务调整,他们已经有了和淘宝竞争的机会,正在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因为都长得越来越像,他们几乎集体地、无意识地采用了互联网上沃尔玛式的超级商业模式。IT行业的JD.COM商城,图书行业的当当卓越,母婴产品的Red Kids,都开始销售食品、家居百货、化妆品护肤品、零食甚至电影票!

多产品的集体采用自然与上述讨论有关。他们过于自信地错估了中国的B2C市场份额,认为只要能平分新品份额(电商占中国零售总额),就能大幅扩大业绩,却没有真正考虑到实体渠道的冲突和约束,以及C2C卖家的基层经营理念带来的恶性行业竞争。

所以他们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为B2C市场做准备,更有甚者,他们拿走了大量的风险资本,但投入产出比无法平衡,无法向风险资本家解释,只能采取多产品策略,提高客户单价,寻找另一个收入来源。

这正是淘宝想要的。就淘宝的定位而言,我们还是需要担心这些不同的垂直B2C专业网站。我们要想办法让淘宝客户不要时不时在JD.COM买电脑,在Red Kids买奶粉,但现在不需要太担心。

因为这些行业的B2C大佬都是“弄巧成拙的武功”,他们都是在让自己在未来脱颖而出,在各自的行业站稳脚跟之前,他们都会先打起来。最初,这些家庭都和睦相处,并在各自的领域稳步发展。类似的车站根本不会构成威胁。每个人只需要瞄准行业和淘宝平台的一两个对手。现在,他们已经“早早”加入了整合产品线的战斗,试图用自己的努力,与整合了数百万不同卖家供给的淘宝相比“更多”。

这种看似精心策划的多产品战略,实际上充满了快速增加营业额的轻率和急躁,这也大大扩大了B2C企业内部物流、库存、人工成本和供应商管理的复杂性。

B2C企业未来的发展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有大市场”?

中国市场巨大,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实,但也让国内所有的B2C企业陷入了一个困惑。大多数B2C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利用“全国市场”进行规划。因为互联网没有国界,因为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所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然后,有了这样的市场规模,我们开始制定雄心勃勃的战略,招募新的部队,进行大刀阔斧的组织整顿,开始走向市场。手术后才发现,没有人的资金足够面对整个市场。然后,本文讨论的变量开始出现。所有的线上营销方案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快速有效,订单转化率也很低。即使网站中所有的用户体验和操作线路都得到改善,也不会有效。

在没有变化、不着急的现状下,大家开始相信“流量为王”,开始投放大量的网络广告。因此,需要更多的资金。然后,努力寻找风险投资家的支持,引入资本。

这一切都源于一句话“中国有大市场”!我相信在我之前来过的人可以“和我有感情”。

中国市场大,但你不是唯一的B2C“独家”。如果不能迷信这个大市场,可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小的区域,比如某个省。从一个“小而美”的B2C企业开始,培养成优秀的企业体质,然后逐步向外扩张。或许,不会陷入风险投资资金进来,客户的钱却拿不到的亏损局面。

无尽的网络让人忘记自己是谁,企业也是,所以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

谁也不能否认C2C平台迅速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思维和卖家的定价策略。在这种情况下,B2C企业只能不断向下调整价格,牺牲原本计划的价格体系。

都是B2C,只是模式不同

B2C有两种类型,一种是C2C平台上的B2C,另一种是独立的B2C。虽然都穿B2C,但实际的管理团队、成本和财务结构甚至经营理念都大不相同。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制衡”的出现。

C2C平台上的B2C

目前,中国80%的网上零售交易都是由平台型零售网站完成的,以淘宝、腾讯排派、百度优啊为代表。其中,淘宝占据了全部平台份额的80%,绝对占优。

目前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加入淘宝平台,一年在淘宝广告上投入百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比比皆是。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C2C皇冠卖家,以淘宝为例,已经下了1000多单,甚至1万单的“日”单。虽然还是穿C2C,但营业额和团队结构都不亚于很多大中型B2C企业。

大多数训练有素的B2C公司都不太在意C2C卖家,认为“细分数”不一样。但事实是,90%的B2C企业没有这部分C2C卖家赚钱。更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依靠风险投资的贷款和投资来度过艰难的漫漫长夜和不可预测的未来。轻视他们,不小心就会失去荆州。

这是一群草根的线上卖家,他们的定价规则和经营理念(下面讨论)与正规B2C企业不同。目前,虽然以巨额风险投资为支撑的大型B2C企业依然难以撼动,但却能“惊扰一池春水”,让你防不胜防,不得不用价格战和大规模广告费来杀出一条血路。

独立B2C网站

卓越、当当、JD.COM、柯凡是其代表。他们大多过于乐观地放大自己未来可能的地位,没有认真考虑平台型B2C的互动影响,更不用说C2C和B2C之间的博弈了。这使得他们很难充分展示自己的战略,他们不得不花很多钱来争夺市场份额。

处于风口浪尖的B2C行业有一个悖论:“营业额越高,亏损越多!”更有意思的是,目前大部分大中型B2C企业很难给出一个真正能盈利、扭亏为盈的时间点。这时候他们还能获得大量的风险投资,他们的解释只有一个:亚马逊不是也亏了7年吗?

但是我们有亚马逊成长的环境吗?

中国C2C卖家驱动疯狂B2C?

“只赚好评不赚钱,甚至赔钱卖好评”,“只要你不满意,可以在7天内无条件退货,没有质量问题,来回寄给卖家”(此时卖家连一毛钱都没付给客户)。),“无需成立公司,无需营业执照”,“无需开具发票”...

请问,哪家正规的B2C企业可以做到以上行为?还是愿意去做?哪家公司这样做后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谁也不能否认,C2C平台迅速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思维和卖家的定价策略。在海外C2C平台,卖家开店必须支付费用,如开店费、上架费、商品交易佣金、线上支付工具的比例服务费等。而这些目前在我国是完全免费的。这让正规运营的B2C企业在纳税后定价上头疼。

再加上C2C平台的点赞系统,大量网店为了赢得点赞而不盈利甚至低于成本销售。尤其是厂家或批发商进入后,货架上的售价通常是他的出厂价或批发价。

在这种情况下,B2C企业只能不断向下调整价格,牺牲原本计划的价格体系。原本打算快速发展的战略必须转变为“长征”之路。

光是这一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B2C企业即使年营业额已经达到几亿甚至几十亿,仍然在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份额只能以低毛利来维持或增加。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告诉自己、员工和风险资本家:“我们的规模经济还没有到来。只要跨过市场份额,就能盈利。”

问题是,这个市场份额真的能获得吗?

亚马逊亏损了7年才盈利,但是我们和它不一样,不能简单的比较。美国的Ebay不会“只赚好评不赚钱”,而“用户付费”的概念也溶解在他们的血液里。我们面临的B2C商业环境与亚马逊截然不同,线上寄售的兴起加剧了国内电商发展土壤的贫困。

第1页

网络寄售的影响

卖家不需要备货,只需要在网上接单,然后由供应商发货。这种空手套白狼式的“网络寄售”自2007年底以来愈演愈烈。

以备货形式存在的B2C企业一般不会将他们视为对手,甚至会忽略“寄售”的存在。众所周知,这种由来已久、发展完善的海外寄售模式,一旦被国人模仿,就变了味,成为冲击渠道和零售终端的一大难题。

它已经在海外形成了工业化的线上寄售,一般以“联盟”的形式存在。即把流程引入供应商的销售网站,订单关闭后,供应商给一定的佣金。联盟的关键点在于,关联公司只向上游收钱,价格体系的供应商完全可以控制。

另一种模式是供应商提供产品图纸,由关联公司自己定价,以各种方式销售。一旦生成订单,代销商将付款汇给供应商,供应商将货物发送给下订单的客户,代销商赚取中间差价。

联盟在中国的B2C业态尚未形成气候,而关联公司的自定价销售模式发展迅速。在中国,大多数寄售代理都是学生、上班族和网络新手卖家。他们演变出了独特而奇特的中国式寄售模式,这也给B2C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大部分海外自主定价分销商会在供应价格上增加合理的利润。然而,在上述C2C卖家思维的影响下,许多中国寄售代理商试图通过根本不涨价,或者只涨价几毛钱来抢夺客户。因为是兼职或者学生,不需要备货,投入成本几乎为零。但是这种运营模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挤压了供应商和B2C企业空之间的利润,增加了一些障碍。

这些分支机构大多属于玩票性质。很多人热情消退后,或者发现网上销售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很快就会被杀,退出战争。然而,一个又一个长期没有维护的网站,依然残留在搜索引擎上,成为消费者比价的“噪音”。

中国的网上寄售已经正式发展了两年多。据说有2万多个网店联盟,每个联盟从几千家店到上万家店不等。这些联盟对B2C的影响不容小觑。虽然还是新兴的模式,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运作,但他们探索上下游之间的机会。一旦整体供应链和渠道概念成熟,中国B2C业态必然会出现新一波变革。

独立B2C正在同质化

两年前,我以为淘宝的竞争对手不会是拍拍平台,而是像JD.COM、当当这样的垂直B2C网站。

经过两年的业务调整,他们已经有了和淘宝竞争的机会,正在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因为都长得越来越像,他们几乎集体地、无意识地采用了互联网上沃尔玛式的超级商业模式。IT行业的JD.COM商城,图书行业的当当卓越,母婴产品的Red Kids,都开始销售食品、家居百货、化妆品护肤品、零食甚至电影票!

多产品的集体采用自然与上述讨论有关。他们过于自信地错估了中国的B2C市场份额,认为只要能平分新品份额(电商占中国零售总额),就能大幅扩大业绩,却没有真正考虑到实体渠道的冲突和约束,以及C2C卖家的基层经营理念带来的恶性行业竞争。

所以他们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为B2C市场做准备,更有甚者,他们拿走了大量的风险资本,但投入产出比无法平衡,无法向风险资本家解释,只能采取多产品策略,提高客户单价,寻找另一个收入来源。

这正是淘宝想要的。就淘宝的定位而言,我们还是需要担心这些不同的垂直B2C专业网站。我们要想办法让淘宝客户不要时不时在JD.COM买电脑,在Red Kids买奶粉,但现在不需要太担心。

因为这些行业的B2C大佬都是“弄巧成拙的武功”,他们都是在让自己在未来脱颖而出,在各自的行业站稳脚跟之前,他们都会先打起来。最初,这些家庭都和睦相处,并在各自的领域稳步发展。类似的车站根本不会构成威胁。每个人只需要瞄准行业和淘宝平台的一两个对手。现在,他们已经“早早”加入了整合产品线的战斗,试图用自己的努力,与整合了数百万不同卖家供给的淘宝相比“更多”。

这种看似精心策划的多产品战略,实际上充满了快速增加营业额的轻率和急躁,这也大大扩大了B2C企业内部物流库存人工成本和供应商管理的复杂性。

B2C企业未来的发展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有大市场”?

中国市场巨大,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实,但也让国内所有的B2C企业陷入了一个困惑。大多数B2C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利用“全国市场”进行规划。因为互联网没有国界,因为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所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然后,有了这样的市场规模,我们开始制定雄心勃勃的战略,招募新的部队,进行大刀阔斧的组织整顿,开始走向市场。手术后才发现,没有人的资金足够面对整个市场。然后,本文讨论的变量开始出现。所有的线上营销方案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快速有效,订单转化率也很低。即使网站中所有的用户体验和操作线路都得到改善,也不会有效。

在没有变化、不着急的现状下,大家开始相信“流量为王”,开始投放大量的网络广告。因此,需要更多的资金。然后,努力寻找风险投资家的支持,引入资本。

这一切都源于一句话“中国有大市场”!我相信在我之前来过的人可以“和我有感情”。

中国市场大,但你不是唯一的B2C“独家”。如果不能迷信这个大市场,可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小的区域,比如某个省。从一个“小而美”的B2C企业开始,培养成优秀的企业体质,然后逐步向外扩张。或许,不会陷入风险投资资金进来,客户的钱却拿不到的亏损局面。

无尽的网络让人忘记自己是谁,企业也是,所以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