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放养”销售人员的企业病

作者:zhaoge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企业习以为常的“放养”业务员的方式,让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但每个人都是官员,每个人都做不好。“新兵蛋子”参与市场管理,越管理越乱;“老将游子”充当教练,指挥无方。

国内企业大多采用“放养”的方法来管理销售人员。

销售人员分散在各个市场,一个人负责一个区域。面积或大或小,贫瘠或富饶。在一英亩三分的土地上,推销员“踢踢腿”,打理一切。每个人都是附庸,每个人都是附庸。

通常有两种“库存”形式:

一种是以当地分公司或办事处为基地,这类业务员开玩笑说自己“备货满满”。

你一年只允许回家一次。除了休假、述职、总部开会等少数机会,基本都扎根在当地。有的人甚至今天招募,明天上战场。

另一种是每个月“跑市场”,属于“分批备货”。

月初,我从总部出发,写了一份计划,继续执行任务,直到月底才回来。一般一个月出差的次数应该在20天以上。

在市场上,成千上万的销售人员如此努力地工作,没有人认为这种方式有什么不对。然而,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不一定是正确的。

老板的困惑:业务员的价值是什么?

一位企业老板向笔者讲述了自己的困惑。

“营销总监每天都找我要重要的人,每次谈工作,我肯定会来。总说竞争对手招了多少业务员,逼着公司多派人。”

“就是现在这几十个人,我还是觉得多。有的业务员在市场上沉睡,有的业务员在部分地区空长期缺货,代理商也卖得不错。我觉得销售员没有他们说的那么有价值,少用几个也行。

这种思维不是个案。企业离不开市场上的销售人员。有很多人,他们觉得很浪费。一个商人一年要花费数万美元。销售人员180人,要花费近1000万元,着实让企业心疼。

最重要的是,业务人员的价值相当模糊。

外地“备货”的销售人员各行其是,眼不见为净。他们做了什么,对他们的业绩有什么直接的帮助,企业并不知道。

即使区域销量增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企业看来,产品、价格、技术含量、品牌影响力、市场投入等宏观因素似乎比业务人员的微观努力贡献更大。

一个商人一年要花费数万美元。销售人员180人,费用近1000万元。在其他地方“备货”的销售人员是看不到企业的。他们做了什么,对他们的业绩有什么直接的帮助,企业并不知道。

市场部困惑:为什么销量上不来?

业务员长期不在,如何有效管理成为市场部最头疼的问题。

所以,防推销员不如防小偷:

恐怕他们不会出去工作,也不会用座机报到。业务员到了一个地区,一定要用代理商当地的电话打回总部,证明自己不会躲在某个地方享受休闲,谎报差旅费;

我怕他们出去工作,建立市场日志的时候不出力。日常工作要详细记录,以便公司检查,以免应付工作;

怕自己出去工作出不了成绩,就搞了一系列的考核奖励,每个月都会发布很多计划和表格,考核指标很少。

即便如此,销量增长也不尽如人意。这个部门的经理很奇怪。该管理的地方都管理好了,兄弟们都努力了。结果怎么不理想?

业务员的困惑:我们学到了什么?

“走出校门,直接申请做业务员,这一辈子就废了。”

这是一些老业务员多年后的感受。在市场混了几年,好的没学会。吃、喝、嫖、赌、骗、偷似乎都被污染了。

年轻的商人是一张白纸。当他们遇到老谋深算的代理商和不守规矩的客户时,有时不学“坏”就过不去。

大部分在外地“备货”的业务员,都是“以旧换新”的教导。什么是师傅,什么是徒弟?虽然有些营销技巧或多或少可以学到,但水平无法提高。

而且由于长期偏袒某一地区,对全国市场和行业趋势缺乏判断,对新知识新方法缺乏了解,来来往往是“三轴”,业绩增长慢慢变得无奈。

多年来,业务人员成为了“延迟一代”。他们在黑暗中摸索,为此感到不安。他们在工作中能学到什么?一个人的未来和出路在哪里?

“放养”的危害:推销员价值的困惑

造成上述困惑的原因在于对业务人员的价值缺乏系统的认识。

业务人员的日常工作看似复杂,实际上无非是三个方面。

首要价值:“服务员”工作。

工作重点是服务,包括宣传厂家的产品和政策,报销渠道推广、装修等各种费用,协调物流配送,协助售后服务,收集市场信息等。

中间值:“管理员”工作。

工作重点是管理,包括终端投资和渠道网络建设;防止货物逃逸,执行公司管理规定;处理代理纠纷,提升渠道士气;监督成本投入,执行公司奖惩政策。

高级价值:“教练”工作。

工作重点是创新和引导,包括推广方式创新、渠道建设方式创新、市场管理内容创新等。

其实这三种工作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是有很大差别的,未来价值越大。

然而,当业务人员处于“放养”状态时,每个人都有一块领土,耕种自己的土地。这三种工作经常被整合成一种。“服务、管理、引导”缺一不可,渠道中的“吃、喝、散”必须照顾,导致缺乏重点,明显缺乏主攻方向。

你不擅长你做的事情,你也没有时间去做你擅长的事情。

抽样调查显示,一个本应在市场中体现高层次价值的区域经理,60%的工作时间花在基础服务工作上,30%以上的时间被日常管理占据,不到10%的时间可以用来考虑市场创新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那些进入企业不了解市场的“新兵”,在服务做好之前就参与了市场管理,导致越来越乱;而那些只会日常管理,却不能在实战中创新,走向市场,充当渠道一线教练的“老牌油子”。领导误导的越多,转身的人就越多。

因此,基本上每个人都处于低产出甚至负产出的状态。这种现象可能在任何市场都不罕见。

在我国传统的营销管理中,企业没有区分上述三种不同性质的工作,把销售人员全部压下去,业务人员的“混合使用”导致市场产出效率低下。

这种“逐块”的征地封地模式,人人当官,人人干不好。

由于把全面责任强加给销售人员,企业、管理干部和业务人员都尝到了效率低下的苦果。

第1页

销售人员的有效使用:学习“三级分类原则”

与“逐块”组织模式相对应的是“逐条”管理。

简单来说,就是发挥每个业务人员的优势,形成专业化分工,提高整体效率。

根据业务人员价值,可以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使用时应采用“三级分类原则”。

初级业务员(牛型):主要从事服务。

对业务员个人能力要求不高的关键是工作态度。服务工作做得好的,大多是勤快肯干的“老黄牛”销售员。

中级业务员(鱼型):主要从事管理工作。

对个人能力要求高,关键看他的工作经验。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大多经历过多年实战,协调能力强,是市场上如鱼得水的销售员。

高级业务员(老鹰型):主要从事创新和指导。

对个人能力要求很高,关键在于其创新能力。指导工作做得好的,大部分都是前两个阶段磨练出来的,都是举一反三,能写会用力的人。敏锐的眼睛能发现问题,积极的行动能解决问题。

使用推销员的目的是让鹰飞翔,而不是耕种土地;让鱼去游泳,而不是强迫它们飞;让牛耕田防止它游泳。

在具体方法上,是建立“一体化”专项管理。使工作集中化,使个人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首先要打破“堵”的旧格局。“逐块”是按区域,“逐条”是按功能。所有的业务人员都由市场部统一使用,而不是划分区域,而是根据专业组成“推广组”、“管理组”、“服务组”、“招商组”等各种作战分队。

原有渠道的日常管理主要由“管理组”和“服务组”承担,新兴渠道或模式市场则受到“招商组”和“推广组”的攻击。

笔者曾在一家中型医药企业进行过试点。

采用新模式后,业务人员从40人减少到25人,但全年业绩增长超过30%。

企业在全国有800家一级代理商,过去分8个区域,每个区域5个人还觉得力不从心。按职能重新分工后,业务人员的熟练程度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管理团队和服务团队平均能在30秒内完成接听电话和回答代理人问题的全过程。在过去,如果一个地区业务代表刚刚接手,可能要花半天时间才能搞清楚代理商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同时,推广组和招商组的业务人员从来都不精通。因为我们经常集中讨论方法,互相促进,创新的想法层出不穷。第一次市场外行,第二次有经验,第三次成为专家。

在这种模式下,业务人员的个人发展得到了清晰的规划,正在从服务导向向管理导向和引导导向迈进。

企业原有的薪酬和奖金制度也相应重建。高附加值的工作奖励更多,不仅用好了钢材,也奖励了能创造最多成就的人。

创新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一体化

当然,“按章办事”的功能管理并不完善,只是中小企业可以参考的一种方式。

当企业渠道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一切都要等待总部的决定,而派遣部队到千里之外的总部灭火也可能会耽误战斗机。此时,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实行区域“自治”是必然选择,必然会走“逐块”管理的老路。

在我看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必要“整合成块”。比如区域可以变成区块,但区域是条块,或者服务机构是区块,市场开发功能是条块(比如招商团队),这样就形成了专业的功能划分。

四种情况,不要鲁莽盲目。

1.人才准备不足。

实行“逐块”管理,要求企业有一批能担当各方面责任的通用型人才。这件事很紧急,必须有一个培训和招聘的过程。

无论是分公司经理还是区域经理,他们的资质都要相当严格。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是“全才”。至少他们在总部做过服务、管理和指导,应该对市场上的“吃喝耶戈”了如指掌。否则,他们个人能力的缺点会被放大,因为没有人限制他们。

【案例】曾经有一家快速消费品企业,抽调一名管理物流的干部担任区域经理。虽然这个人服务做得很好,赢得了公司的信任,但他对渠道管理和营销推广一无所知。为了树立威信,他强迫下属采用自己“创新”的操作方法。接手一年后,区域销量持续低迷。

2.资源准备不足。

实行“逐块”管理,会导致企业有限的资源分散,资源不足时无法分割。

总的来说,它是一个强大的企业。如果把人、货、物分散到区域市场,可能会有局部劣势,很可能被对手打破。

【案例】一家环保产品企业一直是行业内的强势品牌。人集中,费用集中的时候,总是保持很高的市场份额。为了进一步拓展全国市场,他们将近1000万广告费分成7个区域,每个营销干部负责一个。因此,他们遭到了不同竞争对手和当地企业的反击。不仅新市场未能打开,连原有的重点市场都被丢弃,各地区销售陷入两难境地。

3.管理基础不足。

实施“区块管理”也要求企业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

通过将人力、财力和物力分散到区域市场,企业风险具有倍增效应。抽查再严格,事后也不可能查出管理漏洞。如果没有事前的防范,企业可能只是瞬间翻船。

【案例】某保健品企业在销售额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为了抢占市场,在一个月内在中国设立了20多家分公司。虽然业绩攀升到100亿元,但企业全年净利润只有几百万元。公司立即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经过全国范围的检查,发现很多分支机构存在拿广告返利、自费、偷产品的现象。虽然事后完善了财务制度,对违规者进行了处理,但企业却接连疲软,一蹶不振。

4.频道数量不足。

“逐块”管理有一个前提,就是区域内工作量足够大,业务人员不会“被迫放松”。

企业市场初期,渠道建设尚未完成。这个时候,市场的主要工作是吸引投资,而不是管理和服务。如果业务人员按区域划分,招商工作就不会协同,渠道数量太少,管理和服务就无从谈起。

【案例】某企业刚成立营销中心,就“储备”了所有业务员。每个重点地级市都会派一个人,期望他们招商引资,自己管理。结果,有些业务员吸引投资的能力差,工作中又怕遇到困难,干脆躲在一边享受闲暇;而那些吸引投资能力强的人,无法管理自己,忙于处理日常事务。年销量总是少得可怜。

一般来说,实施“区块管理”有很多前提条件。

一些企业缺乏营销工作的理念。第一,他们想尽办法招人,认为人多了肯定会往上走。这是第一个错误;

招人不管理,把业务员“放养”到各个地区,至少眼不见心不烦,这是第二个错误;

认为业务员会找到工作,做出自己的成绩,却不知道业务员在能力和资源不足的时候会放弃努力,这是第三个错误。

让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是管理者能力不足的表现。企业发展不能被业务人员的自我提升所耽误。

不要培养成熟,不要分散市场,这应该是销售人员使用的基本标准。管理销售人员的最高境界在于扬长避短,如何化弱为强是解决之道。

(欢迎继续与本文作者或本刊编辑部讨论此话题。作者的电子邮件地址是mbagwt@126.com。)

企业习以为常的“放养”业务员的方式让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但每个人都是官员,每个人都做不好。“新兵蛋子”参与市场管理,越管理越乱;“老将游子”充当教练,指挥无方。

国内企业大多采用“放养”的方法来管理销售人员。

销售人员分散在各个市场,一个人负责一个区域。面积或大或小,贫瘠或富饶。在一英亩三分的土地上,推销员“踢踢腿”,打理一切。每个人都是附庸,每个人都是附庸。

通常有两种“库存”形式:

一种是以当地分公司或办事处为基地,这类业务员开玩笑说自己“备货满满”。

你一年只允许回家一次。除了休假、述职、总部开会等少数机会,基本都扎根在当地。有的人甚至今天招募,明天上战场。

另一种是每个月“跑市场”,属于“分批备货”。

月初,我从总部出发,写了一份计划,继续执行任务,直到月底才回来。一般一个月出差的次数应该在20天以上。

在市场上,成千上万的销售人员如此努力地工作,没有人认为这种方式有什么不对。然而,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不一定是正确的。

老板的困惑:业务员的价值是什么?

一位企业老板向者讲述了自己的困惑。

营销总监每天都找我要重要的人,每次谈工作,我肯定会来。总说竞争对手招了多少业务员,逼着公司多派人。”

“就是现在这几十个人,我还是觉得多。有的业务员在市场上沉睡,有的业务员在部分地区空长期缺货,代理商也卖得不错。我觉得销售员没有他们说的那么有价值,少用几个也行。

这种思维不是个案。企业离不开市场上的销售人员。有很多人,他们觉得很浪费。一个商人一年要花费数万美元。销售人员180人,要花费近1000万元,着实让企业心疼。

最重要的是,业务人员的价值相当模糊。

外地“备货”的销售人员各行其是,眼不见为净。他们做了什么,对他们的业绩有什么直接的帮助,企业并不知道。

即使区域销量增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企业看来,产品、价格、技术含量、品牌影响力、市场投入等宏观因素似乎比业务人员的微观努力贡献更大。

一个商人一年要花费数万美元。销售人员180人,费用近1000万元。在其他地方“备货”的销售人员是看不到企业的。他们做了什么,对他们的业绩有什么直接的帮助,企业并不知道。

市场部困惑:为什么销量上不来?

业务员长期不在,如何有效管理成为市场部最头疼的问题。

所以,防推销员不如防小偷:

恐怕他们不会出去工作,也不会用座机报到。业务员到了一个地区,一定要用代理商当地的电话打回总部,证明自己不会躲在某个地方享受休闲,谎报差旅费;

我怕他们出去工作,建立市场日志的时候不出力。日常工作要详细记录,以便公司检查,以免应付工作;

怕自己出去工作出不了成绩,就搞了一系列的考核奖励,每个月都会发布很多计划和表格,考核指标很少。

即便如此,销量增长也不尽如人意。这个部门的经理很奇怪。该管理的地方都管理好了,兄弟们都努力了。结果怎么不理想?

业务员的困惑:我们学到了什么?

“走出校门,直接申请做业务员,这一辈子就废了。”

这是一些老业务员多年后的感受。在市场混了几年,好的没学会。吃、喝、嫖、赌、骗、偷似乎都被污染了。

年轻的商人是一张白纸。当他们遇到老谋深算的代理商和不守规矩的客户时,有时不学“坏”就过不去。

大部分在外地“备货”的业务员,都是“以旧换新”的教导。什么是师傅,什么是徒弟?虽然有些营销技巧或多或少可以学到,但水平无法提高。

而且由于长期偏袒某一地区,对全国市场和行业趋势缺乏判断,对新知识新方法缺乏了解,来来往往是“三轴”,业绩增长慢慢变得无奈。

多年来,业务人员成为了“延迟一代”。他们在黑暗中摸索,为此感到不安。他们在工作中能学到什么?一个人的未来和出路在哪里?

“放养”的危害:推销员价值的困惑

造成上述困惑的原因在于对业务人员的价值缺乏系统的认识。

业务人员的日常工作看似复杂,实际上无非是三个方面。

首要价值:“服务员”工作。

工作重点是服务,包括宣传厂家的产品和政策,报销渠道推广装修等各种费用,协调物流配送,协助售后服务,收集市场信息等。

中间值:“管理员”工作。

工作重点是管理,包括终端投资和渠道网络建设;防止货物逃逸,执行公司管理规定;处理代理纠纷,提升渠道士气;监督成本投入,执行公司奖惩政策。

高级价值:“教练”工作。

工作重点是创新和引导,包括推广方式创新、渠道建设方式创新、市场管理内容创新等。

其实这三种工作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是有很大差别的,未来价值越大。

然而,当业务人员处于“放养”状态时,每个人都有一块领土,耕种自己的土地。这三种工作经常被整合成一种。“服务、管理、引导”缺一不可,渠道中的“吃、喝、散”必须照顾,导致缺乏重点,明显缺乏主攻方向。

你不擅长你做的事情,你也没有时间去做你擅长的事情。

抽样调查显示,一个本应在市场中体现高层次价值的区域经理,60%的工作时间花在基础服务工作上,30%以上的时间被日常管理占据,不到10%的时间可以用来考虑市场创新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那些进入企业不了解市场的“新兵”,在服务做好之前就参与了市场管理,导致越来越乱;而那些只会日常管理,却不能在实战中创新,走向市场,充当渠道一线教练的“老牌油子”。领导误导的越多,转身的人就越多。

因此,基本上每个人都处于低产出甚至负产出的状态。这种现象可能在任何市场都不罕见。

在我国传统的营销管理中,企业没有区分上述三种不同性质的工作,把销售人员全部压下去,业务人员的“混合使用”导致市场产出效率低下。

这种“逐块”的征地封地模式,人人当官,人人干不好。

由于把全面责任强加给销售人员,企业、管理干部和业务人员都尝到了效率低下的苦果。

第1页

销售人员的有效使用:学习“三级分类原则”

与“逐块”组织模式相对应的是“逐条”管理。

简单来说,就是发挥每个业务人员的优势,形成专业化分工,提高整体效率。

根据业务人员价值,可以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使用时应采用“三级分类原则”。

初级业务员(牛型):主要从事服务。

对业务员个人能力要求不高的关键是工作态度。服务工作做得好的,大多是勤快肯干的“老黄牛”销售员。

中级业务员(鱼型):主要从事管理工作。

对个人能力要求高,关键看他的工作经验。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大多经历过多年实战,协调能力强,是市场上如鱼得水的销售员。

高级业务员(老鹰型):主要从事创新和指导。

对个人能力要求很高,关键在于其创新能力。指导工作做得好的,大部分都是前两个阶段磨练出来的,都是举一反三,能写会用力的人。敏锐的眼睛能发现问题,积极的行动能解决问题。

使用推销员的目的是让鹰飞翔,而不是耕种土地;让鱼去游泳,而不是强迫它们飞;让牛耕田防止它游泳。

在具体方法上,是建立“一体化”专项管理。使工作集中化,使个人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首先要打破“堵”的旧格局。“逐块”是按区域,“逐条”是按功能。所有的业务人员都由市场部统一使用,而不是划分区域,而是根据专业组成“推广组”、“管理组”、“服务组”、“招商组”等各种作战分队。

原有渠道的日常管理主要由“管理组”和“服务组”承担,新兴渠道或模式市场则受到“招商组”和“推广组”的攻击。

笔者曾在一家中型医药企业进行过试点。

采用新模式后,业务人员从40人减少到25人,但全年业绩增长超过30%。

企业在全国有800家一级代理商,过去分8个区域,每个区域5个人还觉得力不从心。按职能重新分工后,业务人员的熟练程度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管理团队和服务团队平均能在30秒内完成接听电话和回答代理人问题的全过程。在过去,如果一个地区业务代表刚刚接手,可能要花半天时间才能搞清楚代理商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同时,推广组和招商组的业务人员从来都不精通。因为我们经常集中讨论方法,互相促进,创新的想法层出不穷。第一次市场外行,第二次有经验,第三次成为专家。

在这种模式下,业务人员的个人发展得到了清晰的规划,正在从服务导向向管理导向和引导导向迈进。

企业原有的薪酬和奖金制度也相应重建。高附加值的工作奖励更多,不仅用好了钢材,也奖励了能创造最多成就的人。

创新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一体化

当然,“按章办事”的功能管理并不完善,只是中小企业可以参考的一种方式。

当企业渠道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一切都要等待总部的决定,而派遣部队到千里之外的总部灭火也可能会耽误战斗机。此时,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实行区域“自治”是必然选择,必然会走“逐块”管理的老路。

在我看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必要“整合成块”。比如区域可以变成区块,但区域是条块,或者服务机构是区块,市场开发功能是条块(比如招商团队),这样就形成了专业的功能划分。

四种情况,不要鲁莽盲目。

1.人才准备不足。

实行“逐块”管理,要求企业有一批能担当各方面责任的通用型人才。这件事很紧急,必须有一个培训和招聘的过程。

无论是分公司经理还是区域经理,他们的资质都要相当严格。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是“全才”。至少他们在总部做过服务、管理和指导,应该对市场上的“吃喝耶戈”了如指掌。否则,他们个人能力的缺点会被放大,因为没有人限制他们。

【案例】曾经有一家快速消费品企业,抽调一名管理物流的干部担任区域经理。虽然这个人服务做得很好,赢得了公司的信任,但他对渠道管理和营销推广一无所知。为了树立威信,他强迫下属采用自己“创新”的操作方法。接手一年后,区域销量持续低迷。

2.资源准备不足。

实行“逐块”管理,会导致企业有限的资源分散,资源不足时无法分割。

总的来说,它是一个强大的企业。如果把人、货、物分散到区域市场,可能会有局部劣势,很可能被对手打破。

【案例】一家环保产品企业一直是行业内的强势品牌。人集中,费用集中的时候,总是保持很高的市场份额。为了进一步拓展全国市场,他们将近1000万广告费分成7个区域,每个营销干部负责一个。因此,他们遭到了不同竞争对手和当地企业的反击。不仅新市场未能打开,连原有的重点市场都被丢弃,各地区销售陷入两难境地。

3.管理基础不足。

实施“区块管理”也要求企业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

通过将人力、财力和物力分散到区域市场,企业风险具有倍增效应。抽查再严格,事后也不可能查出管理漏洞。如果没有事前的防范,企业可能只是瞬间翻船。

【案例】某保健品企业在销售额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为了抢占市场,在一个月内在中国设立了20多家分公司。虽然业绩攀升到100亿元,但企业全年净利润只有几百万元。公司立即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经过全国范围的检查,发现很多分支机构存在拿广告返利、自费、偷产品的现象。虽然事后完善了财务制度,对违规者进行了处理,但企业却接连疲软,一蹶不振。

4.频道数量不足。

“逐块”管理有一个前提,就是区域内工作量足够大,业务人员不会“被迫放松”。

企业市场初期,渠道建设尚未完成。这个时候,市场的主要工作是吸引投资,而不是管理和服务。如果业务人员按区域划分,招商工作就不会协同,渠道数量太少,管理和服务就无从谈起。

【案例】某企业刚成立营销中心,就“储备”了所有业务员。每个重点地级市都会派一个人,期望他们招商引资,自己管理。结果,有些业务员吸引投资的能力差,工作中又怕遇到困难,干脆躲在一边享受闲暇;而那些吸引投资能力强的人,无法管理自己,忙于处理日常事务。年销量总是少得可怜。

一般来说,实施“区块管理”有很多前提条件。

一些企业缺乏营销工作的理念。第一,他们想尽办法招人,认为人多了肯定会往上走。这是第一个错误;

招人不管理,把业务员“放养”到各个地区,至少眼不见心不烦,这是第二个错误;

认为业务员会找到工作,做出自己的成绩,却不知道业务员在能力和资源不足的时候会放弃努力,这是第三个错误。

让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是管理者能力不足的表现。企业发展不能被业务人员的自我提升所耽误。

不要培养成熟,不要分散市场,这应该是销售人员使用的基本标准。管理销售人员的最高境界在于扬长避短,如何化弱为强是解决之道。

(欢迎继续与本文作者或本刊编辑部讨论此话题。作者的电子邮件地址是mbagw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