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叶商机网

家乐福在韩国

作者:17302020331 浏览量:0 来源:商机交易网

当家乐福在韩国开设第13家门店时,持续三周多的罢工在韩国引起了不小的骚动。首尔一家家乐福门店的一名参与罢工的员工声称,家乐福在解雇一名韩国员工时行为不当,这让其他人感到不公平。当地媒体甚至声称家乐福与韩国劳工的关系一直不好——这种说法让当时排名世界第二的跨国零售集团非常尴尬。

罢工方式

几个月过去了,现在家乐福在韩国开了20家大卖场,但他们仍然记得过去,并把它作为内部案例继续研究。然而,即使各方无法解释罢工的所有细节,社会学家却津津乐道其中一条:工人罢工的原因不仅是对同伴的“委屈”,还有一名韩国员工提出家乐福“对工人联合会成员实施了歧视性工资”。"

首尔国立大学朴永春博士指出:家乐福作为长期从事跨国经营的零售集团,很难找到证据证明其内部确实实施了工资歧视——这对企业的海外发展非常不利,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冒这样的风险。“换句话说,‘歧视性工资’只是罢工员工的一种微妙表达...他们真正的意思是家乐福的工资水平太低了。”

很多人关注韩国员工的这种表达方式,因为它能体现文化对一个民族的特殊影响。“在欧洲,当工人罢工时,他们会直接向公众宣布,我们罢工是因为工资太低。”一位韩国学者说:“比如在比利时,家乐福子公司的当地员工就因为工资低的问题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他们甚至堵住了家乐福一个主要配送中心的大门——对于连锁食品零售商来说,这简直切断了他的生命线。然而,韩国工人的罢工模式很少达到这样的强度。”所以,家乐福其实应该心存感激——在欧洲,工资等待遇措施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工人的激烈反应;然而,在韩国,工人往往不愿意直接表达对某一公司政策的不满。他们会憋着等一些间接的机会去表达,甚至在表达的时候,方式都是经过刻意选择的。

罢工方式

人们的变化

自然,家乐福等跨国零售商一定对进入韩国前后的社会环境做了详细的分析,而对于1989年进入亚洲市场的家乐福来说,这种分析会得到实践经验的支持。然而,很难保证这些初步分析没有遗漏。的确,人们总是觉得很难根除东方人的传统,但西方人的旧观念也有着持久的影响。就在几年前,西方商界很多人认为亚洲工人的服从总是占上风,有利于解决一些劳工问题;就连亚洲企业家也这么认为。然而,业内人士对大宇公司破产案例的研究结果却显示了上述认识的谬误。

很多商业分析人士都指出,大宇总裁金宇中在管理上犯的一个重大错误是,他认为有了韩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支撑和他的自我奉献理念,就可以带动员工长时间低薪加班。但事实上,“随着近年来韩国工资的大幅上涨,金玉忠极端的所谓自我奉献的观念已经过时,他白手起家的低成本温顺劳动力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研究人员认为,正是始于1989年的劳资纠纷浪潮拉开了大宇集团的序幕。也是在这一年,家乐福在中国台湾省开设了其在亚洲的第一家分店。

当然,“低成本温顺劳动力的减少”只是社会文化变迁的表面问题。家乐福可能没有考虑到,正是它所依赖的西方文化给韩国社会带来了这些变化。变化的积极源头是美国,而变化的过程早在家乐福到来之前就开始了。要知道,韩国早在1967年就加入了关贸总协定。

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美国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仅限于韩国军队、高校和政治经济活动中的精英。这个地区的许多人也皈依了基督教。自然,由于美国的继承,新教徒占大多数。因此,在东亚学者主张韩国的“汉江奇迹”是儒家文化影响的结果的同时,西方学者和韩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这是精英从儒家无利可图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而产生的“奇迹”。是的,没什么奇怪的。唤醒追求利润的管理者,加上低成本、温顺的劳动力,可以让任何一个企业和经济体系在更低的层次上迅速崛起。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新一轮开放世界市场的浪潮开始了,外国企业把目光投向了韩国市场。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在韩国本身找到:经济发展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依附于各种商品和消费模式的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每个韩国人都受到了影响。他们学会了唱现代歌曲来表达个人主义,他们开始学会向企业主、政治家和其他以前有权势的人争取自己的权利。这就是“罢工”的起源。

人们的变化

不同种类的竞争

家乐福的韩国竞争对手也是在这个上升期诞生的。如果西方有人认为韩国人没有管理大型零售业的经验,那他们就大错特错了。比如上世纪70年代,LG(当时的名字叫——Luchy GoldStar)就已经将触角伸向了流通行业。1988年汉城奥运会让那些财团在七八年前以大店的形式争夺零售市场;1988年后,冷静的韩国政府开始协助企业引进欧美先进的流通理念和技术。

刚进入90年代,韩国在关贸总协定的压力下,不得不逐步开放零售市场。1995年,关贸总协定成为世贸组织。次年1月,在韩国开店的跨国零售企业数量没有限制。家乐福也是1996年来到韩国的。开始遭遇新世界集团E-mart(三星集团控股)和LG集团LG-mart的激烈竞争;家乐福很快意识到,在这片表面上接受西方文明的土地上,它受到的抵制远远超出了行业范围。开头提到的罢工和宣传只是一个例子。

虽然在之前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本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变化与邻国日本和中国不同——日本受西方文明洗礼太久,明治维新后一些规则已经传达给大众;然而,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被破坏了太久,导致传统中许多好的因素丧失。

从历史细节来看,虽然对外经济援助长期保持了自身的良好发展,但美国对韩国的援助大多局限于武器、资金和技术。也就是说,当时的美国只对维持一个军事主导的政府感兴趣,以便在东亚政治局势中获得自己的支点,不忍心主动对韩国进行任何“思想进化”,这使得韩国本土文化在80年代之前依然明显,比如这就意味着“低成本的温顺劳动力”确实减少了,但“温顺劳动力”依然存在。

不同的竞争(1)

传统对韩国有利也有弊。就效益而言,在企业中,尤其是工作复杂的零售企业,服从上级长辈、任劳任怨、不善言辞的传统思想,使得企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服务态度无可挑剔。当然,韩国的家乐福也因此受益。

以上就是韩国商业企业员工素质似乎高于中国甚至新加坡的原因之一。南洋理工学院企业管理系的柯培华说:“服务质量差,跟员工对公司缺乏归属感有关……如果新加坡人对国家有归属感,就不会做任何有损国家声誉的事情。同样,如果员工对公司有归属感,他们也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视企业、国家为家人,是韩国儒家思想的自然表现。中国学界著名的国学学者杜维明不得不承认,韩国文化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儒家传统的大众化”。他说:“韩国人说韩国是儒家思想的母国,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

然而,家国一体的传统观念也伤害了刚到韩国的家乐福。一旦民间社会和本土企业发出鼓舞人心的号召,很多韩国人就会不假思索地去本土零售企业购物!一个明显的例子是:1998年底三星集团的大卖场HomePlus开业后,在宣传人员的有效推动下,每家店的日营业额至少在100万美元以上。研究人员将这一场景描述为“即使是工作日上午和下午的高峰时间也挤满了人”,他们补充说,“进入商店的人数至少是家乐福的两倍。”

就连家乐福有时候也有一种“两面夹击”的感觉。前面,韩国政府倡导的“国货运动”兴起时,因为家乐福的外资形象,消费者会下意识地把其货架上的商品视为“外资”;在后面,在大量的本地供应商中,有些是几个本地财团的子公司,而另一些似乎更喜欢与本地超市打交道。沃尔玛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但这个全球巨头却不得不屈服于韩国的二流团,期待折扣零售市场的领头羊E-mart的快速发展。沃尔玛依赖全球采购,在韩国消费者民族情结的影响下,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争夺本土供应商的战场上,也是处境不佳——“沃尔玛的本土采购能力还是不如过去几十年间,沃尔玛及其联合体招募了数千家本土供应商。”LG集团的投资专家分析,这些供应商与E-mart之间的关系不能用简单的“利润”来解释。

不同的竞争(2)

文化的弱点

这位LG专家用下面的话结束了他的分析:

“E-mart用了7年时间才达到这个水平,韩国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商的市场运作才刚刚开始。”

仔细想想,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很难说清楚,是对E-mart的肯定?是沃尔玛的期望吗?

事实上,沃尔玛本身并不在乎提前遇到的困难,他们的经理认为这很正常。沃尔玛亚洲总裁Joe Hay Sard冷静地说:“在韩国,我们不用担心,因为比赛才刚刚开始。我们对这里的市场充满信心。”

同样,家乐福在经历了平淡的发展期后,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和竞争对手——这种“适应”原本就是其自我认可的品质之一。当然,家乐福的改善措施远不是加强与员工沟通、加强本地采购、加强工资之外的成本控制那么简单。“在家乐福,总能找到其他超市找不到的东西,而且价格也合适。”一位顾客说,“而且这里的购物环境和美国的商场很相似,让人觉得很方便。”

客户谈到了至少两个关键因素。首先,家乐福在选择大多数单一品类商品时非常细致,这是由于其经理和买家的经验和辛勤工作。要知道,要让你货架上的商品在很多综合超市里呈现出一种特色是不容易的。其次,另一方面,韩国客户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在朝着有利于家乐福的方向发展。韩国的家乐福店一般都离市区比较远,需要开车,但是大部分顾客并不在意。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家乐福门店有“高级”氛围,通道宽敞,装修好,光线明亮干净,适合休闲购物。这些对欣赏欧美时尚的人很有吸引力;但是有些韩国人不知道家乐福是哪个国家的,很多媒体在介绍的时候都不经意间误导了它。比如家乐福被称为“法国沃尔玛”,这是引起顾客误解的原因。

上面提到的第二点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也是家乐福和沃尔玛在韩国市场的信心问题,即文化本身正在发生变化,零售商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消费者的行为。支撑他们信心的两个更重要的问题是:

首先,当地企业不仅从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受益。换句话说,传统往往对韩国企业有害。

韩国的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并没有完全西化——不学家学自由民主也是极其痛苦的。在韩国,不仅有家长式的专制政府,还有家长式的企业管理制度。的确,工人们默默无闻,勤奋努力,但服从和低效的官僚氛围也在这里滋长。

这种官僚主义和相应的家长式作风在企业中蔓延。它的具体后果是什么?举个例子就够了。新加坡南洋大学的杨霞博士指出,新加坡服务业的一大问题是,公司上层没有授权一线员工的习惯,使得一线员工决策不够灵活,无法在第一时间给客户满意的回应。事实上,东亚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服务企业,不仅仅是新加坡,都存在这个问题,没有一点经验是无法解释清楚的。

更糟糕的是,官僚主义与管理企业的政府部门紧密交织,给企业增加了第二个枷锁。以韩国企业为例,从申请、联系、填表、提交文件到正式审批,时间长达790天。韩国业界对此抱怨已久。

第二,很难说会有企业能够凭借外部文化环境击败对手。另一方面,家乐福可能并不特别担心在韩国遇到的文化障碍——许多历史似乎证明,文化无法与强大的实力、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相抗衡;有效融入当地也是跨国公司的经验之一。

有人认为,由于三星在英国的合作伙伴TESCO的支持,HomePlus可以暂时压倒来自法国的对手;沃尔玛落后了一段时间,因为E-mart跑在了前面,占据了会员折扣店市场的三分之一(理论估计)。这确实削弱了“文化理论”持有者的说服力。

但是,请相信,当大量的亚洲人参与到上述讨论中时,其实文化正在他们背后悄悄发挥作用。

文化的弱点

流通业的“父亲”

没有哪个外国流通行业需要对韩国的缓慢发展感到沮丧。对于一个以资本和实力说话的社会来说,韩国流通业的繁荣有着深远的背景。

在考察韩国的每一家流通企业时,几乎不可能避免“财团”的介入。用一句非常真实的话来说:韩国经济是财团的代名词。韩国人自己说:“财团是韩国经济的隐喻,一点也不夸张。”

大多数财团都是在那些社会转型时期形成和成长起来的——和其他国家一样。在这个时期,社会资源的不平等流动会导致企业的成长史,这是“爆发”和创业的混合体。二战后,“敌国产品”的销售(占当时朝鲜企业总数的80%-90%)造就了三星、卫莱、金星等财团,买家的货款分期支付。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韩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300%以上,几乎让那些家庭免费受益。其他财团起源于美国援助资金的占有。当然,这些家庭之所以能拿到钱,是因为他们与政府的关系,甚至是他们的私人关系。从那以后,一些财团通过从政府获得低成本的财政支持和吸引外国投资项目而发展壮大。在韩国,无论生产者和消费者,无论他们为之工作的企业有多小,大部分都被超级家族控制。

在这些财团中,有几个是通过流通起家的。但大部分流通行业都是以财团起家的,他们的成长背景是:

在每个国家的经济中,都会出现类似以下的情况:当经济趋于低迷,制造业利润水平较低时,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即韩国财团)会将大量资金投入土地储备和房地产行业,他们等待的结果是地价升值,但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投机和投机。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这一时期,大量财团围地;表面上看,整个经济并不起眼,但财团争地的情况甚至可以用“疯狂”来形容。政府和民间焦虑地看着这一切——地价暴涨,然后居民承担的房价暴涨;生产投入越来越少,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越来越慢。提醒韩国政府,从长远来看,社会动荡将不可避免地发生。

1990年,卢泰愚总统庄严宣布:“财团的房地产投机将导致国家的灭亡。”但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各种财团已经意识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压力。虽然长期投资流通行业,但此时却扩大了进入,不仅把握住了“消费时代”的来临,还在合理的理由下积累了大量相关土地和房产等待升值,真是一举两得。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流通业开始发展。以发展迅速的卫莱金星(后来的LG)为例,它在1989年底有多达1177家超市!

当家乐福在韩国开设第13家门店时持续三周多的罢工在韩国引起了不小的骚动。首尔一家家乐福门店的一名参与罢工的员工声称,家乐福在解雇一名韩国员工时行为不当,这让其他人感到不公平。当地媒体甚至声称家乐福与韩国劳工的关系一直不好——这种说法让当时排名世界第二的跨国零售集团非常尴尬。

罢工方式

几个月过去了,现在家乐福在韩国开了20家大卖场,但他们仍然记得过去,并把它作为内部案例继续研究。然而,即使各方无法解释罢工的所有细节,社会学家却津津乐道其中一条:工人罢工的原因不仅是对同伴的“委屈”,还有一名韩国员工提出家乐福“对工人联合会成员实施了歧视性工资”。"

首尔国立大学朴永春博士指出:家乐福作为长期从事跨国经营的零售集团,很难找到证据证明其内部确实实施了工资歧视——这对企业的海外发展非常不利,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冒这样的风险。“换句话说,‘歧视性工资’只是罢工员工的一种微妙表达...他们真正的意思是家乐福的工资水平太低了。”

很多人关注韩国员工的这种表达方式,因为它能体现文化对一个民族的特殊影响。“在欧洲,当工人罢工时,他们会直接向公众宣布,我们罢工是因为工资太低。”一位韩国学者说:“比如在比利时,家乐福子公司的当地员工就因为工资低的问题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他们甚至堵住了家乐福一个主要配送中心的大门——对于连锁食品零售商来说,这简直切断了他的生命线。然而,韩国工人的罢工模式很少达到这样的强度。”所以,家乐福其实应该心存感激——在欧洲,工资等待遇措施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工人的激烈反应;然而,在韩国,工人往往不愿意直接表达对某一公司政策的不满。他们会憋着等一些间接的机会去表达,甚至在表达的时候,方式都是经过刻意选择的。

罢工方式

人们的变化

自然,家乐福等跨国零售商一定对进入韩国前后的社会环境做了详细的分析,而对于1989年进入亚洲市场的家乐福来说,这种分析会得到实践经验的支持。然而,很难保证这些初步分析没有遗漏。的确,人们总是觉得很难根除东方人的传统,但西方人的旧观念也有着持久的影响。就在几年前,西方商界很多人认为亚洲工人的服从总是占上风,有利于解决一些劳工问题;就连亚洲企业家也这么认为。然而,业内人士对大宇公司破产案例的研究结果却显示了上述认识的谬误。

很多商业分析人士都指出,大宇总裁金宇中在管理上犯的一个重大错误是,他认为有了韩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支撑和他的自我奉献理念,就可以带动员工长时间低薪加班。但事实上,“随着近年来韩国工资的大幅上涨,金玉忠极端的所谓自我奉献的观念已经过时,他白手起家的低成本温顺劳动力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研究人员认为,正是始于1989年的劳资纠纷浪潮拉开了大宇集团的序幕。也是在这一年,家乐福在中国台湾省开设了其在亚洲的第一家分店。

当然,“低成本温顺劳动力的减少”只是社会文化变迁的表面问题。家乐福可能没有考虑到,正是它所依赖的西方文化给韩国社会带来了这些变化。变化的积极源头是美国,而变化的过程早在家乐福到来之前就开始了。要知道,韩国早在1967年就加入了关贸总协定。

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美国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仅限于韩国军队、高校和政治经济活动中的精英。这个地区的许多人也皈依了基督教。自然,由于美国的继承,新教徒占大多数。因此,在东亚学者主张韩国的“汉江奇迹”是儒家文化影响的结果的同时,西方学者和韩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这是精英从儒家无利可图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而产生的“奇迹”。是的,没什么奇怪的。唤醒追求利润的管理者,加上低成本、温顺的劳动力,可以让任何一个企业和经济体系在更低的层次上迅速崛起。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新一轮开放世界市场的浪潮开始了,外国企业把目光投向了韩国市场。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在韩国本身找到:经济发展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依附于各种商品和消费模式的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每个韩国人都受到了影响。他们学会了唱现代歌曲来表达个人主义,他们开始学会向企业主、政治家和其他以前有权势的人争取自己的权利。这就是“罢工”的起源。

人们的变化

不同种类的竞争

家乐福的韩国竞争对手也是在这个上升期诞生的。如果西方有人认为韩国人没有管理大型零售业的经验,那他们就大错特错了。比如上世纪70年代,LG(当时的名字叫——Luchy GoldStar)就已经将触角伸向了流通行业。1988年汉城奥运会让那些财团在七八年前以大店的形式争夺零售市场;1988年后,冷静的韩国政府开始协助企业引进欧美先进的流通理念和技术。

刚进入90年代,韩国在关贸总协定的压力下,不得不逐步开放零售市场。1995年,关贸总协定成为世贸组织。次年1月,在韩国开店的跨国零售企业数量没有限制。家乐福也是1996年来到韩国的。开始遭遇新世界集团E-mart(三星集团控股)和LG集团LG-mart的激烈竞争;家乐福很快意识到,在这片表面上接受西方文明的土地上,它受到的抵制远远超出了行业范围。开头提到的罢工和宣传只是一个例子。

虽然在之前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本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变化与邻国日本和中国不同——日本受西方文明洗礼太久,明治维新后一些规则已经传达给大众;然而,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被破坏了太久,导致传统中许多好的因素丧失。

从历史细节来看,虽然对外经济援助长期保持了自身的良好发展,但美国对韩国的援助大多局限于武器、资金和技术。也就是说,当时的美国只对维持一个军事主导的政府感兴趣,以便在东亚政治局势中获得自己的支点,不忍心主动对韩国进行任何“思想进化”,这使得韩国本土文化在80年代之前依然明显,比如这就意味着“低成本的温顺劳动力”确实减少了,但“温顺劳动力”依然存在。

不同的竞争(1)

传统对韩国有利也有弊。就效益而言,在企业中,尤其是工作复杂的零售企业,服从上级长辈、任劳任怨、不善言辞的传统思想,使得企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服务态度无可挑剔。当然,韩国的家乐福也因此受益。

以上就是韩国商业企业员工素质似乎高于中国甚至新加坡的原因之一。南洋理工学院企业管理系的柯培华说:“服务质量差,跟员工对公司缺乏归属感有关……如果新加坡人对国家有归属感,就不会做任何有损国家声誉的事情。同样,如果员工对公司有归属感,他们也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视企业、国家为家人,是韩国儒家思想的自然表现。中国学界著名的国学学者杜维明不得不承认,韩国文化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儒家传统的大众化”。他说:“韩国人说韩国是儒家思想的母国,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

然而,家国一体的传统观念也伤害了刚到韩国的家乐福。一旦民间社会和本土企业发出鼓舞人心的号召,很多韩国人就会不假思索地去本土零售企业购物!一个明显的例子是:1998年底三星集团的大卖场HomePlus开业后,在宣传人员的有效推动下,每家店的日营业额至少在100万美元以上。研究人员将这一场景描述为“即使是工作日上午和下午的高峰时间也挤满了人”,他们补充说,“进入商店的人数至少是家乐福的两倍。”

就连家乐福有时候也有一种“两面夹击”的感觉。前面,韩国政府倡导的“国货运动”兴起时,因为家乐福的外资形象,消费者会下意识地把其货架上的商品视为“外资”;在后面,在大量的本地供应商中,有些是几个本地财团的子公司,而另一些似乎更喜欢与本地超市打交道。沃尔玛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但这个全球巨头却不得不屈服于韩国的二流团,期待折扣零售市场的领头羊E-mart的快速发展。沃尔玛依赖全球采购,在韩国消费者民族情结的影响下,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争夺本土供应商的战场上,也是处境不佳——“沃尔玛的本土采购能力还是不如过去几十年间,沃尔玛及其联合体招募了数千家本土供应商。”LG集团的投资专家分析,这些供应商与E-mart之间的关系不能用简单的“利润”来解释。

不同的竞争(2)

文化的弱点

这位LG专家用下面的话结束了他的分析:

“E-mart用了7年时间才达到这个水平,韩国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商的市场运作才刚刚开始。”

仔细想想,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很难说清楚,是对E-mart的肯定?是沃尔玛的期望吗?

事实上,沃尔玛本身并不在乎提前遇到的困难,他们的经理认为这很正常。沃尔玛亚洲总裁Joe Hay Sard冷静地说:“在韩国,我们不用担心,因为比赛才刚刚开始。我们对这里的市场充满信心。”

同样,家乐福在经历了平淡的发展期后,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和竞争对手——这种“适应”原本就是其自我认可的品质之一。当然,家乐福的改善措施远不是加强与员工沟通、加强本地采购、加强工资之外的成本控制那么简单。“在家乐福,总能找到其他超市找不到的东西,而且价格也合适。”一位顾客说,“而且这里的购物环境和美国的商场很相似,让人觉得很方便。”

客户谈到了至少两个关键因素。首先,家乐福在选择大多数单一品类商品时非常细致,这是由于其经理和买家的经验和辛勤工作。要知道,要让你货架上的商品在很多综合超市里呈现出一种特色是不容易的。其次,另一方面,韩国客户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在朝着有利于家乐福的方向发展。韩国的家乐福店一般都离市区比较远,需要开车,但是大部分顾客并不在意。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家乐福门店有“高级”氛围,通道宽敞,装修好,光线明亮干净,适合休闲购物。这些对欣赏欧美时尚的人很有吸引力;但是有些韩国人不知道家乐福是哪个国家的,很多媒体在介绍的时候都不经意间误导了它。比如家乐福被称为“法国沃尔玛”,这是引起顾客误解的原因。

上面提到的第二点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也是家乐福和沃尔玛在韩国市场的信心问题,即文化本身正在发生变化,零售商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消费者的行为。支撑他们信心的两个更重要的问题是:

首先,当地企业不仅从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受益。换句话说,传统往往对韩国企业有害。

韩国的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并没有完全西化——不学家学自由民主也是极其痛苦的。在韩国,不仅有家长式的专制政府,还有家长式的企业管理制度。的确,工人们默默无闻,勤奋努力,但服从和低效的官僚氛围也在这里滋长。

这种官僚主义和相应的家长式作风在企业中蔓延。它的具体后果是什么?举个例子就够了。新加坡南洋大学的杨霞博士指出,新加坡服务业的一大问题是,公司上层没有授权一线员工的习惯,使得一线员工决策不够灵活,无法在第一时间给客户满意的回应。事实上,东亚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服务企业,不仅仅是新加坡,都存在这个问题,没有一点经验是无法解释清楚的。

更糟糕的是,官僚主义与管理企业的政府部门紧密交织,给企业增加了第二个枷锁。以韩国企业为例,从申请、联系、填表、提交文件到正式审批,时间长达790天。韩国业界对此抱怨已久。

第二,很难说会有企业能够凭借外部文化环境击败对手。另一方面,家乐福可能并不特别担心在韩国遇到的文化障碍——许多历史似乎证明,文化无法与强大的实力、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相抗衡;有效融入当地也是跨国公司的经验之一。

有人认为,由于三星在英国的合作伙伴TESCO的支持,HomePlus可以暂时压倒来自法国的对手;沃尔玛落后了一段时间,因为E-mart跑在了前面,占据了会员折扣店市场的三分之一(理论估计)。这确实削弱了“文化理论”持有者的说服力。

但是,请相信,当大量的亚洲人参与到上述讨论中时,其实文化正在他们背后悄悄发挥作用。

文化的弱点

流通业的“父亲”

没有哪个外国流通行业需要对韩国的缓慢发展感到沮丧。对于一个以资本和实力说话的社会来说,韩国流通业的繁荣有着深远的背景。

在考察韩国的每一家流通企业时,几乎不可能避免“财团”的介入。用一句非常真实的话来说:韩国经济是财团的代名词。韩国人自己说:“财团是韩国经济的隐喻,一点也不夸张。”

大多数财团都是在那些社会转型时期形成和成长起来的——和其他国家一样。在这个时期,社会资源的不平等流动会导致企业的成长史,这是“爆发”和创业的混合体。二战后,“敌国产品”的销售(占当时朝鲜企业总数的80%-90%)造就了三星、卫莱、金星等财团,买家的货款分期支付。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韩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300%以上,几乎让那些家庭免费受益。其他财团起源于美国援助资金的占有。当然,这些家庭之所以能拿到钱,是因为他们与政府的关系,甚至是他们的私人关系。从那以后,一些财团通过从政府获得低成本的财政支持和吸引外国投资项目而发展壮大。在韩国,无论生产者和消费者,无论他们为之工作的企业有多小,大部分都被超级家族控制。

在这些财团中,有几个是通过流通起家的。但大部分流通行业都是以财团起家的,他们的成长背景是:

在每个国家的经济中,都会出现类似以下的情况:当经济趋于低迷,制造业利润水平较低时,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即韩国财团)会将大量资金投入土地储备和房地产行业,他们等待的结果是地价升值,但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投机和投机。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这一时期,大量财团围地;表面上看,整个经济并不起眼,但财团争地的情况甚至可以用“疯狂”来形容。政府和民间焦虑地看着这一切——地价暴涨,然后居民承担的房价暴涨;生产投入越来越少,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越来越慢。提醒韩国政府,从长远来看,社会动荡将不可避免地发生。

1990年,卢泰愚总统庄严宣布:“财团的房地产投机将导致国家的灭亡。”但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各种财团已经意识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压力。虽然长期投资流通行业,但此时却扩大了进入,不仅把握住了“消费时代”的来临,还在合理的理由下积累了大量相关土地和房产等待升值,真是一举两得。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流通业开始发展。以发展迅速的卫莱金星(后来的LG)为例,它在1989年底有多达1177家超市!